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风快递的幕后英雄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军工圈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东风快递,使命必达。”在东风-31洲际导弹的研发过程中,副总设计师郭万钧的名字绝对绕不开。他是南开大学物理系毕业的高材生,带着一身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对物理学的满腔热情,一头扎进了军工领域。那时候的中国,正迫切需要一款能突破技术瓶颈的战略武器,而郭万钧恰好成了这个历史节点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到了1999年国庆阅兵那天,当东风-31导弹方阵披着迷彩帆布、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时,长安街两侧站满了观礼的军工专家。这些常年埋头实验室和试验场的老家伙们,盯着那辆载着导弹的军车,眼眶里硬是泛起了泪光。这款导弹的射程能覆盖美国本土,背后是整整三代科研人员十五年日夜不停的钻研和汗水。郭万钧作为核心人物之一,他的努力和贡献早就和东风-31的成功紧紧连在了一起。

郭万钧早在哈尔滨读中学的时候,他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那会儿,弹道方程这种让很多人头疼的复杂公式,在他手里就像是小孩子的拼图游戏。他能三下五除二地把那些抽象的数字和符号拆解开来,变成一目了然的几何图形。
1984年,他正式调进东风-31的研发组,接手的任务可不轻松。当时中国已经有了固体燃料导弹的基础,但要让东风-31真正成为洲际级别的战略利器,技术上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其中最棘手的,就是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燃烧稳定性问题。那时候的导弹射程只有8000公里,离覆盖全球主要目标的需求差得远。

郭万钧带着团队一头扎进试验场,西北的风沙吹了一茬又一茬,他们的试验却是一次又一次地推倒重来。燃料配方的调整、燃烧室的改进、点火系统的优化,每一个环节都得反复验证。试验场上,郭万钧经常一待就是好几天,盯着试验结果和计算稿,连轴转地分析哪里还能再改进。
经过无数次尝试,他们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固体燃料的燃烧效率大幅提升,导弹射程一下子从8000公里拉到了12000公里。
婚礼上的不速之客
1992年深秋,郭万钧受邀参加了一场远房亲戚的婚礼,地点就在北京某个老式酒店的大厅里。婚礼现场布置得挺热闹,在这群人中,郭万钧碰到了一个叫沃维汉的家伙。这个自称是医药企业家的远房表亲,他手腕上戴着一块百达翡丽腕表,他西装口袋里还露出一支金笔的笔帽,上面刻着细小的德文字母。

这种派头在当时的中国可不多见,尤其是跟科研圈里那些穿着朴素、满身粉笔灰的技术人员比起来,简直是两个世界的人。后来才搞清楚,沃维汉根本不是什么正经商人,他早就被台湾军情局拉了过去,专门盯着像郭万钧这样掌握核心技术的人下手。
从那次婚礼之后,沃维汉开始频繁出现在郭万钧的生活里。他打着“学术交流”的旗号,三天两头往郭万钧所在的科研院所跑。有时候是拎着一袋水果,说是探望亲戚;有时候是拿着一叠打印好的论文草稿,说要请教问题。

时间长了,院里的人也就见怪不怪了。有一回,酒过三巡,沃维汉端着酒杯,指着窗外那些新建的玻璃幕墙大楼,语气里带着点漫不经心地说:“咱们搞科研的,干嘛老窝在这种破地方,就该住进对面那些高楼里去。”
接下来的三年,沃维汉的动作越来越大胆。到了1995年夏天的一个雨夜,郭万钧那天正好值夜班,电话铃突然响了,接起来是沃维汉的声音。他在电话那头语气急切,说自己正在写一篇学术论文,急需导弹结构的一些参数帮忙参考,还特意强调这都是公开的学术用途,没什么大不了。

