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锦鲤
编辑|黄毅来了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网络犹如一面放大镜,将世间百态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一段女子摔倒无人施救的视频,在 2022 年 11 月底迅速走红。
过万的点赞并非源于精彩的内容,而是源自人们对这一冷漠场景的惊愕与反思。
视频中,摔倒女子孤立无援的身影,如同一个巨大的问号,高悬在社会的上空。

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他人危难之际,选择了袖手旁观?
而这一切,似乎都能在多年前那起震惊全国的 “彭宇案” 中找到根源。

01
2022年11月底,一段视频在网上点赞过万。
画面中,一女子骑电动车在洒过水的路面行驶时,不慎侧滑。
只见其摔倒后,倒地不起的同时还伴有抽搐,可想而知伤得不轻。
然而,接下来的一幕幕却令人十分心寒。

在该名女子摔倒之前,路旁就有一位男子坐在电动车上玩手机。
即便如此,他看到女子摔倒也仅仅是看了两眼,无意实施救助。

远处的另一名女子看到后,先是惊吓到站在原地。
待她回过神来,看似像是在朝着摔倒的女子走去。
怎料,最终她选择绕道而行,并未对躺在地上的她伸出援手。

待女子摔倒后的一分钟,路上来往的行人不断,甚至还有13辆汽车经过。
可他们都自顾自地绕开女子,匆忙离去。

直到附近的店主肖先生和其员工拨打了120,另一位男士主动以花盆为路障,才算是让此事有了一个相对妥善的结局。

打开评论区,不少网友评论道:
“真相是法官一句话提醒了大家。”
“王浩法官的话不好忘记啊。”
这就不得不提起19年前,王浩法官在庭审时说过的一句话:
“不是你撞的,干嘛去扶?”

02
2006 年 11 月 20 日清晨,南京水西门广场的公交站台。
正值高峰期的站台,人来人往,忙忙碌碌。
而64 岁的徐寿兰老人,正匆匆跑向一辆即将启动的公交车。
与此同时,26 岁的彭宇,刚从另一辆公交车上下来。
命运的齿轮在这一刻悄然转动。
谁也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会在社会上掀起惊涛骇浪。

徐寿兰老人在奔跑过程中,突然摔倒在地,痛苦地呻吟着。
彭宇看到这一幕,没有丝毫犹豫,赶忙上前将老人扶起。
随后,另一位中年男子也过来帮忙,两人一起将徐寿兰老人送往医院。
在医院里,彭宇出于好心,还垫付了 200 元医药费。
这本是一件充满善意的事情,可谁能料到,事情的发展却急转直下。

徐寿兰老人到医院验伤后,被诊断为骨折,经鉴定构成 8 级伤残。
老人和她的家属一口咬定,彭宇就是撞人的肇事者。
不仅将他告上法庭,还提出了高达 13 万多元的索赔。
这一指控,让彭宇感到无比委屈和震惊。
彭宇回忆说:
“当天早晨 3 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人要去赶第 3 辆车,而自己从第 2 辆车的后门下来,一下车就看到老人跌倒在地,才赶忙去扶。”

因为他坚称自己只是出于好心帮忙,根本没有撞到老人。
所以案件进入庭审阶段,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双方是否相撞这一关键事实上。
事发时警方对双方的询问笔录,本应是重要证据,可这份笔录却在派出所房屋维修过程中不慎丢失。
这一意外,让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陷入困境的彭宇,为了寻求外界支持,心急如焚地拨通了一位网站论坛版主的电话。
在电话中,他言辞恳切又满含委屈地希望媒体能够介入,还原事情真相。
这位热心版主在了解情况后,马不停蹄地将这一消息通报给南京的十多家媒体和网站记者。
消息一经传出,犹如星星之火,迅速点燃了舆论的燎原之势。
一时间,舆论的天平开始向彭宇倾斜。

“好人被冤枉”“做好事反被讹诈” 等标题充斥着各大媒体。
以至于公众的情绪迅速被点燃,他们对彭宇表示同情,但对老人及其家属的行为则予以谴责。
在公众眼中,彭宇成了善良与正义的代表,而老人一方则被视为道德败坏、恩将仇报之人。

2007 年 9 月 4 日下午 4 点半,南京市鼓楼区法院一审宣判。
主审法官王浩在庭审时发表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言论。
他依据所谓的 “常理” 推断:

法院认为,本案主要存在两个争议焦点:
一是彭宇与老人是否相撞,二是应赔偿的损失数额问题。
法院经过审理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但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对受害人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最终,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 40%,共 45876.6 元。
可公众对判决结果表示难以接受。

不少人认为法院的判决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是对好人的不公平对待。
王浩法官在一审判决中对原、被告相撞事实认定的这些推理分析,偏离了主流价值观,引发了舆论哗然和公众批评。
这种以 “人性恶” 的个人经验判断作为社会一般经验判断的推理,让公众感到愤怒和失望。

在南京中院二审即将开庭之际,彭宇与徐寿兰达成庭前和解协议。
协议内容主要包括:

然而,这份和解协议中的保密条款,却让案件的真相变得更加模糊。

03
公众无法得知案件的真实情况,只能凭借之前的报道和自己的猜测来判断。
随着时间的推移,“彭宇案” 逐渐演变成社会 “道德滑坡” 的 “反面典型”。
“不是你推的,为什么要扶?” 这句话,也成了人们面对老人摔倒时的一种担忧和质疑。

直到 2012 年 1 月,时任南京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刘志伟接受记者专访时,才指出:

原来,彭宇在最初否认与老人相撞后,最终还是承认了碰撞事实。
但此时,案件已经在公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负面影响早已扩散开来。
而王浩法官的人生轨迹也因此被改写。

2011年9月25日,法院内部消息传出,彭宇案主审法官王浩后续工作岗位有所变动。
他离开法院知识产权庭,被调至鼓楼区挹江门街道办相关岗位,后安排至挹江门司法所。
虽然彭宇案的社会影响对其工作调动产生一定作用,但工作岗位调整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结语
回过头想想,在案件扑朔迷离的时候,王浩法官的话或许是希望能够给彭宇一个辩驳的机会。
可惜的是,彭宇最初否认与老人相撞,随着案件进展,最终承认了碰撞事实。
在媒体将此事发酵到一定程度之后,有心之人借此大做文章,让人与人之间陷入了“信任危机”。

如今,我们能做的唯有重建信任,重塑道德。
每一个人都应成为温暖与善意的传递者,用行动打破冷漠的坚冰。

部分资料:
女子骑车摔倒后13辆车冷漠路过?后续真相是...-抖音@红星新闻
彭宇承认碰撞受伤老太 保密条款致事件发酵演化_新闻台_中国网络电视台
“彭宇案”主审法官王浩去年被调入街道办 未停职检查-主审法官,彭宇案,停职检查,王浩,司法所-北方网-新闻中心
彭宇案_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