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为阅读方便,本文用第一人称写故事,情节虚构处理,切勿对号入座!原创文章,拒绝搬运抄袭!】
那天的团务会上,老团长李新明端着搪瓷缸子,吹了吹茶叶沫,笑眯眯地望着蒋敏,突然开口问道:"小蒋,现在是什么级别了?"坐在角落里的蒋敏一愣,随即挺直腰板,谦虚地回答:"四级调研员。"老团长眼睛一亮,手中的军用搪瓷缸往桌上一放,环顾我们这群老兵,意味深长地说:"瞧瞧,咱们当年五营二连那个每天扛着十二公斤电台爬山的小丫头,现在在地方上的级别都快赶上我这个老团长了!"
我叫王建军,1982年入伍,从一名普通战士一步步成长为某集团军合成旅的副旅长。说起蒋敏,我的记忆仿佛穿越回1998年那个夏天。那年,刚从军校毕业的蒋敏被分配到我所在的通信连任排长助理。她个子不高,留着规定长度的短发,眼睛大而有神,军装穿在身上格外精神。当时我是连长,第一眼见她就觉得这个女兵不简单。
"同志们好!我是蒋敏,新分来的军校毕业生,请各位老同志多多关照!"她站在连队点名台上,声音洪亮,目光坚定,丝毫没有初来乍到的怯场。那时正值我军大力推进正规化建设,很多军校生都有些"书生气",但蒋敏不同,她身上有股子"虎劲"。

蒋敏来的当天,恰好赶上"魔鬼周"极限训练的第一天。八月的华北平原,烈日炎炎,气温高达38℃,训练场上的黄土地烫得能煎鸡蛋。许多入伍多年的老兵都咬牙坚持,而蒋敏这个刚来的女军官,却表现得毫不怯场。
"蒋排长,您刚来,要不先缓一缓?"我好心提醒。
"王连长,训练场上不分男女,更不能搞特殊!"蒋敏坚定地回答,然后拉下钢盔帽檐,冲进了五公里武装越野的队伍。
训练到一半,她不慎在碎石路上摔了一跤,右膝盖磕在石头上,鲜血顺着腿流到了作训靴上。我跑过去想让她停下,没想到她摆摆手,从地上麻利地爬起来:"连长,别管我,不就是磕破点皮吗?咱当兵的,流血不流泪!"说完,咬着牙继续往前跑。
那年的条件艰苦,老营房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土坯房,冬天北风嗖嗖往里灌,夏天热得像个蒸笼。女兵宿舍只有一间,四面漏风,屋顶还时常漏雨。记得有次暴雨,女兵宿舍漏得厉害,蒋敏带着几个女兵用脸盆接水,一直忙到凌晨两点。第二天早操,她照样五点准时出现在操场上,丝毫看不出疲态。
"蒋排长,昨晚辛苦了,要不今天你休息一下?"我关切地问。

"王连长,首长说过,越是艰苦环境越能锻炼人嘛!再说了,这算啥?我爷爷当年可是跟着首长打过鬼子、剿过匪的老八路!"她笑着说,眼里闪烁着倔强的光芒。
当时部队通信装备更新换代,新装备不断涌入,许多老兵摸不着头脑。蒋敏不仅自己刻苦钻研,还主动当起了"传帮带"的骨干。白天训练结束后,她经常组织大家进行加餐训练。"新7型电台的操作要领是什么?""遇到敌方电子干扰怎么处理?""野战通信节点如何快速展开?"她像个小老师,耐心讲解每一个技术要点。
有一次,我值班路过女兵宿舍,发现熄灯半小时后里面还亮着手电筒。推门一看,蒋敏正盘腿坐在床上,借着微弱的光线研读《合成部队通信指挥》,床边摆着厚厚一摞笔记本。
"蒋敏,都十点半了,赶紧休息吧,明天还有拉练呢。"我劝道。
"王连长,我再看一会儿。这本书太重要了,咱们连队刚配备的新装备,使用手册上很多内容和这本书联系紧密。"她揉了揉发红的眼睛,认真地回答。
就是这股子韧劲和钻劲,让蒋敏很快成为通信专业的尖子。2000年春季军区组织的"通信先锋"比武中,她代表团参赛,一口气拿下密码收发、电台操作、线路架设三个单项第一,总分位列女军官组第一名。老团长当场竖起大拇指:"小蒋这丫头,有股拼劲,将来准能干大事!"
那年冬天,她被提拔为通信连副连长。记得提干宣布大会上,她身穿崭新的军官制服,面庞清秀却透着刚毅,站在主席台上的样子像极了电影里的英雄人物。