郭万钧听着,手里的笔在纸上停了好一会儿,最后报出了一个不太核心的数据。挂了电话,办公室又安静下来,只剩雨水敲窗的声音。第二天一早,他推开办公室的门,发现桌上多了一个不起眼的牛皮纸袋,里面整整齐齐塞着两千美元的现金。那时候的物价,这笔钱相当于他整整八个月的工资,厚厚的纸钞叠在一起。
沃维汉没露面,可这袋子钱已经说明了一切。更过分的是,他后来还抛出了更大的诱饵——一张嘴就承诺,只要郭万钧愿意提供资料,每份都能换一套三环内的商品房。那年头,北京三环的房子可是稀罕货,楼房外墙贴着崭新的瓷砖,阳台上还能看见长安街的风景。一步一步,郭万钧就这么被拖进了泥潭,之后的路再也回不去了。
机密的代价
到1999年东风-31洲际导弹亮相的前夕,郭万钧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泄露了七次核心机密。泄露的内容涵盖了导弹系统的多个关键数据,其中包括多弹头分导技术,这项技术直接影响到导弹的打击能力和生存能力。

为了进一步加深沃维汉对导弹技术的理解,郭万钧不满足于单纯的口头交流,决定亲自为沃维汉“授课”。他带着沃维汉进入了东风-31的相关实验数据和技术文档,从导弹的基本构造到最复杂的多弹头分导技术,郭万钧逐步为他讲解其中的原理和应用。这个过程中,沃维汉扮演了一个“学生”的角色,认真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和要点。
沃维汉会将这些资料通过自己的方式总结和编写,进一步加工成符合外国情报需求的格式。这些整理过的“情报”不仅涉及到导弹的设计参数,还包括了试验数据、改进方案,甚至是中国军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掩人耳目,沃维汉有时将这些情报分批次、以不同的方式秘密传送给相关人员。

最终,这些情报通过一条隐秘的通道被带出了中国,先后传递给台湾的“军事情报局”。台湾方面对这些内容并未过多审视,而是迅速将其转交给了美国相关情报部门。
美国方面迅速意识到这些情报的价值,开始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分析和解读。经过一系列的技术解码和战略研判,东风-31的核心技术、射程、突防能力等关键细节逐渐浮出水面,为美国在战略防御和反导技术上的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法庭的终章
2004年冬天,郭万钧的秘密生活终于走到了尽头。那是一个意外的事件,发生在他妻子去朝阳区的菜市场买菜时。当天,郭万钧的妻子与摊贩发生了争执,在结账时,她拿出了一叠美元现金。这一不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市场附近便衣民警的警觉,民警立刻进行了调查。

随后,国家安全部门介入,开始追踪郭万钧一家人的动向,并对他们在海淀的住所进行了搜查。令人震惊的是,在这次搜查中,国安人员在空调的检修口里发现了一个微型胶片相机,以及一份尚未寄出的导弹改进方案手稿。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学术笔记”,实际上却是郭万钧用暗语写成的机密文件,内容涵盖了他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的极为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审理,案件的各项证据经过了反复核对与验证,最终在2007年5月24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沃维汉间谍案作出了宣判。经过法院详细的审理和对大量证据的综合评估,沃维汉的犯罪事实被认定清楚,证据充分且确凿。法院认定沃维汉长期从事间谍活动,非法为境外势力提供了大量重要的国家机密,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鉴于案件情节特别严重,法院决定以间谍罪追究沃维汉的刑事责任,判处他死刑。

与此同时,郭万钧也被追究刑事责任,法院认为他向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触犯了国家安全相关法律。郭万钧在案件中的行为对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法院决定判处他死刑。由于案件涉及国家安全和敏感的机密信息,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法院并未对沃维汉的间谍案或郭万钧的案件进行公开审理,但都依法进行了公开宣判。
判决生效后,沃维汉和郭万钧都不服判决,依法提出了上诉。经过进一步审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2008年1月29日做出了二审裁定,维持了一审判决,即两人仍将被判处死刑。随后,案件递交至最高人民法院审议,最终于同年1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批准了死刑执行的决定,沃维汉和郭万钧的死刑判决得到了最终执行。

在死刑执行的前一天,按照法律规定,沃维汉得以与妻子和小女儿进行最后一次会面,行使了探视权。这一情报泄露使得美国能够在中国还未完善东风-31时,便开始着手研究相应的防御措施。为了应对这一变化,中国不得不加速研发新一代的战略导弹——东风-41,以弥补东风-31在面对美国防御系统时的短板。
[1]马晓荣.发生在国防领域的窃密泄密案[J].中国军转民,2018,0(7):5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