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4年山东省各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特点及2025年青岛等地中考改革方向,结合党和国家关于思政课建设、核心素养培养的政策要求,对2025年山东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的命题趋势预测如下:
一、命题总体特点
1. 突出核心素养导向
试题将紧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设计,尤其强化法治观念与国情国策的融合。例如,可能通过案例分析考查学生对公民权利与义务、宪法地的理解。
2. 强化情景化命题
坚持“无情景不命题”原则,题型设计依托生活化、社会化的真实情境。例如:
社会热点: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
学生生活:校园欺凌、网络文明、家庭关系等贴近学生经验的场景;
法治实践:民法典案例、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条文的具体应用。
3. 注重学科综合渗透
时政内容(如二十大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法等)不再单独设题,而是融入道德、法治、国情模块。例如,可能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背景,综合考查民主政治制度与公民参与的关系。
二、题型命题趋势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40分)
1. 命题方向
高频考点: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如人身自由权与隐私权辨析)、法治原则(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道德规范(如诚信、友善)。
易错陷阱:混淆法律与道德的作用(如“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如“行使权利可忽略义务”)。
2. 命题创新
题干材料多样化,可能采用短新闻、漫画、古诗词等形式;
选项设计注重逻辑干扰,如“绝对化表述”(如“只要……就能”)或“因果倒置”选项。
(二)非选择题(60分)
1. 设问形式与分值分布
4-5道主观题,每道题分设2-3个小问题,每个设问最低2分,最高不超过6分;
常见题型:案例分析题(如青少年网络行为)、辨析题(如“道德约束比法律更有效”)、建议措施题(如社区治理方案)。
2. 答题要求
逻辑结构化:需按“观点+材料分析+结论”模式作答,例如“法治意义类”题目需结合法律功能与社会效果;
术语专业化:要求使用教材术语(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主权”)和时政表述(如“中国式现代化”)。
三、重点模块及命题预测
1. 道德模块(占比约40%)
可能结合传统文化(如“孔孟思想对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或社会公德案例(如“扶不扶老人”的道德困境),考查学生价值判断能力。
2. 法治模块(占比约40%)
聚焦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典等,通过案例分析(如校园暴力案件)考查法律意识;
可能设计“法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情景,考查学生对立法民主性的理解。
3. 国情国策模块(占比约40%)
结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政策,分析区域协调发展;
以“双碳目标”为背景,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公民责任。
四、备考建议
1. 基础强化:熟记核心概念(如“全过程人民民主”“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模块化知识体系。
2.情景训练:多做跨学科综合题(如“法治+科技伦理”),提升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
3. 时政关联:关注年度重大事件(如2025年“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结合教材分析政策意义。
五、命题创新与开放性
答案设计:主观题参考答案将保留“观点多元性”,例如对“青少年如何参与社会治理”的答案,可涵盖个人行动(如志愿服务)与制度建议(如提案机制)。
评分标准:采用“踩点+逻辑”双维度评分,允许合理创新表述,但需符合学科术语规范。
综上,2025年山东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将更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通过情景化、开放性的命题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升思辨能力,同时紧密衔接国家政策导向与课程标准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