2003年,我调任营长,蒋敏已经是副连职军官了。那年夏天,我们参加军区组织的"蓝盾—2003"实兵对抗演习。演习中突遇特大暴雨,导致前哨指挥部与主指挥所的通信完全中断,情况万分危急。
"必须立即恢复通信,否则前线部队将陷入'瞎子'状态!"参谋长急得直跺脚。
"我去!"蒋敏第一个站出来,"我带通信二班抢修线路!"
那天的雨大得惊人,山路泥泞湿滑,能见度不足十米。蒋敏穿着雨衣,带领六名战士,背着二十多公斤重的抢修器材,踏着没膝的泥水前进。途中,她的左手被断裂的通信电缆划出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瞬间染红了半个手掌。
"蒋连长,你受伤了!"战士小李惊呼。
"小伤,不碍事!"她随手撕下衣角,简单包扎了一下,继续带头前行。最终,在规定时间内成功抢通了线路,确保了前哨指挥部与主指挥所的通信畅通。
回来后,我看到她手上缠着被血浸透的绷带,心疼地说:"蒋敏,赶紧去医务室好好处理一下伤口!"
她却满不在乎地笑笑:"连长,这算啥伤?拉个口子而已。跟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前辈比起来,这点伤算什么?我爷爷当年在长征路上,脚趾冻掉了两个都没喊过一声疼!"
这次演习结束后,蒋敏因表现突出,被评为"演习先进个人",并被提前晋升为中尉军衔。她在军区表彰大会上的发言振聋发聩:"我是军人,我的使命就是随时准备战斗,随时准备为祖国和人民牺牲一切!"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我们部队作为第一梯队紧急驰援灾区。蒋敏任通信保障组组长,负责灾区的应急通信保障工作。
灾区通信基础设施几乎全部瘫痪,移动基站倒塌,固定线路中断。蒋敏带领通信排,肩扛背驮着卫星电话、应急电台等设备,徒步进入重灾区。那一路上,余震不断,山体滑坡频发,危险重重。
"前面道路不通了,得绕道走!"带路的民兵说。
"不行,再绕就来不及了!"蒋敏毫不犹豫地说,"把装备卸下来,我们人扛过去!"
于是,一队军人扛着沉重的通信设备,攀爬着陡峭的山路,一步一步向震中挺进。终于在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成功架设起了临时应急通信网络,为指挥部与各救援队伍之间的通信提供了保障。
有一天晚上,余震突然加剧,一处重要的中继站面临山体滑坡的威胁。蒋敏二话不说,带领三名战士冒险前往转移设备。我通过对讲机联系她:"蒋敏,太危险了,命令你立刻撤离!"
"营长,再给我十分钟,我必须确保数据备份完成!这里连接着三个重灾村的通信,一旦中断,会影响几千名群众的救援!"她的声音在电流声中显得异常坚定。
十分钟后,她带领战士们安全撤离,而就在他们离开仅仅七分钟后,那座山体发生了大规模滑坡。事后指挥部专门表彰了她的英勇行为和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
灾区一位失去家人的老大爷拉着她的手哽咽地说:"闺女,多亏了你们架起的通信线,我才能联系上在外打工的儿子。你们解放军,就是咱老百姓的亲人啊!"蒋敏听后,眼眶也湿润了。她对老人说:"大爷,这是我们军人的责任!"

2010年,蒋敏被提拔为连长,军衔晋升为上尉。这一年,她已经在部队服役12年,从一名懵懂的军校毕业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指挥官。在她的带领下,通信连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连队",荣获"军事训练标兵连"称号。
每天清晨六点,蒋敏都会第一个出现在操场上,带领全连官兵跑步。她那响亮的口号声成了营区的一道风景:"一二一,一二一,不怕苦,不怕累,争当训练尖子兵!"
作为女连长,她特别注重营造连队"大家庭"的氛围。每逢春节,她总会亲自下厨,和炊事班一起给留守战士包饺子;战士过生日,她会送上亲手制作的贺卡;新兵入伍时,她会在第一时间记住每个人的名字和家乡。
"蒋连长,你咋记得俺是河南滑县人呢?"一位新兵惊讶地问。
"我不光知道你是河南滑县人,还知道你爹是种玉米的,你娘在卫生院工作,对不对?"蒋敏笑着回答,"咱连队就是一家人,我得了解每一个兵!"
然而,人生的道路总有转折。2012年初,部队进行机构调整,上级下达了精简编制的命令,需要一批军官转业到地方工作。蒋敏在深思熟虑后,主动申请转业。
"王营长,我想去地方看看,也许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她坐在我办公室,眼神坚定地说,"再说了,咱当兵的,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不是吗?"
转业前的最后一天,连队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欢送仪式。操场上,全连官兵列队站得笔直,目光中满是不舍。蒋敏穿着笔挺的军装,一一与战友拥抱告别。
"同志们,无论我走到哪里,我永远是一名军人!我会把在部队学到的作风和能力带到新的岗位上去!"她的声音有些哽咽,但依然洪亮。
最后,她面向军旗,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军旗在前,一生无悔!"
那一刻,操场上鸦雀无声,只有风中猎猎作响的军旗见证着这庄严的时刻。许多战士眼中闪烁着泪光,我的眼眶也湿润了。

