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以及改革家。他在北宋掀起最大的波澜便是“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之时,王安石深得他器重,公元1069年王安石正式拜相,而他的“王安石变法”也开始推行。
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其实就是想要改变当时宋朝的积贫积弱的形式,想要北宋富国强兵,以此扭转增强大宋对外的防御,以及对内弹压的能力。
不得不说这次王安石的变法是非常彻底的,不仅渗透进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要知道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变法还是秦朝商鞅变法,其实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的程度上确实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他通过推行青苗法,免疫法等限制了官僚等漏税的行为,增加了国库的财政收入。
当时他也在推行强兵之法,多少也让软弱的北宋得到了一些缓解,提高了军队的战斗能力。
虽然王安石的变法又带来了一些好处,但接踵而来的坏处也是非常严酷的,当时拥护和反对两派便展开了激烈的论辩斗争,史称“新旧党争”。
在推行变法的时候,因为一些举措不太合时宜,给百姓的利益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比如当时强制农民借贷青苗钱,使得农民负担加重,而免疫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对贫困家庭征收高额免疫钱的情况,完全违背了王安石变法的初衷。

还有就是变法触动了很多保守派官僚,贵族等的权益,遭受他们强烈的反对,甚至引发了朝廷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因为这个变法导致北宋统治内部矛盾更加的严酷,政局也更加的不稳。
另外一些商业活动中被官府垄断,导致市场活力下降,在此期间出现很多腐败的现象。
可以说王安石的变法虽然挽救了北宋的统治危机,但是也因为一些原因给百姓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中,有很多人也被牵连,比如吕惠卿,苏轼和司马光,韩琦,文彦博等。
可以说王安石因为变法,毁誉参半,最后被罢相,如果王安石不曾变法,一直在朝廷循规到给予的工作,也许他可能会一直做一个太平宰相,只可惜因为变法导致他一切尽毁。
其实并不能说王安石变法不好,而是因为生存在封建社会,背后的阶层,利益都是不同的。
可能他出自于好心想要改变北宋,可是底下执行人员并不一定会按照他的初衷去做,因此王安石被罢相也是不可避免的,还被骂惨。
熙宁七年,当时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而此时朝中舆论对王安石很不利,甚至说是因为他变法而导致天下大乱。
而宋神宗也对他产生了怀疑,并且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直到第二年,王安石再次被启用拜相,可是没有多久王安石再次被罢相,这一次他彻底心灰意冷,并且放弃了改革。





王安石两度罢相后退居江宁,他远离政治的漩涡,生活归于平静,并逐渐将心情放在山水田园当中。
尽管他远离朝廷,但是依然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并且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改革信念和立场。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一首《北陂杏花》,通过这首诗中的精华比喻自己,表达他即使遭受了挫折,但依然会保持高洁的品质,以及她那不屈不挠的精神。
北陂杏花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词译文
一池春水多情的护着那杏花林,嫣红的杏花和绿水中的妖娆花影相映成趣,各以其风姿平分着春色。
就算是被无情的东风吹落飘飘如雪一般,但那也胜过道路边上的杏花凋零洒落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
诗词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北坡杏花的娇美,尤其是后两句更是表现了杏花高洁的品性之美,并且诗人寄情杏花,展现出王安石刚毅的性格,以及孤芳自赏的人格追求。

尽管他在变法时,经历很多阻碍,可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正如那北坡的杏花,就算是面临被风吹落的悲惨结局,它也不愿意同流合污,依然有着自己的那份高洁。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开篇两句描写的是杏花生长的环境,一池春水环绕着杏林,杏花的姿态倒映在水中而相映,营造出一幅浪漫的情景。
这句中的“绕”字用得十分的精巧,不仅写出水的蜿蜒,也写出水和杏花相依相亲。
“妖娆”二字将杏花拟人化,展现出它争奇妍的光彩,“各”字则写出杏花和水中影一样美,以虚实相交,表达出诗人对虚静恬淡的之美的喜欢。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这两句诗人以托物言志的方式突出杏花的高洁,他将北坡和南陌杏花相对比,北坡杏花就算是飘落,也会保持素洁。
而南陌杏花或者被人攀折,或者凋零后被人踩踏,以此对比突出北坡杏花的高洁品性,以北坡杏花自喻,就算是自己遭遇再多的挫折,也会保持高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尽管当时王安石被罢相远离汴京,可是他如那北陂杏花一样,不以为悲,而是有着高洁矢志不渝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