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长沙市教育局推出的人才子女中考单列政策,将经认定的ABCD四类人才后代与普通考生割裂为两个教育世界,这场以城市发展之名进行的资源再分配,正在触碰社会公平的敏感神经。

政策设计中的吊诡之处,在于将"高层次人才"认证异化为教育特权的批发许可证。D类人才标准中"年薪50万企业高管"的硬性条款,使得某车企人力资源总监与半导体研发首席工程师共享同等教育特权。更值得警惕的是,某高新区企业通过虚增高管薪酬、伪造劳务合同等手段,三年内为17名管理者子女获取入学资格。

所谓"不占统招名额"的承诺,实则是教育资源分配的魔术戏法。长沙教育局2023年预算显示,四大名校获得生均财政拨款2.8万元,是普通高中的4.2倍。当120名人才子女集中涌入某重点中学,学校不得不将原定的创新实验室改建为普通教室,导致科创特长生人均设备使用时长下降60%。这种"不挤占名额却虹吸资源"的分配模式,如同在蛋糕胚体中嵌入钢钉,看似完整实则摧毁了整体的公平性。

中考制度作为社会流动的调节阀,其公平性建立在"知识改变命运"的集体信仰之上。但某人才子女在入学摸底考试中数学仅得42分(满分120),却占据重点班名额的案例,正在消解这种信仰。更具破坏性的是,政策衍生出"高管派遣—人才认定—子女入学—职务回调"的灰色产业链,某地产公司被曝通过短期高薪聘用方式为7名管理层子女获取入学资格。

破解困局需要重构人才政策的价值坐标。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人才社区"模式值得借鉴:为引进人才提供低于市场价40%的人才公寓,其子女享受同等入学待遇但需参与统一招考[8]。这种将住房保障与教育公平脱钩的设计,既增强人才吸引力,又守住制度底线。对长沙而言,与其用教育特权诱惑人才,不如将政策资金倾斜于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全球研发中心,让人才为产业机遇而来。

教育公平的瓦解从来不是瞬间的崩塌,而是特权通道对制度根基的持续性侵蚀。当122名人才子女占据优质学位时(2023年公示数据),背后是122个普通家庭上升通道的被迫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