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K-32在我们国家机密级别高于黄金”,一场围绕这款“三转子”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国际关注再度升温。
究竟是怎样的动力,让俄罗斯对中国与美国都闭紧大门?

一、NK-32为何被称为“压箱底”武器?
“图-160要飞得又快又远,离不开这款推力高达25吨的三转子动力心脏。”
在航发领域,从单转子、双转子到三转子,这样的设计突破使NK-32在推力与效率上呈现双重升级。
它的核心结构包括风扇、低压、中压和高压三根转子轴,通过分工协作,实现更理想的转速匹配,直接推升了“白天鹅”图-160轰炸机在2马赫速度下的续航能力。

同时,高强度镍基合金与钛合金的结合运用,不仅可承受高温高压,也让其具备模块化维护的便利度。
不过,“苏联时期的材料与工艺巅峰,却在解体后成为俄罗斯对外封锁的‘底牌’。”
苏联解体后,俄联邦虽然继承了这种尖端技术,但在经济、工业环境下滑的冲击中,一直难以对其实现大幅升级。

反过来,这种少量维持与谨慎改进的策略,更让NK-32保有绝对的稀缺价值。
尤其在俄乌冲突中,图-160M搭载NK-32执行多次战略核威慑任务,巩固了俄罗斯“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的重要一环。
二、中俄博弈
中国在航发领域的突破有目共睹,但要想短期内跨越大推力三转子发动机的技术鸿沟,难度不小。

“俄方持续拒售的背后,是担忧中国凭借逆向工程攻克关键工艺,进一步缩小双方差距。”
早年间,中国曾尝试与俄罗斯专家展开合作,希望与乌克兰也进行技术转让洽谈,但美方的干预和俄方的顾虑让这条路径迟迟未果。
“俄罗斯坚持:技术主权高于资金回报。”在被西方制裁重创的情况下,俄政府虽面临财政压力,但仍咬牙封锁NK-32技术。

这也告诉外界,任何能直接影响俄核威慑能力与大国地位的“底牌”级装备,绝不可能拿来做简单的“现金换技术”交易。
与此同时,中俄的军事合作看似频繁,但多数停留在战机、舰艇等常规层面;涉及深层战略意义的航发与雷达技术,依然设防森严。
俄罗斯此举一方面是出于国家安全和战略重器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是对自身工业体系话语权和世界军售市场地位的谨慎维系。

三、美国“造不出”的真相
美国真‘造不出’NK-32吗?也许是‘不愿造’更贴近事实。
美军采用F135、F101等发动机,虽然推比和材料工艺不逊色,但注重多用途、隐身化的B-2与B-21轰炸机并不需要2马赫高空突防,因而未必领跑大推力三转子发动机的研发。
被俄罗斯“独秀”的宣传调调说成是“美国也无法追赶”。

事实上,“美方智库报告承认NK-32在大推力与续航效率上确有独到之处,但并不意味着美航发整体水平落后。”
对美国而言,隐身设计、信息攻势和先进电子系统才是现代空军的主要方向,超大推力的轰炸机突防方式已非主流。
然而,这一切并不排除美国对NK-32的关注与研究。
在全球航发博弈中,美国依旧保持着复合材料和数字化控制领域的领先优势。

“对美而言,不使用不代表不会做。”只是美国选择了不同的战略侧重点,而NK-32这类“极致推力”的路数,更多被视为冷战遗产。
四、中国路径
几乎与NK-32同样被聚焦的,是中国新一代大涵道比涡扇——涡扇-20。
当运-20换装这台国产心脏后,我们看到了中国在航发领域的积累与爆发。

尽管推力依旧比NK-32略逊一筹,但绵长的寿命、更先进的全权限数字控制系统,都说明中国在现代设计理念上已逐步赶上世界水平。
不过,大推力三转子设计可不是简单的材料堆叠,却需要整体工业体系的成熟衔接。
中国在正式研发轰-20战略轰炸机的进程中,可能先试飞常规推力发动机,逐步迭代出兼具超音速突防与远程巡航的关键指标。

这种“小步快跑”的模式已被歼-20等项目证明行之有效。
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曾被视为获取苏联技术的替代窗口,但收购案的失败,以及乌方被外部势力施压,让更多核心图纸与工艺再度封禁。
这意味着,中国只能加大对自主航发的联合攻关力度。
买不来、求不得,就得自力更生,这才是航发升级的真正通关密码。

结语
“封锁—突破—超越”几乎是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必经之路。
NK-32的博弈再度提醒我们:大国重器不是砸钱就能买来的。
当俄罗斯牢牢护住这张“动力王牌”时,中国也在用涡扇-20树立起年度“追赶典范”,印证了一句老话:真正的核心技术,终究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