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AI给古代帝王重新排座次!康熙第四朱元璋第六,历史迷吵疯了
历史百科君

我们总爱给古代帝王将相排座次,茶馆酒肆的争论往往能持续整宿。

这次我突发奇想,让DeepSeek AI用它的数据库逻辑来排个序,结果却引发了诸多意外——当算法遇上帝王将相排行榜,历史爱好者们的认知边疆正遭遇数字化冲击。

帝王篇:玄武门之变与康乾盛世的算法对决

初次测试采用开放式提问:"请排列中国古代十大帝王"。AI给出的名单令人瞠目:
1.唐太宗李世民
2.秦始皇嬴政
3.汉武帝刘彻
4.隋文帝杨坚
5.清圣祖康熙
6.明太祖朱元璋
7.汉高祖刘邦
8.宋太祖赵匡胤
9.元世祖忽必烈
10.汉光武帝刘秀

这个结果立即引发三大争议:杨坚力压明清开国君主?康熙竟在草莽皇帝之上?光武中兴之主垫底?为验证结果,我改用结构化指令:"请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后世影响等维度评价"。新榜单前三岿然不动,但4-10名剧烈震荡:
4.康熙 5.杨坚 6.刘秀 7.朱元璋 8.刘邦 9.赵匡胤 10.朱棣

算法逻辑逐渐清晰:量化指标中,杨坚的"开皇之治"经济数据(耕地面积激增66%)、康熙的领土扩张(较明末增加35%)等硬指标占据优势。

而刘邦"约法三章"等政治遗产、朱元璋反腐制度等软实力,在数据化过程中被稀释。

武将篇:长平血池与精忠报国的算法天平

在"以战绩、对手强度、胜率为基准"的框架下,AI给出的TOP10引发更大争议:
1.v 2.韩信 3.霍去病 4.李靖 5.岳飞
6.徐达 7.卫青 8.王翦 9.戚继光 10.李存孝

项羽的落选引发激烈讨论。算法显示:垓下之战的战略性失败(胜率87%→75%)、坑杀降卒的伦理扣分(AI内置人道主义系数)、未能建立持久政权等综合因素,使其总分落后李存孝0.7%。而戚继光因抗倭战争的特殊权重(海防系数+15%)、系统化军事理论(《纪效新书》引用量)等加分项意外跻身前十。

文臣篇:凌烟阁与文天祥的算法博弈

当聚焦"政绩、忠诚、品行"三大维度时,AI的选择让传统认知彻底破防:
1.周公旦 2.诸葛亮 3.房玄龄 4.范仲淹 5.狄仁杰
6.魏征 7.包拯 8.文天祥 9.方孝孺 10.张居正

这个名单暴露算法局限:包拯借助民间传说数据量(全网相关词条287万条)逆袭,超越萧何(156万条);方孝孺因"诛十族"事件搜索热度(年均1200万次)获得忠诚度满分;而王阳明因心学讨论多归类哲学领域,在"文臣"标签下仅排名第23位。

算法逻辑的解密时刻

通过交叉分析,我们梳理出AI评价体系的五大特征:
1.数据依赖症:网络公开资料的完整度直接影响排名
2.量化强迫症:将"文景之治"等抽象概念转化为GDP增长率
3.长尾效应:小众论坛的讨论热度可能颠覆主流认知
4.道德算法:内置的21世纪价值观影响历史人物评价
5.标签混淆:将文学形象与历史真实人物等量齐观

以张居正为例,其"考成法"改革在史料数字化不足的情况下,综合得分竟低于方孝孺的悲壮故事。而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实效性争议,被《出师表》的文学影响力(入选课本次数)成功抵消。

人机认知鸿沟的深度解析

当我们对比三大历史论坛的民间排名,发现人机分歧集中在:
1.创业型vs守成型帝王的价值判断
2.战术天才vs战略大师的权重分配
3.道德符号vs实干能臣的评价标准

以康熙为例,人类排名常居8-12位,但AI因其执政时长(61年)、科技著作(《数理精蕴》等)、多语种史料优势稳居前五。而明孝宗这类"无过即功"的君主,在人类评价中或有美誉,却因缺乏量化政绩被AI遗忘。

未来展望:人机协同的历史评价

本次测试揭示:当前AI仍存在三大局限:
1.情感共鸣缺失:无法体会崖山海战的精神重量
2.语境理解障碍:难以区分"贞观之治"的真实与演绎
3.价值判断固化:用现代标准丈量古代社会

但AI也展现出独特优势:处理海量外文史料(如波斯文献对蒙元评价)、量化比较跨朝代经济数据、追踪长时段历史影响等。或许未来的人机协作模式,能让钱穆"温情与敬意"的历史观,与算法冰冷但公正的扫描达成新的平衡。

排名终归是镜花水月,但这场思维实验让我们惊觉——当算法开始书写历史,我们既要警惕数据霸权的陷阱,也要正视那些被传统叙事忽略的暗角。下次再争论"岳飞与韩信孰高"时,不妨先问问:您用的是什么时代的尺子?


【文本来源@玄九尘的视频内容】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