蒋敏转业后被分配到省政府办公厅工作,从一名普通科员做起。初到机关,一切都很陌生,但她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她常说:"在部队学到的本领,到哪里都管用!"
刚到办公厅时,有人因为她是"大老粗"的军转干部而有些轻视。有次,一个复杂的紧急文件需要连夜处理,办公室里的年轻科员都叫苦连天。蒋敏二话不说,主动请缨:"这活儿我来干!"
"蒋科员,这可是一百多页的材料,需要通宵整理呢!"办公室主任提醒道。
"首长放心,在部队,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蒋敏信心满满地说。
第二天一早,当办公室主任急匆匆赶来时,桌上已经整整齐齐摆放着处理完毕的文件,而蒋敏正在打扫办公室,精神矍铄,看不出丝毫疲态。
"蒋科员,你……你一夜没睡吗?"主任惊讶地问。
"报告主任,任务已经完成!"蒋敏用军人的口吻回答,随即笑着补充道,"在部队,我们经常说,再苦再累,也要把战友的'饭碗'端平端稳!"
正是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和过硬的工作能力,让蒋敏很快在机关里崭露头角。一年后,她被提拔为科长,负责政务协调工作。

2015年,蒋敏被提拔为处长。她分管的是应急管理处,这正好用上了她在部队积累的危机处理经验。当年夏天,我省遭遇特大洪灾,蒋敏担任前线指挥部副指挥长,负责协调各方救援力量。
洪水肆虐时,她穿着雨靴,戴着安全帽,在泥泞的堤坝上来回奔走,指挥调度,就像当年在部队一样,冲锋在前,指挥若定。
有一次,某县告急,堤坝出现险情,随时可能溃堤。蒋敏第一时间带队赶到现场。当地干部报告情况时语无伦次,全都慌了神。
"同志们,稳住!"蒋敏的声音在雨中格外洪亮,"我们分三组:第一组负责转移群众,第二组加固堤坝,第三组做好后勤保障。行动!"
她简短有力的指令让现场立刻有了条理。在她的指挥下,当地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连续奋战36小时,成功化解了险情,保住了整个县城。
省长视察灾区时,亲眼目睹了这一场景,当场表扬:"蒋同志身上有股子军人劲儿,关键时刻顶得上!"事后,省政府专门发文表彰了抗洪救灾先进个人,蒋敏位列其中。
每逢"八一"建军节,我都会收到蒋敏的电话或短信。她常说:"王营长,我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军人的本色永远不会改变!"
2018年,蒋敏迎来了事业上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省里组建新的应急管理厅,需要有实战经验的干部挂职锻炼。组织上考虑到她在部队和地方的丰富经历,决定派她到应急管理厅任副厅长,这一干就是两年。
在应急管理厅期间,蒋敏主持建立了全省应急指挥体系,整合了消防、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多个应急力量,大大提高了全省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她经常深入基层一线检查指导工作,足迹遍布全省各地。
"蒋厅长不像其他领导,坐在车里转一圈就走。她会和咱们一起钻到泥里去演练!"一位基层消防员竖起大拇指说。
记得有一次,我去省城开会,偶然在电视新闻上看到蒋敏正在某地山洪灾害现场指挥救援的画面。她身穿橙色救援服,站在齐腰深的洪水中,用扩音器指挥着救援队伍,那副果敢坚毅的模样,与当年在部队如出一辙。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蒋敏虽然离开了军营,但她依然在用军人的作风和担当服务人民。军装脱下了,但军人的灵魂依然在。

2020年,蒋敏回到省政府办公厅,担任了一个重要部门的主任,级别晋升为副处级。这一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全国上下共同抗疫。蒋敏再次冲在了第一线,负责协调医疗物资调配和隔离点管理工作。
"组织派我来,就是让我当前线的'尖刀'!疫情不退,我们不退!"这是她在第一次疫情防控调度会上说的话。
记得那段时间,她带领团队连续工作了78天,没有一天休息。有一次,我在电视新闻上看到她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方舱医院检查工作。汗水浸透了她的衣服,防护面罩上全是水雾,但她依然坚持工作,一丝不苟。
"您是从部队来的吧?"一位援鄂医生问她。
"是的,我曾经是一名军人。"蒋敏答道。
"难怪呢,一看您的气质和做事风格,就知道是军人出身!"医生由衷地说。

