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第一家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的公司被公布。该公司是在创业板上市的领军企业,因为被控十亿的会计欺诈而处于退市的边缘。
普利医药在公布相关消息后,表示已经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了调查,原因是其涉嫌违反公开规定。

证监会对包括时任董事长范敏华、财务总监罗佟凝在内的多位高管开出了天价罚单,尤其是范敏华的500万罚款和10年市场禁入措施,更是给市场传递了强烈的警示信号。
这一系列处罚不仅让普利制药的形象受损,也揭示了内部管理与责任机制的重大缺失。

提起普利制药,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巅峰时期的普利制药是中国的制药巨头,而老板范敏华更是凭借着它赚的盆满钵满,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海南女首富。

然而曾经名动一时的普利制药却一步一步跌落神坛,频频爆雷,老板范敏华也是走下神坛,不仅财务造假,还套现25亿,并且还曾陷入贪污贿赂的风波,从海南女首富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普利制药曾经是中国最早一批探索制剂国际化的企业。在国内药企刚刚起步做原料药出口的时候,普利制药就瞄准了欧美高端市场,选择了技术难度比较大的注射剂作为启动项目。
从2004年开始,普利制药把旧的硬件设施拔掉重建,全部按照欧美标准建设新的注射剂生产线。当时,普利制药的打算可能是实现国内外双轮驱动。

从发展历程来看,这是一家历史并不短的制药企业。1992 年,普利制药成立,总部位于海南省海口市。
2005 年,确立国际与国内同步发展的战略,致力于构建专业的药品 “国际化” 平台。2017 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
产品领域覆盖广泛:主要产品涵盖抗过敏类药物、解热镇痛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消化类药物、心脑血管类、造影剂类、紧急抢救药等多个领域。

机遇与隐患并存
普利制药能够快速壮大,离不开董事长范敏华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她不仅关注国内市场的发展,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普利制药成为中国医药企业中较早走向国际化的先行者。
普利制药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了在针剂领域的布局,特别是在中国,其独有的医保针剂市场占据了超过80%的份额,显示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2017年,普利制药成功上市,这标志着公司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全新阶段。
普利制药上市后发展迅猛,营业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2018年公司表现出色,总营收大幅提升,增幅超过90%。2019年公司延续了增长势头,营收增幅超过50%。
即使在2020年,虽然增速有所减缓,普利制药的业绩依旧亮眼,依然实现了25%以上的增长。这说明了公司依旧具备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高速发展的另一面也潜藏着风险。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范敏华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
公司近四成员工从事研发工作,研发费用支出高达2.3亿元。
公司拥有百余项专利技术,其中八款儿童药品还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同时,公司还与浙江大学、国家纳米中心等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推进国家“十四五”专项项目。这些研发投入无疑增强了公司的技术实力,但也让公司的财务压力倍增。

为了支持庞大的研发计划和全球市场拓展,普利制药开始大规模筹集资金。首次公开募股在2017年获得了3.5亿元的资金,2020年通过定向增发又融资5.4亿元,随后在2021年发行可转换债券,筹集了8.5亿元。
大量的资金流入,确实加速了公司扩张的步伐。但是,也为之后出现的财务数据作假问题埋下了隐患,因为公司可能会面临更大的业绩压力。

充足的资金帮助普利制药快速发展,然而,这种快速扩张也可能导致公司为了达到业绩目标,做出不合规的行为。
普利制药的战略转型源于一个朴素的想法:让国内民众也能享受到出口欧美的高品质药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普利制药决定建设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生产线。
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截止到2023年,普利制药已在这方面投入了高达14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普利制药下了很大的决心,要彻底改变过去的生产模式。

