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重丧不动棺,动棺丧事翻,重复不葬坟,葬坟又死人,.是怎么回事
司马谦


导读: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重丧不动棺,动棺丧事翻,重复不葬坟,葬坟又死人”。这句话是说重丧和重复日是不能出殡葬坟的,如果做了,会很快再次出现这样不幸的事情。

俗语中的“重丧重复”禁忌

“重丧不动棺,动棺丧事翻”,从字面意思理解,当遇到重丧日时,就不能轻易移动棺木,即该日人去世,需要把死者放进棺材;或者此日出殡安葬亡人,叫扶榇归山。在传统观念里,无论在重丧重复一天逝去或者安葬都是不吉利的,可能会引发再次的或更多一灾祸,甚至导致家族中再次出现丧事。“重复不葬坟,葬坟又死人”同样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重丧重复不动棺,动棺葬坟丧事翻”,传达的是在重丧日这种特殊的时间节点下,不能移动棺木,否则会引发更多丧事。重丧日,是古代择吉术中规定的农历十二个月中的某个日子。歌诀为:正七甲庚上,二八乙辛当,四十逢为壬,五冬丁癸藏,辰戌丑未月,戊己是重丧。被视为一种白喜事不吉利之日。在传统观念里,人们认为重丧日动棺,会打破阳平衡,冒犯鬼神,从而招来灾祸,致使家族内丧事接连不断 ,对家族运势产生极大负面影响。



古籍中对重丧重复日有着丰富论述。最早记载于彭祖百忌,后在汉代王充所著《论衡·辨祟》中出现相关记载,如“辰日不哭,哭有重丧” ,为后世重丧日说法奠定基础。到明朝《阴宅密旨》,“重丧有人死,双棺立堂前”,虽未详细阐述重丧日,但直观呈现出其凶险。清朝时期,择日类书籍如熊宗立的《鳌头通书》 、魏明远的《象吉通书》 、李泰来的《永吉通书》以及四库全书中的《钦定协纪辨方书》等,都或多或少的论述了重丧日及其查法。虽然重丧等日煞的名字基本相同,但落在每月的天干却有区别。因此,重丧日的说法在民间广泛流传、广泛避用。

此外,每月的巳日、亥日被视为天地重复日,天门地户开,也犯重丧,被称为天地大重丧。

《协纪辨方书》作为清代的一部重要择吉类古籍,也对重丧重复日有所提及。该书在论述丧葬择日时,强调了避开重丧重复日的重要性。它认为丧葬之事关系到逝者的安宁和生者的福祉,必须谨慎对待。在择日时,不仅要考虑重丧重复日的因素,还要结合其他诸如年神方位、月建吉凶等多方面的信息,以确保丧葬活动能够顺利进行,避免给家族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俗语与古籍论述的文化内涵

农村俗语和古籍中关于重丧重复日的论述,不能仅认为是一种迷信观念,这中间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说法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们对家族延续和社会稳定的重视。在那个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结构中,任何一次丧事都可能对整个家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人们希望通过遵循这些禁忌来避免家族遭遇更多的不幸,维护家族的和谐与稳定。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些俗语和古籍论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传和文字记载得以保存下来。虽然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这些传统文化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

“重丧不动棺,动棺丧事翻,重复不葬坟,葬坟又死人”这句农村俗语以及古籍中关于重丧重复日的论述,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它们,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又要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