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被称为"新型把尿"的育儿方式在家长圈里流行起来。不少父母觉得这种方法省时省力,甚至能让孩子"早早学会自主排便"。然而,育儿专家却发出警告:这种看似方便的"新型把尿",可能正在破坏孩子的正常排便系统!这或许就是东西方的差别吧。今天俞医师就带大家来聊一聊新型把尿,好像我女儿也是这种经历。

什么是"新型把尿"?
传统的"把尿"是指家长定时抱着婴儿,让孩子排尿或排便。而"新型把尿"则更进一步,有些家长会通过以下方式干预孩子的自然排便:
- 过早使用小马桶——在孩子还没准备好时,就强迫他们坐在小马桶上,甚至长时间不让孩子起来,直到排便;
- 定时把尿训练——严格按时间表(比如每半小时一次)让孩子排尿,即使孩子没有尿意;
- 依赖"嘘嘘声"或流水声——用固定的声音刺激孩子排尿,导致孩子形成条件反射,而不是真正感知尿意;
- 过早脱掉尿不湿——在孩子膀胱和括约肌未发育成熟时,就强行戒掉尿布,让孩子憋尿或频繁排尿。我们女儿现在晚上还在使用尿不湿。

这些方法看似能让孩子"早点学会上厕所",但实际上,孩子的身体可能还没准备好,强行干预反而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新型把尿"的危害有多大?
1. 破坏孩子的自然排尿反射
孩子的排尿控制能力是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发育逐渐成熟的。如果家长总是人为干预(比如定时把尿),孩子可能会失去对尿意的自然感知,导致:
- 尿频:稍微有点尿就排,膀胱储存能力变差。
- 憋尿困难:长大后容易尿床,甚至上学后还频繁跑厕所。
2. 增加便秘和痔疮风险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按时排便",会强迫孩子坐在马桶上很久。但孩子的肠道蠕动有自己的节奏,强行催促可能导致:
- 排便恐惧——孩子害怕上厕所,故意憋便,导致便秘。
- 肛裂或痔疮——长期用力排便,可能损伤肛门,甚至引发痔疮。
3. 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如果家长因为孩子"没尿出来"而表现出失望或责备,孩子可能会感到焦虑,甚至对排便产生抵触情绪。长期下去,可能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正确的如厕训练应该怎么做?
每个孩子的发育速度不同,一般2-3岁才开始有自主排便的意识。家长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 观察孩子的信号——当孩子能表达"想尿尿"、能自己走到马桶、尿不湿能保持干燥2小时以上时,才适合开始训练;
- 不强迫,不焦虑——如果孩子拒绝坐马桶,不要强迫,过段时间再试;
- 建立轻松的氛围——可以通过绘本、玩具马桶让孩子感兴趣,而不是当成任务;
- 允许偶尔失误——尿裤子很正常,不要批评,耐心引导即可。

"新型把尿"看似省事,实则可能给孩子带来长期的健康隐患。孩子的排便能力就像学走路一样,需要时间自然发展,不能拔苗助长。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耐心等待孩子的身体准备好,而不是用大人的节奏去要求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