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周六去长乐公园听演讲,有餐饮大咖,也有小红书博主
朴里设计

周六在长乐公园演讲的4位嘉宾分别是有才叔的小馆创始人有才叔、鹿柴山集创始人、渔湾逸谷田园综合体董事长胡应兵、长安工匠、陕西非遗项目“秦绣”传人张欣和小红书博主、律师宋艳芳。

举办时间:3月29日下午2:00-4:30

举办地点:长乐公园长乐集院

“朴里Meeting”分享会是由自媒体“朴里”与西安和墨文化组织发起,以分享品牌故事、生活方式、知识洞见等为主要内容的线下社群活动,希望带给参会者新鲜与收获。


本期分享嘉宾:


有才叔的小馆创始人:有才叔

“15年时间,开饭店30余家,关闭19家,尚存十余家……”在每一个“有才叔的小馆”门前,都会写着有才叔的创业经历:关闭的餐馆,何时关店,因何关店,都会写得清清楚楚。在有才叔的眼里,餐饮,是个苦差事,根本没有岁月静好,只有不断地奋力向前。

有才叔开的第一家店是“25楼庭院餐馆“,顾名思义,在25楼,而且是“风景绝佳打卡地”,15年前,开西安文艺小馆之先河。靠着这个餐馆,有才叔挣了些钱,但是很快就赔了,三年时间,赔了200多万。

“至今回想,自己是输在了综合能力上。”有才叔说,“以前,我认为餐饮就是‘一招鲜,吃遍天’,实际上,餐饮业是一个讲究综合能力的行业,口碑、服务跟不上,光风景好,有什么用?!”

“其他事都干得好,餐饮为啥干不成?!”2014年,有才叔重入江湖,这一次,他把大店改成小店,推翻原来的菜品:主推火锅,黑胡椒、牛腩、番茄,绝对原创,撑场面,而且味道好。

至今,有才叔运营了一系列实验先锋品牌,包括“未末”、“牛腩先生”、“小鸡快跑”、“有才叔的小馆”等,发展都比较稳健。他说,现在自己是坚定的“木桶理论支持者”:开餐馆,不仅饭菜好,而且选址、装修、服务、营销等都要好。


鹿柴山集创始人胡应兵

仅用了四年,就将秦岭一个“老弱病残空心村”变成集咖啡店、博物馆、民宿等于一身的“乡村美学打卡地”,胡应兵做到了。2018年,胡应兵第一次去渔湾村,虽然村子状况堪忧,但他发现村子距西安仅2个多小时,距县城15分钟,开车去汉江边吃鱼只需20分钟,而且他看到了朱鹮。

凭借多年从商的敏感,胡应兵在渔湾村扎了根儿,依据“租金+工资+分红”的合作模式,胡应兵带领村民复耕了稻田,从美国迈阿密大学请来教授,设计改造废弃水电站,还请来日本设计师设计朱鹮民宿……

随着村子的日新月异,来渔湾的游客越来越多,到了2021年,村民的收入就由2018年的人均10075元提升到13000元,到2024年,全村人均收入近1.4万元,村集体经济达到20万元。

在胡应兵看来,每一块土地都有其天然的禀赋,要做的就是顺应、发现和塑造。“渔湾村状似‘太极’,兼具中国南北方气候特点,根据其禀赋,我们做出了‘渔湾逸谷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构想,为其规划的产业都取得实质发展,其背后就是因为我们尊重了土地本身所具备的‘伦理’。”

“像宫崎骏的漫画”是很多去过渔湾的人对它的评价:马路上刷着白线,稻田,齐整整、绿油油,白色的餐厅和民宿镶嵌在村落中,让乡野风貌又古朴又时髦。

到了春天,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渔湾度假,到了夏天,民宿更是一房难求,在诸多打卡点中,“稻田小火车”最热门:坐在窄窄的火车上,看稻田从身边掠过,每个人都仿佛重回童年……


小红书博主、律师宋艳芳

三年更新200篇笔记,靠小红书还清房贷。怎么做到的?其实,90后的宋艳芳是一名律师,她说,写小红书,开始完全是出于个人兴趣。小宋的小红书叫“徒步七分”,都是关于家的内容:有些是生活场景的展示,有些是生活中的感悟,画面干净、文字真切。

“我是(20)19年买了自己的房子,67平,不大也不豪华,都是自己设计、布置,心想不如忙里偷闲把自己各种碎碎念写出来,给时间一个出处:

开放式厨房既可以做饭,还可以当个小小咖啡馆,打开电脑播放着喜欢的节目,可以一直到天黑,到了晚上,打开灯光,氛围感超绝……‘分享’逐渐有了粉丝的关注,直到有一次收获了1000多个小红心……”

现在,主副业加一起,每个月小宋的收入都能轻松过万,不过,她说,自己也曾颓丧过。

五年前,小宋还是个法学小白,她当时经营的生意倒闭了,负债累累,因为去开了一次庭,查阅法律条文时觉得有意思,动了考律师证的念头,于是,在快30的年纪,带着这个不切实际的决心,用时三年,结果真的完成了从法考到实习到执业当律师的梦想。

“这几年的生活确实天上地下,没有依靠别人,靠的就是自己坚持不懈的学习,在小红书上,我会展示自己的家,也会真实分享自己的经历,粉丝的鼓励和点赞让我觉得自己从不孤单!现在大家都很关注私域,关注流量变现,有人问过我,写小红书有什么‘窍门’,作为平台,自有它的规则和要求,但我要总结的的经验应该就是,认真生活,然后勇敢做自己。”


陕西非遗项目“秦绣”传人张欣

一幅“秦绣”作品,高2米、宽7米,下针800万次,运用100余种针法,你能想象它会是什么模样?

这幅绣品巨制叫《群仙祝寿图》,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张漪湲老师和其子高级工艺美术师张欣等两代人,历时15年绣成。绣品图案取自清代著名画家任伯年同名杰作,以“金色丝线”为底色,再现原作46个神仙给王母祝寿筵的恢弘情景,绣面金碧辉煌,奇幻缤纷。

《群仙祝寿图》局部

“我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绣这幅作品了,最初是因为有国外商人想投资,可后来由于金融危机撤资了。“张欣说,母亲热爱她的事业,只要愿意去做的事情,会付出所有。“记得母亲当时说,如果这幅作品能绣成,将会是‘秦绣’第一幅满底绣大型作品,但当时既无钱也无人,她就带着我们家里人开始绣制了。”

张漪湲老师绣品《青铜器》

“刺绣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一天的工作量在绣面上完全体现不出来,有时稍有疏忽之前绣的全部重来……

进入2000年,随着家庭经济的好转,我们决定租房间聘绣工,绣工有离开的,母亲就带着留下的绣工坚持不懈地绣制……终于到了2014年,当最后一幅绣片从棚子上卸下来时,她乐得合不拢嘴。2016年,《群仙祝寿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的最高奖项,当接到报喜电话时,母亲的眼泪当时就流了下来……”

▲张漪湲老师绣品《凤凰和鸣》

▲张漪湲老师绣品《彩云福禄吉祥图》

“秦绣”起源于陕西民间古老的绣种“纳纱绣”, 上世纪70年代,张漪湲和她的同事对古老绣种进行挖掘,整理、并研究出新绣种“秦绣”。“我希望更多人能关注‘秦绣’,它是陕西本土的刺绣,能美化生活,创造价值……

现在,母亲去世已经快三年了,每当看到她的作品,就想起她的音容相貌,想起她教我刺绣的场景,母亲的故事值得更多人知道……”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