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地理冷知识——梵净山
地理历史冷知识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印江县、松桃县交界处,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0米。其得名于“梵天净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和避暑胜地。

梵净山是中国南方最早从海洋抬升为陆地的地方之一,拥有独特的地质景观,如悬崖峭壁、峡谷、瀑布等。山顶常年云雾缭绕,有美轮美奂的云海、星空、流泉飞瀑、雪景和日出等特色气象景观。

梵净山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是地球同纬度上原始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有“绿色明珠”的美誉。这里有黔金丝猴、梵净山冷杉等珍稀濒危物种,还有7100多种野生动植物。

在远古时期,梵净山所处地区曾是一片海洋。随着地壳运动,这里逐渐抬升,成为陆地。梵净山主要由变质岩组成,梵净山是中国南方最早从海洋抬升为陆地的地方之一,距今约14亿年。

梵净山地块主体变质岩于10亿年前梵净——武陵运动形成,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喀斯特逐步被剥蚀,变质岩出露,形成穹窿状变自然孤岛和放射性河流,新构造运动彻底使梵净山巍巍屹立于周边喀斯特地区,成为被喀斯特低山丘陵包围的变质岩穹隆状孤岛,且至今仍在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其核心地区于四周、山上和山下的地貌景观都形成了鲜明对比。其山体形成于距今约 10 亿至 14 亿年的中元古代。

同时,梵净山的生态系统也在不断演变。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这里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过数亿年的演化,梵净山上的动植物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群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且正式载于史册始于汉代。《汉书·地理志》称梵净山为“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唐代《元和都县志》改称“辰山”。

北宋初年,在梵净山西麓的思邛县兴建了贵州省较早的一座寺院——西岩寺(今印江县城郊)。宋代《太平寰宇记》称“思邓山”,因唐“思邓县”而得名,佛教于此时传入梵净山。

明朝初期,明朝政府在梵净山地区开采朱砂与金矿,派有官员督办,梵净山风光神奇,佛教兴盛起来,成为僧众向往的“梵天净土”,正式得名“梵净山”,民间则称“大佛山”。除重修西岩寺外,还修建了天马寺等寺庙。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思南土司、思州土司为争夺朱砂发生战争,明政府改土归流,在梵净山环山地区设立思南、铜仁、松桃、石阡四府,同年贵州行省正式成立。

明万历年间:梵净山因有“古佛道场”而被称为“古迹名山”。贵州巡抚郭子章撰《黔记》(1608年)载梵净山云:“贵州山以梵净山为第一,可比天台。”明末浙江诗人谢国梗抗清失败后,隐居梵净山,便自号“天台逸人”。

明隆庆年间至明万历中叶(1567年 - 1588年):明政府镇压梵净山以东的“腊尔山苗族大起义”后,对被破坏的梵净山佛教进行第一次重建,除重修西岩古寺、天马古寺外,又新建孝慈寺、天庆寺、天池寺等,还修复了梵净山老金顶的金顶古茶殿,以及新金顶的释迦殿、弥勒殿等,同时拓宽了西朝山大道,明万历元年(1573年),金顶《院道碑》详细记载印江知县雷学皋重建情况。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贵州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祸及梵净。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梵净高僧妙玄和尚奏请明神宗重建梵净,此次重建五寺六殿,如承恩寺、天池寺、三清殿、释迦殿、通明殿等,《敕赐碑》立于通明殿旁,成为梵净山“镇山之碑”。此次重建使梵净山形成了“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六大脚庵,环山四大古寺”的格局,各寺厘定寺产,招纳僧户,修藏经塔,梵净山名震宇内,香火盛极一时。

明万历、清康熙年间:两次敕封梵净山,要求官府保护梵净山“一大正殿、四大皇庵、48大脚庵”,清末又设“都司衙门”加以保护。清康熙年间,皇庵天池寺被敕名为“护国寺”,成为梵净山最大寺庙,梵净山佛教重新鼎盛,与西南佛教名山峨眉山、鸡足山成三足鼎立之势。

清朝康乾时期,梵净山除扩建明代“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另将“六大脚庵”增建至“四十八大脚庵”。

嘉庆元年(1795年):松桃苗民首领石柳邓与湘西吴八月进行“乾嘉起义”,石柳邓死后,义军余部在梵净山地区坚持达12年之久。

道光年间:梵净山第四次重建,改接引殿为天恩寺(1822年),改通明殿为报恩寺(1832年),又扩建孝慈寺(1832年),重塑金顶弥勒、观音铜佛像等。

咸丰五年(1855年):贵州爆发“咸同大起义”,铜仁“红号军”首领赵子隆在梵净山三角庄建立根据地。

光绪元年(1875年):太平天国军余部刘胜扮清军,持枪入山,赶杀僧尼,四处劫掠。光绪五年(1880年):梵净山环山五属团练合编为“松桃协左营练军”,新任贵州巡抚岑毓英亲往率军督剿刘胜,次年(1881年)肃清刘胜。镇压“红号军”及刘胜后,梵净山遭到严重破坏,满目疮痍。为加强防范,巡抚岑毓英奏请于皇庵护国寺建“都司衙门”,称“护国营署”,对梵净山实行长达30年的军管。

光绪六年(1881年)起:在严密军管下,岑毓英令隆参和尚主持重建梵净,皇庵承恩寺重修一新,寺内供奉云贵总督岑毓英“长生福禄牌位”一方。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前后,梵净山第五次重建结束。

梵净山有红云金顶、老金顶、蘑菇石、观音瀑布、万卷书等景点。

其中,红云金顶是佛山的核心,谐音“鸿运金顶”,有鸿运当头的的寓意。新金顶上半部分被“金刀峡”隔成两座孤峰——南面建有释迦殿,供奉释迦佛;北面建有弥勒殿,供奉弥勒佛。中间由天桥连接,状若飞龙。红云金顶从不同角度观看,分别似佛手二指禅,也像生命的图腾,因此又被称为“天下第一峰”。

老金顶是梵净山的第二高峰,海拔2493米,因月光下石壁经常出现弥勒佛为众生说法的图像,又名“月镜山”。老金顶上建有燃灯殿,供奉燃灯古佛。燃灯古佛属过去佛之一,此佛初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火珠复不为用。

蘑菇石是梵净山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太平乡黑湾河梵净山景区内。它是由风化、侵蚀后残留的层积岩所成,高约10米,上大下小,形似蘑菇,看似一触即倾,其实岿然不动,已经在这里屹立了10亿年以上。

观音瀑布位于梵净山黑湾河景区,因其外形酷似一尊手捧玉净瓶的普降甘露的观音形象而得名。万卷书是由页岩堆积而成的景观,整座山体层层叠叠,堆砌有序,势如卷帙浩繁的古代典册齐天堆放,气势宏伟。

梵净山是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梵净山佛教开创于唐,鼎兴在明。明万历所立《敇赐碑》将梵净佛山誉为“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的“天下众名岳之宗”。明初在梵净山重修西岩寺外,还修建了护国寺、承恩寺、天马寺等寺庙。

到两百年后的明万历年间,梵净山因有“古佛道场”而被称为“古迹名山”。贵州巡抚郭子章(今江西省人)撰《黔记》(1608年)载梵净山云:“贵州山以梵净山为第一,可比天台。”明末浙江诗人谢国梗抗清失败后,隐居梵净山,便自号“天台逸人”。

2018年10月17日被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评定为中国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它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也是一个重要的科研和保护基地。在游览梵净山时,请注意保护环境,遵守景区规定,文明旅游。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