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局曾耗资百亿凿空了中央山脉,在山内潜藏一座巨型空军基地,并将其视为自己最大的“底牌”,那么这座空军基地对台湾当局而言到底有什么价值?对于岛内的“以武拒统”又能否起到作用呢?
“建安三号”
台湾岛虽然目前保持着实质上的分离状态,岛内的情况相较于整个中国而言在现阶段是比较特殊的,而且相较于中国的其他部分也比较孤立。
但是即便是这样,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是,台湾仍然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的经济和中国的经济是一体的。

这也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台湾岛内的大城市以及城市圈基本上全部都在西海岸,也就是台湾海峡沿岸。
台湾的军事部署严重依赖于城市提供补给,所以台军的主要部署和主力部队,基本上也都被部署在了台湾西部。
台湾西部和大陆隔海相望,从经济的角度而言,这里当然更容易依托大陆发展起来。
但是从军事,从台湾军事角度而言,这样的军事部署是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的,因为大陆打击台湾西海岸显然比打击东海岸要更加轻松得多。

台湾的高层自己心里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一直都在扩大台湾东部的军事部署。台东有两座机场,一座是民用的丰年机场,另一座就是军用的志航机场,或者说是志航军事基地,这两座机场位于台东市的南北两端。
蒋介石进入台湾初期,岛内的重要军事基地和机场等设施都位于西海岸,这些军事设施大多是日本人留下的。
但蒋介石和日本人在台湾的战略目的是不同的,日本人是“攻”,蒋介石则是“守”,所以日本人当然要把军事设施修建在更加靠近大陆的地方,但是蒋氏却更希望“保存实力”。

因此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两岸对峙比较激烈的时候,蒋介石考虑到岛内的主要机场都位于解放军的雷达监视下,不利于保存空军实力,所以决定在台湾东部修建新的空军基地。
经过多年的勘探之后,台湾方面决定在原日据时期的台东商港兴建处修建一个大型空军基地。
1969年,代号“神鹰计划”的工程正式拟定,1970年正式动工,1971年8月机场开始启用,蒋介石为其起名“志航”基地,意在纪念曾经牺牲的空军上校高志航。
志航基地的选址很巧妙,这里位于山峦的保护之中,恰好属于导弹的“打击死角”。

但是此时的志航基地,远远没有现在那么大的规模,只能说是再普通不过军事基地罢了。但是在蒋介石“神鹰计划”的基础之上,蒋经国又制定了“建安计划”。
中美建交之后,蒋经国认为美国在未来很有可能会“默许纵容”大陆采用武力收回台湾,而且中美建交之后蒋经国也没那么信任美国提供的所谓“保护”了。
基于这种现实情况,蒋经国制定了“建安计划”,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台湾岛内的防御力度。

该计划还有很多下属计划,其中的“建安三号”计划,就是我们今天要提的重点。
该计划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所谓的“机库地下化”,该计划下属两个工程,828工程和737工程,后者主要针对的就是志航机场,机库地下化的目的则是为了避免解放军在首轮攻势中就摧毁台湾的“空军”。
737工程之后,志航基地跑道尽头的石子山被整个挖空,其内部就是所谓的“地下机场”,该工程在九十年代中期完成,被称之为“超级地堡”。
山内有着三座大型机库,每一个都能够容纳150架战机,机库内还有指挥中心,宿舍,弹药库和油料库。

因为基地位于花岗岩之下,所以抗炸和抗震程度都很高,能够直接承受2000磅炸弹直接命中,还能够承受七级地震。
基地内还有防空导弹随时待命,岛内三分之一的空军力量都被部署在这座基地,这也意味着大陆如果发起收台攻势,其实我们很难在第一时间全面瘫痪台湾的空中力量。
至少在东风-15C出现之前,志航基地都是很难打击的...

钻地导弹
早在二战时期,英军就已经研制出了自己的钻地弹,美国在冷战时期也大力研发钻地弹,在“误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时候,美军就动用了一枚钻地弹。
但是要说钻地导弹,我国是第一个搞出来的,也就是我们的东风-15C。
东风15C的速度很快,2007年刚刚面世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5马赫,在超高音速导弹尚未出现的年代,东风-15C的速度已经属于拔尖的,且没有当时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拦截,现阶段台湾当局也依然无法拦截。

从大陆沿海打击台湾的志航基地,东风-15C的这个速度,很有可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就到了,台湾方面根本就反应不过来。
最重要的是,东风-15C的穿透能力很强,能够穿透70米深度的混凝土工事,20米深的花岗岩和山岩。
钻地弹全世界主要国家都有,但是钻地弹必须要有轰炸机携带,美军也必须如此。这就给了被打击方反应的时间,而我们的东风-15C是不存在反应时间的,也是打击志航基地最完美的对象。

所以说台湾方面的志航基地,看似坚不可摧,但是事实上也谈不上是什么“最完美的工事”,这个世界上本身就不存在“最完美的工事”。
无论是蒋介石还是蒋经国,他们都只是因为两岸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心生恐惧才给自己修建了这么一个“自我安慰”罢了。
《台军揭秘|志航基地:山洞机库可承受7级地震,最多可藏150架战机》 海峡导报
《中国打造全球首枚地下导弹 深入70米引爆》 世界论坛网
《佳山计划》 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