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死,只是凋零,随着关羽以及张飞等武将故去,蜀汉来到了后三国时代,已经没有了之前人才济济的状况,只有三位重要的军事将领拖着蜀汉往前走,如果没有他们,蜀汉会提前二十年结束统治!

第一位、魏延
不像是演义里面杜撰的一样,魏延颇受刘备诸葛亮信任,在蜀汉的外派将领当中,蜀汉是拥有部队最多的实权将军!
魏延最初是以亲兵的身份,紧紧追随刘备入蜀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成功击败曹操,占据了汉中这一战略要地。当时,众人皆认为张飞是镇守汉中的不二人选,张飞追随刘备多年,勇猛无比,在蜀汉军队中威望极高,且刚刚在巴西之战中击败了曹魏名将张郃,其军事能力和忠诚度毋庸置疑。然而,刘备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他力排众议,破格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直接升为镇远将军。 刘备对魏延的这一任命,充分显示了他对魏延的高度信任和赏识。刘备深知魏延的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性格,相信他能够肩负起镇守汉中的重任。

而魏延也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在他镇守汉中的十余年里,他精心筹备,制定了一系列严密的防御策略。他充分利用汉中的地形优势,依山傍水,修筑了坚固的城池和防御工事,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同时,他还积极训练士兵,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防范着曹魏的进犯。
在魏延镇守汉中期间,曹魏曾多次试图进犯,但都被魏延成功击退。建兴八年(230 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蜀汉汉中地区,其中两路因大雨退还,而魏延则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主动出击,攻击曹魏凉州地区。魏延率领军队行至阳溪一带时,遭遇了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的大军。面对兵力占优的敌军,魏延毫不畏惧,他冷静分析战场形势,制定了巧妙的战术。战斗打响后,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在他的带领下,蜀军士气高昂,如同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经过一番苦战,魏延成功大破费瑶和郭淮,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彰显了魏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也让他在蜀汉军队中威名远扬。战后,魏延因功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成为了蜀汉军队中的核心将领之一。
二、王平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汉中之战爆发,这成为了王平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当时,王平跟随曹操征讨刘备,参加了这场决定益州归属的关键战役。在汉中之战中,曹操率领的大军被刘备击败,王平也因此投降了刘备。对于王平的投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王平本就是益州人士,刘备在益州逐渐站稳脚跟,这让他更愿意回到家乡,为家乡效力;另一方面,在曹魏阵营中,王平长期得不到重用,他的军事才能被忽视,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刘备则独具慧眼,他深知王平的才能,于是在王平投降后,立即任命他为牙门将、裨将军 。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汉中之战爆发,这成为了王平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当时,王平跟随曹操征讨刘备,参加了这场决定益州归属的关键战役。在汉中之战中,曹操率领的大军被刘备击败,王平也因此投降了刘备。对于王平的投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王平本就是益州人士,刘备在益州逐渐站稳脚跟,这让他更愿意回到家乡,为家乡效力;另一方面,在曹魏阵营中,王平长期得不到重用,他的军事才能被忽视,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刘备则独具慧眼,他深知王平的才能,于是在王平投降后,立即任命他为牙门将、裨将军 。这一任命,不仅让王平迈入了将军的门槛,更让他感受到了被重视的温暖,从此,他便在蜀汉阵营中开启了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
街亭疑兵展智谋
建兴六年(公元 228 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这是蜀汉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宏伟目标而进行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在这次北伐中,王平被任命为参军马谡的先锋,奉命镇守街亭。街亭,作为此次北伐的重要战略据点,其得失直接关系到整个北伐的成败。马谡,素有才名,他熟读兵书,对军事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常常与诸葛亮谈论兵法,深得诸葛亮的赏识。然而,马谡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战经验,在面对实际的战争局面时,他的决策往往脱离实际。到达街亭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军事部署,他不顾王平的苦苦劝谏,执意舍水上山,将军队驻扎在山上。他认为,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一旦魏军前来进攻,蜀军便可以凭借山势,迅速发起冲锋,将魏军一举击败。然而,他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水源。如果魏军切断蜀军的水源,那么蜀军将陷入绝境。

