农田除草时,常出现 “喷药后草依旧疯长” 的窘境。除草剂药效发挥是药剂、环境、操作等多因素协同的结果,任一环节疏漏都可能功亏一篑。

一、药剂选择偏差
1.草相误判:禾本科杂草误用阔叶除草剂,或反之,导致 “药不对草”。例如精喹禾灵对狗尾草高效,却无法杀灭马齿苋。
2.抗性忽视:长期单一使用某类药剂(如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易引发杂草抗药性。据农业农村部监测,部分地区马唐对烟嘧磺隆抗性达 30% 以上。

二、环境条件制约
1. 温湿度影响
温度:多数除草剂适用于 15-28℃,低温(<10℃)抑制杂草代谢,药剂吸收缓慢;高温(>32℃)加速药液蒸发,降低附着率。
湿度:土壤墒情 60%-70% 时药效最佳。干旱环境下杂草气孔关闭,药剂难渗透;雨后积水则稀释药液浓度。
2. 光照与风力干扰
强光照加速药剂分解,阴天或早晚施药留存率更高。风力>3 级易致药液漂移,造成 “喷到的草不死,邻近作物药害”。

三、使用技术缺陷
1. 施药时期不当
杂草 3-5 叶期为防治黄金期。过早杂草未出齐,过晚则茎秆木质化。如稗草 6 叶后使用五氟磺草胺,防效下降超 40%。
2. 剂量与混配错误
浓度失衡:随意加大药量易引发药害,减少用量则除草不彻底。例如草甘膦防除牛筋草,需用 41% 水剂 300ml / 亩。
不合理混配:碱性药剂(石硫合剂)与酸性除草剂混用,导致酸碱中和失效。

3. 喷雾设备缺陷
喷头雾化不良形成大液滴,难以均匀覆盖杂草;喷杆高度不一致(>50cm)造成雾滴分布不均,漏喷率增加。
四、土壤特性差异
有机质含量:黏土或富含有机质土壤吸附药剂能力强,需适当增加药量。如在有机质>3% 的地块使用莠去津,需提高 20% 用量。
pH 值影响:酸性土壤加速磺酰脲类药剂降解,碱性土壤则延长残效期,增加后茬作物风险。

五、特殊情况叠加
苗情干扰:作物敏感期施药(如玉米 3 叶前用烟嘧磺隆)易致药害,影响药效评估。
残留影响:上茬残留的长残效药剂(如氯嘧磺隆),可能抑制后茬杂草对新药剂的吸收。

增效解决方案
- 精准选药:依据杂草图谱选择复配药剂(如精喹禾灵 + 乙羧氟草醚),延缓抗性产生。
- 环境适配:干旱时先灌溉造墒,高温天选傍晚施药,风力大时改用无人机低量喷雾。
- 规范操作:采用二次稀释法,确保药液均匀;使用扇形喷头,保持喷杆距杂草 30cm,亩用水量 30-45L。
除草剂药效是 “天时、地利、药宜、人巧” 的综合体现。唯有系统排查影响因素,将科学选药、精准施药与环境调控结合,方能实现 “打一片、净一片” 的除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