疫情期间,蒋敏负责的隔离点有个生活困难的老人,高血压药吃完了。老人担心出门买药违反规定,躲在房间里偷偷掉泪。蒋敏知道后,立即安排工作人员买来药送到老人手中。
"小蒋同志,你忙得过来吗?这事儿交给下面的人去做就行了。"分管领导关切地问。
"老同志是把我们当亲人才提出来的,我必须亲自跟进。"蒋敏回答,"在部队,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把官兵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正是这种为民服务的情怀和雷厉风行的作风,让蒋敏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被评为"抗疫先进个人"。
2022年底,组织对蒋敏进行了考核和评定,授予她四级调研员的职级。从部队的上尉到地方的四级调研员,十年时间,她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去年春节,我们老团召开了一次老战友聚会,蒋敏特地请假赶来参加。当她走进会场时,我差点认不出来了。当年那个英姿飒爽的女兵,如今已是一位成熟稳重的领导干部。但当她看到我们这些老战友时,立刻变回了那个活泼开朗的"小蒋排长",眼角的笑纹里满是真诚和怀念。
聚会上,老团长李新明端着那个用了二十多年的军用搪瓷缸,吹了吹茶叶沫,笑眯眯地望着蒋敏,突然开口问道:"小蒋,现在是什么级别了?"
蒋敏一愣,随即挺直腰板,谦虚地回答:"四级调研员。"
老团长眼睛一亮,手中的军用搪瓷缸往桌上一放,环顾我们这群老兵,意味深长地说:"瞧瞧,咱们当年五营二连那个每天扛着十二公斤电台爬山的小丫头,现在在地方上的级别都快赶上我这个老团长了!"
大家都笑了起来,蒋敏却红了脸,认真地说:"团长,我今天的一切都是部队教会我的。是部队锻炼了我的意志,培养了我的能力,塑造了我的品格。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永远是一名军人!"
听了这话,会场一下子安静下来。我看到老团长鼻子一酸,许多老战友也都默默点头。是啊,蒋敏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她把在部队养成的那股子韧劲、闯劲和钻劲带到了地方工作中,把军人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情怀融入了每一个岗位。
"小蒋,你还记得咱们野营拉练那次,你带伤坚持完成任务的事吗?"老政委赵德山突然问道。
"记得,政委。那次我右腿被石头硌了个大口子,疼得直冒冷汗,但想到咱们部队'不抛弃、不放弃'的传统,就咬牙挺过来了。"蒋敏笑着回忆。
"就是那股子不认输的劲头,才让你在地方上也能披荆斩棘啊!"赵政委感慨道。
聚会结束时,蒋敏特意找到我,递给我一个朴素的信封:"王营长,这是我这些年写的一些心得体会,想请您指正。"
我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叠工整的手稿,题目是《从军营到地方—我的成长之路》。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段话:
"军营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坚韧不拔,教会我责任担当,教会我为人民服务。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不会忘记军人的使命和荣誉。"
如今,蒋敏依然奋战在工作一线。她常对年轻同事说:"别看我现在是领导,当年我在部队可是从最基层干起的。任何成功都不会从天而降,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回望蒋敏这些年的成长历程,我不禁感慨万千。从军营到机关,从上尉到四级调研员,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军人本色,什么是初心不改。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像蒋敏这样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或许不为人所知,但正是他们支撑起了国家发展的脊梁。
每当有人问我,当年那个女战友现在怎么样了,我总是自豪地说:"她很好,她把军人的精神带到了地方,在新的战场上继续发光发热。"是的,无论身处何地,军人的底色永远不会改变,那份责任与担当,那种坚韧与无畏,都是刻在骨子里的烙印,伴随一生。
我相信,像蒋敏这样的军转干部,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党和人民最可靠的力量。他们身上的军人气质和精神品格,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他们依然是冲锋在前的"尖刀",是攻坚克难的"排头兵",是人民群众信赖的"主心骨"。
每逢"八一"建军节,我还会收到蒋敏的问候。她常说:"王营长,军营永远是我的家,战友情永远是最珍贵的情谊!"是啊,军人的血脉中流淌着忠诚和担当,无论身在何处,那份赤诚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
【素材来源于口述者,整理作品不代表编者和平台观点,无恶意和不良引导。图片源自网络,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