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3年4战,防守反击!哈尔科夫为什么是苏德战场的“绞肉机”?
历史百科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无疑是规模最为庞大、战况最为激烈的陆战舞台。

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等著名战役,即便对于初级军迷而言,也如雷贯耳。而在这些经典战例之外,哈尔科夫战役凭借其独特的战略意义和复杂多变的战局,成为历史军事爱好者关注的焦点。

哈尔科夫战役在1941年至1943年间共计爆发四次,苏德双方激烈争夺、反复拉锯。在这四次战役中,德军取得了三次胜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苏联相关纪录片对其着墨不多的原因。

最后一次战役,苏军取得胜利,且该战役处于库尔斯克苏军反攻阶段,因此常被归入库尔斯克大会战的范畴,苏联方面也将其视为赢得库尔斯克史诗大决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让我们一探究竟。

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巴巴罗萨行动的余波

1941年6月22日,德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全线进攻。至10月,赖希瑙将军率领的德军第6集团军成功攻占哈尔科夫。

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实际上是巴巴罗萨行动的尾声。彼时,苏军虽已从战争初期的震惊中逐渐恢复,但在基辅战役中,苏军遭受重创,约60万人被德军包围歼灭。

面对德军的强大攻势,苏军难以组织有效抵抗,只能进行象征性的抵抗后撤离。

为了攻占哈尔科夫,德军将第17集团军的部分资源调配给第6集团军,这一决策削弱了第17集团军掩护第1装甲集团军侧翼的能力,进而导致德军在罗斯托夫战役中失利。

这是德军在苏德战争中的首次受挫,巴巴罗萨行动的推进态势也在罗斯托夫城下受阻。

此后,德军将主要精力转移至中线的莫斯科战役。德军未能在1941年的寒冬中攻克莫斯科,反而遭到苏军从远东地区调集的生力军的猛烈反击,损失惨重。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苏军反攻的挫折

莫斯科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苏军的士气,苏军计划趁势发动反攻。

俄罗斯大平原在春季冰雪融化期间,道路泥泞不堪,严重限制了军队的行动,这一时期成为苏德双方的作战间歇期。1942年5月,苏军发起反攻,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爆发。

此次战役中,苏军遭遇惨败,不仅损失了大量有生力量,还让德军抓住机会发动反击,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德军乘胜追击,攻城略地,兵锋直指斯大林格勒。面对苏军的溃败,斯大林于1942年7月下达了著名的第227号命令,即“一步也不许后退”。

在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这一阶段被作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前置背景进行介绍,而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本身则未被专门提及,这也导致人们在梳理苏德战场重大战役的逻辑脉络时,出现了关键环节的缺失。

为了更好地理解苏德战场的发展态势,可以将苏德双方比作拳击手。

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从北、中、南三路出击,如同左右勾拳加头槌。北路德军在列宁格勒受阻,中路德军先是包围了基辅的苏军,随后突破哈尔科夫,但在罗斯托夫被苏军阻挡。

巴巴罗萨行动地图

德军转而进攻莫斯科,却被苏军从远东调来的生力军击退。春季融雪期过后,5月再战,苏军发动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如同打出一记左勾拳,却被德军巧妙化解,并遭到德军的反击,德军一路打到斯大林格勒,最终被苏军困住。与此同时,在中线的库尔斯克方向,双方陷入僵持。

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德军的绝地反击

1943年初,德军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全军覆没,德军在南线的防线出现巨大缺口。

为了挽救危局,德军不得不撤回深入高加索地区的部队。此时,德军南方集团军群部署在黑海北岸,亚速海将该地区分割出一个突出部。苏军抓住德军防线的薄弱环节,以第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为主力,在德军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的结合部实施突破。

面对苏军1:8的兵力优势,德军防线一度被撕开。为了阻止苏军的进攻,德军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在南线,德军依托米乌斯河进行防守,成功挡住了苏军的左翼进攻。

在北线,德军党卫军主动撤离哈尔科夫,与其他德军部队会合,对深入突进的苏军实施夹击。在此次战役中,德军成功击溃了苏军3个坦克军、1个独立坦克旅、1个机械化旅、1个步兵师和1个滑雪旅,重创2个坦克军、6个步兵师和2个滑雪旅。

德军在战场上发现了约3万具苏军尸体,缴获坦克615辆、野战火炮354门、高射炮69门,以及大量机枪和迫击炮。尽管德军仅俘虏了9000名苏军士兵,未能实现完全合围,但仍以伤亡1万多人的代价,给苏军造成了8万人以上的伤亡,并俘虏近2万苏军。

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结束了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反攻势头,尽管德军未能给苏军造成决定性打击,但成功挽救了东线岌岌可危的局势。此役之后,苏德双方在中南部战线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态势,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出现,为后续的库尔斯克会战埋下了伏笔。

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苏军的最终胜利

1943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发动“堡垒”攻势,试图夺回战场主动权,但遭到苏军的顽强抵抗。8月,库尔斯克战役进入苏军反攻阶段,南线苏军发动了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攻势。

苏军突破德军防线后,迅速向哈尔科夫推进,在反攻的第三天便攻克别尔哥罗德,并继续向哈尔科夫逼近。第四天,苏军威胁到哈尔科夫以西的铁路交通线,这一交通线是德军防守哈尔科夫的重要补给线,一旦被切断,德军的补给将面临严重危机。

德军迅速集结装甲部队,对苏军先头部队发动反击,成功将其击退。然而,苏军很快补充兵力,再次发动攻势,试图包围哈尔科夫。德军从顿涅茨盆地调来党卫军“帝国”师和“骷髅”师,对苏军侧翼发动反击,给苏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苏军第6近卫集团军、第1坦克军、第5近卫坦克军在此次战斗中损失了1112辆坦克中的800辆。在苏军指挥层出现混乱,且收到上级相互矛盾的命令时,德军的形势依然严峻,哈尔科夫及防守该地区的德军肯普夫集群面临被苏军合围的危险。

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坦因深知,若继续执行希特勒死守的命令,德军将重蹈斯大林格勒的覆辙。于是,他果断违抗命令,下令德军从哈尔科夫撤离。

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坦因

8月23日,苏军占领哈尔科夫,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结束。在此次战役中,苏军投入两个方面军,在兵力上对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形成压倒性优势。

尽管德军拥有新锐的虎式和豹式坦克,且曼施坦因指挥出色,在战场上取得了较高的交换比,但从战略层面来看,苏军成功攻占哈尔科夫,在四次哈尔科夫战役中笑到了最后。

此后,苏军凭借强大的战场补兵能力和源源不断的T-34坦克,在后续战役中始终保持进攻态势,德军则陷入被动防守的困境,彻底丧失了战场主动权。

哈尔科夫战役不仅是苏德双方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战略智慧与战术运用的博弈。在乌克兰大平原这一适合大规模装甲部队作战的战场上,双方充分展现了进攻与防守的艺术。

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理论视角来看,防守方在局部战术层面往往具有主场优势,能够对突入防线的进攻方进行有效反击。然而,进攻方在宏观战略层面更为主动,可以选择防守方防线的薄弱环节进行突破。哈尔科夫战役的四次交锋,为这一理论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

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中,曼施坦因指挥德军成功实施绝地反击,充分体现了灵活运用战术的重要性。而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中,苏军凭借强大的兵力优势和坚定的战略决心,最终赢得了胜利。

这些战役的经验教训,不仅对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的军事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文本来源:CRAZY262

#二战##哈尔科夫##历史##军事#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