王平深知马谡的决策存在巨大风险,他多次向马谡提出建议,指出在当道扎寨才是正确的选择。当道扎寨,可以有效地阻挡魏军的前进,确保街亭的安全。同时,当道扎寨也便于与其他蜀军相互呼应,形成有效的防御体系。然而,马谡却刚愎自用,他自认为熟读兵书,对王平的建议嗤之以鼻,根本不予采纳。无奈之下,王平只能率领自己的千余兵力,驻扎在山下,与山上的马谡形成犄角之势。 不久后,曹魏名将张郃率领大军前来进攻街亭。张郃,作为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他作战经验丰富,军事才能卓越,在曹魏军队中威望极高。
他深知街亭的重要性,因此在到达街亭后,他立即对蜀军的部署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当他发现马谡将军队驻扎在山上时,心中大喜,他立即下令切断蜀军的水源,然后对蜀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山上的蜀军,由于缺水,士兵们口渴难耐,士气低落,根本无法抵挡魏军的进攻。很快,马谡的军队便陷入了混乱,士兵们纷纷逃窜,街亭也随之失守。
在马谡的军队大败之际,王平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智慧和冷静的应对能力。他率领着自己的千余兵力,在山下鸣鼓自持,摆出一副严阵以待的样子。张郃看到王平的军队整齐有序,军旗飘扬,心中不禁产生了疑虑,他怀疑王平的军队中有伏兵,因此不敢贸然前进。就这样,王平凭借着自己的疑兵之计,成功地吓退了张郃,为蜀军的撤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随后,王平又徐徐收合诸营遗迸,将那些在混乱中逃窜的蜀军士兵重新聚集起来,率领他们安全地撤回了蜀汉。
街亭之战的失败,虽然让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但王平在这场战役中的出色表现,却让他脱颖而出。他的军事眼光和作战经验,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诸葛亮对王平的表现十分赞赏,他认为王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于是在战后,诸葛亮诛杀了马谡等人,拜王平为参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从此,王平在蜀汉军队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他开始承担起更为重要的军事任务。

建兴十五年(公元 237 年),王平进封安汉侯,代替吴懿督汉中,成为了蜀汉第三任汉中都督。汉中,作为蜀汉的北方门户,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抵御曹魏进攻的前沿阵地,更是蜀汉北伐中原的重要据点。在魏延和吴懿先后镇守汉中之后,王平肩负起了保卫汉中的重任。他深知汉中的安危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因此在镇守汉中期间,他精心筹备,制定了一系列严密的防御策略。他充分利用汉中的地形优势,依山傍水,修筑了坚固的城池和防御工事,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同时,他还积极训练士兵,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防范着曹魏的进犯。
汉中破敌定乾坤
延熙七年(公元 244 年),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步骑十余万向汉川发起进攻,前锋已抵达骆谷。当时,汉中的守兵不满三万,面对曹爽的十万大军,蜀汉诸将大惊失色。在这危急时刻,众人纷纷提出自己的应对之策,有些人主张暂时放弃阳平关,认为蜀汉的兵力难以阻挡魏军,应该放弃关隘,固守汉、乐二城,等待涪城的援军到来后,再夺回阳平关。然而,王平却力排众议,他坚决反对放弃阳平关的主张。他认为,汉中距离涪城有一千余里,如果魏军占领了阳平关,那么将会对蜀汉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又巧妙的计策:先派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自己则为后拒;如果魏军分兵进攻黄金城,他就亲自率领千人前往救援,这样一来,涪城的救兵就刚好能够赶到,这才是上策。 王平的计策,充分体现了他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和卓越的军事
他深知,阳平关是汉中的咽喉要道,一旦失守,汉中将门户大开,曹魏大军将长驱直入。因此,必须要在阳平关前挡住魏军的进攻,为涪城的援军争取时间。同时,他也考虑到了魏军可能会采取的分兵策略,提前做好了应对准备。最终,护军刘敏与王平的意见相同,他们决定按照王平的计策行事。

在战斗中,王平身先士卒,他率领着蜀汉军队,与曹魏大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他的指挥如臂使指,士兵们紧密配合,凭借着坚固的防御工事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成功地阻挡了曹魏大军的进攻。与此同时,涪城诸军以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他们与王平的军队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对曹魏大军发起了猛烈的反攻。在蜀汉军队的内外夹击下,曹魏大军陷入了困境,他们进退两难,士气低落。
最终,曹爽不得不下令撤军,蜀汉成功地击退了曹魏的进攻,保卫了汉中的安全。 这场战役的胜利,充分彰显了王平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他以不满三万的兵力,成功地击败了曹爽的十万大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他的名字,也因此威震四方,成为了蜀汉的英雄。在这场战役之后,王平在蜀汉军队中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他成为了蜀汉后期防御体系中的核心人物,为蜀汉的稳定和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姜维