这笔巨额投入体现了普利制药对产品质量和百姓健康的承诺。公司希望通过高标准的生产,提升中国制药行业的整体水平。
然而,巨额投入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回报,反而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压力。
掩盖业绩下滑的手段
从2021年起,普利制药的生意变得不太顺利,经营状况有所下降。
到了2023年,公司总收入只有12.88亿元,是上市以来最低的水平。这说明公司的业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同时,普利制药的海外业务也遇到了麻烦,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一半,情况不太理想。
公司背负着沉重的债务,业绩也持续走低,情况变得十分严峻。
为了摆脱困境,公司高层决定冒险采取不合规的手段,开始进行财务造假。
这种做法等同于饮鸩止渴,试图通过虚增利润来掩盖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最终只会让公司陷入更大的危机。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暂时缓解资金压力。

普利制药为了让业绩更好看,高层联手导演了一出财务造假的大戏。他们想方设法隐瞒真相,欺骗投资者和公众。
总会计师亲自操刀,炮制假的销售单据,虚报收入和利润,让公司的账面数字变得光鲜亮丽。
为了进一步掩盖造假事实,普利制药还动用了多个财务系统,人为制造数据混乱,企图让外界难以察觉其中的猫腻。

更令人气愤的是,公司监事会的负责人、董事兼董事会秘书也参与其中,他们明知真相却选择沉默,甚至与高层沆瀣一气,共同欺骗大众。
2021年和2022年,普利制药在财务数据上做了手脚,夸大了营业收入,虚报的金额超过了10亿元。同时,他们也虚增了利润,金额接近7亿元。
这些数字上的“美化”,就像一个肥皂泡,虽然暂时掩盖了公司存在的实际问题,让报表看起来好看,但终究是虚假的,不可持续的。
这种粉饰最终酿成了更大的麻烦,公司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造假就像埋下了一颗雷,随时可能爆炸,造成严重危害。2023年,普利制药的造假事件被揭露,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证监会立即展开调查。
在事情暴露后,范敏华夫妇开始大量卖出股票,换取现金。与此同时,大型投资机构也迅速撤资,避免损失。最终,普通散户投资者成为了唯一的受害者,独自承受了投资失败的痛苦。
普利制药的事件表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必须真实透明,监管部门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失信红线下的崩盘
普利制药收到证监会的处罚预告,原因是公司被查出财务数据存在严重虚假。公司股票被特别处理,名称变为“ST普利”,这意味着公司面临退市的巨大风险。
公司高管范敏华被罚款500万元,并且十年内不能再涉足证券市场。其他相关高层管理人员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这意味着普利制药的财务造假行为受到了监管机构的严厉打击,公司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投资者需要特别关注风险。
曾经风光无限的海南首富,如今身败名裂,令人唏嘘不已。
除了财务数据作假,普利制药还有其他问题值得关注。公司和七家公司之间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但缺乏足够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些交易的真实性和公平性。

基金撤退,股民成“韭菜”?
普利制药弄虚作假,公司名声一落千丈,投资者的钱也打了水漂。像鼎晖投资、尚心投资这样的机构早有察觉,在事情暴露前就赶紧撤了,那些没来得及跑的投资者就惨了。
普利制药的股票价格断崖式下跌,几百亿市值都没了,三万八千个股民被这场骗局坑惨了,损失非常巨大。

这起造假事件让很多中小投资者血本无归,他们成了这场闹剧中最无辜的受害者。
很多公募基金都在卖出普利制药的股票,只有少数基金还在继续持有,比如华夏基金和农银汇理。
兴银基金更让人意外,旗下四只基金产品今年第一季度刚买入普利制药的股票,紧接着公司就被立案调查,真是“踩雷”踩得太准了。

在面向普通消费者与投资者的同时,普利制药的暴雷事件也给监管当局敲响了警钟。以往非常规手段所造成的资产泡沫,一定要引起重视。此次暴雷之后,相关部门不仅对普利制药进行调查,更对其高管实施市场禁入措施。这样的市场监管无疑是对规范化经营的积极推动。
总结来看,普利制药的财务造假事件再一次让公众意识到,在介入任何与健康和财富相关的事情时,必须保持警惕。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企业能够坚守诚信和法治的底线,同时也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加强监管力度、完善制度规范、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健康、稳定、繁荣的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