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
【杨伯峻】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主张。”
【李泽厚】孔子说:“可以剥夺三军主帅的权力,休想剥夺一个普通人的意志。”
【钱 穆】先生说:“三军之众,可把它元帅夺了。匹夫立志,谁也夺不成。”
【夜辰心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话高声诵读之下,顿感金戈铁马、豪情万丈。不禁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场景,一边是三军列阵、杀气腾腾;一边是孤身匹夫,虽形单影支,却气势如宏,山岳般耸峙对立。
古代的“三军”,并不是现在的陆、海、空三军,更多的是指国家总兵力数量的多少。春秋时期,天子拥有六军,诸侯大国设有“上中下或者左中右”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每军大概一万二千五百人。
《朱注》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人们都知道,三军之中取将帅首级可谓难于上青天。孔夫子运用极尽形容的手法,以三军可夺帅为参照,衬托匹夫之志不可夺的可贵。
为什么不可夺?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一个是借助别人的力量,一个是自己拥有的力量。从这点可以看出,志的一个特性就是不可夺,可夺不足谓之志。
那么,何谓志?王阳明说:“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有志之人与无志之人,或立志不坚之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一个是恒定,一个是随变。有志之人,心若定海神珍,任凭风高浪急,我自岿然不动;无志之人,心如浮萍,随波逐流,有利则趋之若鹜,无利则避之不及。
人们常说,一条鱼病了,是鱼的错;一池鱼病了,就是水的错。那么试问,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村沦陷投降了,一个镇沦陷投降了,都投降了,都叛国了,这是敌人的错,还是环境的错?现代社会,官员受贿被抓,医生收红包被告,常找的借口就是大气候如此,谁都不可避免,好像又是环境的错。
其实,这里面的深层逻辑是:数量多不等同于质量好。一万个人、十万个人、一百万个人叛变,其结果也不能说明环境使其如此,归根到底还是个人心志不坚,这就是“匹夫不可夺志”的可贵之处。
李泽厚先生说,“梁漱溟在‘批孔’高潮中,以此句抵挡不可一世的帝王权势与群众狂潮,不愧为身体力行的孔学门徒,值得称赞。”可见,真儒生矢志不渝,用其行动证明何为“匹夫不可夺志”,彰显“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丈夫气概。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学习《论语》,立志圣贤,修身君子,每遇利益诱惑、每处危险困境犹豫动摇时,当以此句激励警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