建兴六年(228 年),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这场战役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打破了姜维原本平静的生活,也为他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转折。当时,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跟随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当诸葛亮的大军兵临城下,消息传来,整个天水郡都陷入了恐慌之中。
太守马遵听闻蜀军将至,又看到各县纷纷响应蜀军,竟然毫无理由地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马遵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扔下姜维等人,连夜跟随郭淮逃往上邽 。姜维等人得知太守逃走后,急忙追赶,但当他们赶到上邽时,城门已经紧闭,太守马遵拒绝他们入城。姜维等人无奈之下,又返回冀县,然而冀县也同样拒绝他们进入。此时的姜维,陷入了绝境,他腹背受敌,既无法回到曹魏阵营,又面临着蜀军的威胁。在这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姜维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投降诸葛亮 。
诸葛亮对姜维的归降十分重视,他亲自接见了姜维。在交谈中,诸葛亮发现姜维思路清晰,对军事有着独特的见解,且忠心于汉室,不禁大喜过望,他认为姜维是上天赐给他的人才,是蜀汉未来的希望。此后,诸葛亮将姜维带在身边,悉心教导,将自己的军事知识和政治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姜维,把他当作自己的衣钵传人来培养。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逐渐崭露头角,开始在蜀汉的军事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他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将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作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从公元 238 年到公元 262 年,姜维先后进行了十一次北伐 ,尽管北伐的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但他始终坚定不移,从未放弃。
在这十一次北伐中,有许多战役都展现了姜维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延熙十八年(255 年)的洮西之战,堪称姜维北伐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当时,魏国大将军司马师病亡,其弟司马昭控制魏国大权,魏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姜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时机,他认为这是北伐的大好机会,于是果断督率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数万人讨伐曹魏 。姜维率领蜀军深入羌地,把大军的主力集结在洮水以西,以枹罕为大营。
魏国征西将军都督雍、凉军事陈泰进屯陈仓,派遣雍州刺史王经率众进屯狄道。雍州的一些部队在洮水西岸与姜维交战,结果被姜维击败。王经得知前线战败的消息后,大怒不已,他不顾陈泰的劝阻,执意率领主力渡过洮水,与姜维决战。 姜维得知王经渡河的消息后,心中暗自欣喜,他认为这是一个一举击败魏军的绝佳机会。他精心制定了作战计划,利用背水一战的策略,激发了蜀军的斗志。战斗打响后,姜维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他的勇猛激励着每一位蜀军士兵。蜀军将士们在姜维的带领下,个个奋勇杀敌,如同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
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姜维大破魏军,临阵斩杀万余人,王经仅率万余残兵退保狄道城,其余的魏军全都奔散逃亡 。洮西之战的胜利,是姜维屡次北伐以来取得的最辉煌战功,这场战役不仅让姜维的威望在蜀汉国内大幅提升,也让魏国对姜维刮目相看,不敢再轻视蜀汉的军事力量。
然而,北伐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姜维也遭遇过许多挫折和失败。延熙十九年(256 年),姜维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合,共同进攻曹魏。然而,胡济却未能按时到达,导致姜维在段谷被魏将邓艾击败,蜀军死伤惨重。这场战役的失败,让姜维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他不仅受到了朝中大臣的指责和埋怨,还面临着国内百姓的不满和质疑。但姜维并没有被失败打倒,他深知北伐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一次的失败并不能代表什么。他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反思自己在战役中的不足之处,努力改进自己的军事策略和指挥方法,为下一次北伐做准备

景耀六年(263 年),魏国派钟会、邓艾等人率领大军分三路伐蜀 ,这是一场决定蜀汉命运的生死之战。姜维得知魏军来袭的消息后,立即上表刘禅,建议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患于未然。然而,刘禅却听信了宦官黄皓的谗言,认为敌军不会到来,对姜维的建议置之不理。等到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时,刘禅才如梦初醒,急忙派廖化支援沓中,张翼与董厥支援阳安关口 。
在这场战争中,姜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境。他既要抵挡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又要应对邓艾的偷袭。但姜维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与魏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率领蜀军在剑阁坚守,成功地阻挡了钟会的十余万魏军主力,使钟会久攻不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然而,邓艾却偷渡阴平,绕过了姜维的防线,直逼成都。刘禅在谯周的劝说下,最终选择了投降,蜀汉至此灭亡 。

刘禅的投降,让姜维感到无比的痛心和绝望,但他并没有放弃。他深知,只要自己还活着,就有复国的希望。于是,姜维决定假意投降钟会,试图利用钟会的野心,挑拨他与魏军将领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找机会复国。姜维投降钟会后,钟会对他十分赏识,两人结为兄弟。姜维趁机劝说钟会谋反,钟会也有了自立的想法,于是两人开始密谋。然而,他们的计划最终还是败露了,钟会和姜维被魏军杀死,姜维复国的梦想也随之破灭 。
我计不成乃天命也,非战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