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至2024年,川渝经济总量从4198亿飙升至9.69万亿,超越浙江(9.01万亿)稳居全国第四!但1996年老四川仍然略微超过浙江,居全国第四,位于广东、江苏、山东之后。

重庆朝天门
1. 总量对比
1996年:四川(2871亿)+重庆(1326亿)= 4198亿,与浙江(4195亿)几乎持平,超过2亿多点;
2024年:四川(6.47万亿)+重庆(3.22万亿)= 9.69万亿,超浙江6800亿,仅次于粤苏鲁。
▲ 数据表:川渝与浙江GDP对比(单位:亿元)
地区 |
1996年 |
2024年 |
倍数 |
成都 |
830 |
23511 |
28.3 |
重庆 |
1326 |
32200 |
24.3 |
四川 |
2871 |
64700 |
22.5 |
重庆+四川 |
4197 |
96900 |
23.09 |
浙江 |
4195 |
90100 |
21.5 |
2. 增速密码
重庆增速24.3倍(全国省级第一),成都28.3倍(强省会虹吸)。
成渝双城占老四川比重:从51.4%提升至57.5%,西南资源加速向核心城市集中。

重庆直辖意义何在?
如此说来,重庆意义何在,通常的一个说法是四川太大,重庆直辖能破解“超级大省”治理困局,其实这个看法有待商榷。重庆直辖了,对万县、涪陵等地区管理半径确实小了,但是增加一个正省级机构,近百个正副厅级单位部门,管理费用将大幅上升。那么重庆直辖意义何在,有无作用呢。
1.吃财政饭人员增加,能稳定消费基本盘
90年代后期,国企改革如火如荼,重庆作为重工业基地,有点像东北的情况,国企利润堪忧,下岗人员大幅增加,形势十分严峻。新成立一个省级行政机构,短期内将大幅增加吃财政饭人员及收入,这些收入来自中央,通过衣食住行等消费,稳定了重庆的基本盘。同时,三峡专项资金超万亿,反哺消费和产业升级,三峡库区蜕变,贫困率从28%降至0.3%,移民安置效率提升30%。
2.政策红利释放
独立发债:享有更高财政自主权,2024年发债规模3.22万亿,远超青岛、宁波等沿海城市;
国家投入:直辖后6年左右时间,一分钱也不给中央上缴,全部留存本地发展。三峡专项资金、中新产业园、巨额转移支付还从中央倒挣钱。
巨额资金转化成天量投资,支持重庆有底气超高速发展。
3.竞争机制:GDP考核下的双城博弈
重庆逆袭逻辑:直辖后直接参与省级排名,官员晋升与GDP强挂钩;
成都的鲶鱼效应:重庆增速倒逼成都发力,两地共建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汽车、电子等);
4.西南红利被谁吃尽?
川渝地区人口1.1亿,西南地区超2亿,人口已是大国规模,企业为减少物流成本,必在西南布局生产线,重庆本身条件就比昆明、贵阳好,作为正省级城市,优势更为扩大。试想如果重庆没有直辖,云贵川要先PK一下,成渝内部还要PK一下。现在四地平等竞争,重庆胜算更大。如成渝双城吸走西南70%汽车、电子产能,昆明、贵阳转向旅游与大数据(贵阳大数据占GDP38%)。 云南跨境旅游、贵州算力枢纽能否突围?差异化或是唯一出路。
内陆副省级城市的发展瓶颈与直辖后的突破
若重庆未直辖,作为内陆副省级城市,其发展将面临多重制约:
沿海副省级城市(如深圳、宁波)依托港口优势吸引外资,而内陆城市依赖省会资源。例如,成都作为四川省会,2024年GDP超2万亿元,政策资源集中(如“强省会”战略)。重庆作为副省级城市,产业偏传统,医疗教育也没有成都好,地形又是山地,夏天气候酷热,在平等竞争条件下都很可能落后成都一大截。

成都规划
如果重庆没有直辖,老四川总量很大可能达不到这个高度,被浙江反超。1996年到2024年,川渝占全国GDP的比重,从5.8%,上升到7.18%。
未来展望:双城经济圈如何再突破?
2025年川渝GDP目标定为
冲击10万亿,占全国比重提至7.5%。重庆直辖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超越浙江,更在于通过行政层级提升破解内陆城市发展瓶颈,激发区域竞争活力,并依托成渝双城机制集中西南资源。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川渝产业分工(如重庆主攻智能汽车、成都聚焦电子研发),同时平衡与云贵的协同发展,避免“虹吸效应”过度拉大区域差距。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地方年鉴综合测算)
关注我,下期讨论重庆直辖前后财政收入留存情况,是否被成都马干吃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