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诸葛亮临终时点燃七星灯,宣称“向天借命”。
这一举动背后隐藏的,却是两大计谋:迷惑司马懿,争取撤退时间;揭露魏延的反叛,清除政权隐患。
他究竟是如何在临终时精准布局,左右蜀汉命运的?这两大计谋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迷惑司马懿,为蜀军争取撤退时间
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之际,面对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蜀汉的局势岌岌可危,而他的健康也日益衰弱。
此时的司马懿,作为魏国的名将,已经深知诸葛亮的智谋,心中对他极为忌惮。
在多次战役中,司马懿未能消除内心的惧怕,对于一个人而言,面对敌人眼中的“不死神话”,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

“诸葛孔明食少而事烦,其能久乎?”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看似身体虚弱,且过度劳累,最终将无法坚持。
诸葛亮却用一种近乎“逆天”的方式,借助“七星灯”这一道教秘术,展示了他不为人知的一面。
七星灯的点燃,表面上是一个寻求延寿的仪式,实际上却是诸葛亮对司马懿的心里战术。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精通奇门遁甲和天文历算,他无法忽视诸葛亮的玄学迷局,因此产生了“或许他真的能逆天改命”的怀疑。

诸葛亮通过这一“续命”之举,制造出一个假象,使得司马懿在进攻前充满犹豫,甚至开始派遣细作探查七星灯的真假,而这些时间,正是蜀军撤退的关键时刻。
诸葛亮的每一步都精确计算,要确保蜀军安全撤退,还要确保司马懿的犹豫时间足够。
七星灯的亮起,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让司马懿不敢贸然进攻。
他派遣细作探查,却始终未能确认,这是否仅是一个心理战术。
最终,司马懿深感疑虑,未能做出及时的进攻决策,在这一空档期,诸葛亮命令蜀军悄然撤离,避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
这一局,几乎没有任何人知道,诸葛亮是如何通过七星灯迷惑司马懿,让司马懿在关键的时刻失去了进攻机会。

蜀军的撤退行动没有留下痕迹,隐蔽措施都执行得极为完美。
以至于司马懿,最终未能发现蜀军的撤退行动。
如果没有这个计策,蜀军可能会在五丈原陷入极为危险的境地,甚至可能在诸葛亮,未能“借命”的情况下,全军覆没。
司马懿在得知蜀军突然撤退后,心中充满疑虑,但他无法确定这场战役的真实情况。
他深知诸葛亮聪明过人,且面对未知的玄学布局,他的心态变得更加谨慎。

这为蜀军的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司马懿的“心理斗争”,也最终导致了魏军的战略误判。
司马懿的犹豫不决、过度的怀疑,以及对七星灯的恐惧,使得他没有及时作出进攻决定,这为蜀军争取了,宝贵的撤退时间。
蜀军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五丈原,司马懿则被这场虚实结合的计谋所困扰,未能阻止这场胜利的撤退。

揭露魏延反骨,清除内部隐患
魏延,蜀汉的名将,曾多次立下战功。
诸葛亮对他的看法却一直没有改变——魏延“脑后生有反骨”,这是在多次接触,和战争中的潜伏迹象所引发的怀疑。
魏延表面忠诚,但他却屡次,对诸葛亮的决策提出质疑,甚至在街亭之战时,因马谡的失误,他心中对诸葛亮的愤懑逐渐加深。

在诸葛亮的统治下,魏延的心中始终有一股,难以言喻的愤懑与不满。
他认为自己在蜀汉的地位和贡献,应得到更多的重视,但诸葛亮未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和权力。
这一点,成为了魏延可能反叛的根源。
诸葛亮未公开杀害魏延,却深知魏延的脆弱之处——他的自负与急功近利,使得他成为蜀汉政权内的潜在威胁。
在七星灯事件中,魏延的反叛倾向再次暴露,他借口“军情紧急”闯入诸葛亮帐中,在众目睽睽之下,不小心熄灭了七星灯中的一盏。
这一行为,暴露了魏延的急躁性格,更让他在诸葛亮眼中,失去了完全的信任。

七星灯作为一个关键的“续命”仪式,象征着诸葛亮最后的“求生欲望”,任何对其的冒犯,都会被视为对蜀汉政权的潜在威胁。
诸葛亮深知魏延不满的情绪,在这一事件中,看清了他不安的根基。
魏延的行为,如同一个信号,警示着诸葛亮——这位曾经的得力将军,已经开始失去理智,甚至具备了反叛的潜力。
诸葛亮决定利用这一机会,在死前彻底清除魏延的威胁,以确保蜀汉的稳定。
诸葛亮故意在七星灯期间设置严令,禁止任何人打扰他的仪式,但他特意放任魏延进入帐中。
魏延的急躁举动,暴露了他的性格缺陷,也为诸葛亮提供了一个,清除他的绝佳机会。

临终前,诸葛亮在与姜维、杨仪的谈话中提到:“若魏延造反,可令马岱将其斩杀。”
诸葛亮的这一话语,是对魏延潜在叛乱的警示,也为姜维、杨仪后来的行动埋下伏笔。
不久后,魏延果然在诸葛亮死后发动叛乱,最终被马岱所斩杀,完成了诸葛亮的“借刀杀人”之计。

七星灯的历史依据
诸葛亮点燃七星灯的做法,表面上是求得延命,实际上与道教的玄学密切相关。
七星灯之术源自《云笈七笺·禀生受命部》等道教典籍,内容讲述了,如何通过北斗七星和人体七魄之间的对应关系,来模拟星象,以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这种理论中,七星象征着天命,灯火是通过模拟北斗七星的光辉,来调整人体的气场,试图借此延命。

诸葛亮是精通天文、阴阳五行与奇门遁甲的谋略家,对这些道教术数有着深入的了解。
在他临终时选择点燃七星灯,以“向天借命”作为公开说法,实际上,诸葛亮清楚,这一举动的作用并非延寿,而是震慑外敌,尤其是司马懿的怀疑心理。
通过七星灯,诸葛亮是在借助玄学的理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点,来对敌人形成心理上的威胁。
司马懿等人心中多疑,若能在临终时以此引起对方的恐慌,便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
这也是他在临终之际,运筹帷幄的最后一记大招。
诸葛亮在理性上,不相信所谓的“怪力乱神”,面对生命即将结束的现实压力,他无法完全排除这种心理上的挣扎。

自己的生命有限,蜀汉的未来掌握在他手中,而他的死亡,将意味着蜀汉的危机。
因此,他选择通过这一行为,是为了求得一线生机,给自己在临终时留下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未尽的事业。
诸葛亮的内心深处,并不相信能通过七星灯延续生命,但他知道这项行动,无论成功与否,都能为蜀汉的命运争取一线机会。

七星灯之计的最终效果与历史意义
七星灯不是一个简单的仪式,它代表了诸葛亮,在最后时刻对生命的抗争,对未来的坚持,以及他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
历史上,诸葛亮被誉为“睿才”,因为他的智慧,更因为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旧对国家和人民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与预见性。

他利用七星灯迷惑了司马懿,为蜀军争取撤退时间;同时揭露魏延的反骨,为蜀汉政权的稳定清除了潜在威胁。
这一计谋的成功实施,我们看到了诸葛亮,在临终时依然无畏死亡、睿智深邃的一面,也为蜀汉争取了至关重要的时间,更象征着诸葛亮,最终为国家和人民所做的无悔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