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唐朝的兴衰总是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它曾如日中天,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万邦来朝,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辉煌;然而,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社会动荡,最终走向灭亡。这段历史背后,隐藏着怎样复杂的军事与社会变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揭开那段风云变幻岁月的神秘面纱。
魏博牙兵与河北藩镇的兴衰
说到五代,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不得不提,那就是魏博节度使罗绍威与朱温的故事。魏博镇曾经雄强天下,其根基在于拥有8000牙兵。这些牙兵在晚唐和五代时期,变得极为跋扈。他们就像一群骄纵的悍匪,一旦节度使不能满足他们的条件,便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杀掉。
罗绍威面对这群难以驾驭的牙兵,深感紧张与无奈,最终选择请朱温帮忙。朱温毫不留情,将魏博牙兵全部诛杀。可这一举措带来的后果是,魏博镇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强盛。

这些牙兵,本是魏博镇统治的核心力量,是战斗力和组织的核心。当罗绍威与自己的基本盘发生冲突并将其消灭时,魏博镇的力量自然就衰落了。
在五代时期,曾经强悍无比的河北藩镇,尤其是河朔三镇,也逐渐走向衰落。比如成德节度使、赵王王镕,在朱温和李克用的争斗之间,地盘不断缩小,最后只剩下两州之地,还惨遭屠城,十分凄惨。曾经强盛的河朔三镇,到了五代竟如此落魄,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根本原因在于其社会结构的流民化。这种流民化与军队相结合,使得其文化体系中缺少稳固的粘合剂,政权自然也就不稳固。
在这个区域,军人组成的利益共同体追求军事贵族体系的延续,他们认为军人就应该高人一等,并且随时可以更换他们的最高代理人——节度使,“杀将逐帅为常事” 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黄巢起义:打破旧秩序的风暴
军人主导藩镇的制度传统,在黄巢起义后被彻底打破。
其实,黄巢起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庞勋起义的徐州兵变,那些兵卒加入了私盐贩王仙芝和黄巢的队伍。黄巢本人曾参加过科举考试,虽诗写得一般,却有着非凡的野心。他领导的起义军,本质上是武装犯罪集团,起初与正规军对抗时并无优势,但黄巢却发明了 “流寇” 战术。
黄巢的起义军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从北方一直打到广州,又折返攻下长安。他们靠的就是 “流” 字,所到之处,摧毁一切秩序。唐朝在安史之乱后重建的以地方为单位的稳固社会和经济整体,以及共同市场体系,被黄巢的起义军冲击得支离破碎。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通过藩镇之间的互通有无,形成了物资循环体系,维持着国家的运转。例如,很多藩镇在长安设有进奏院,进行大量买卖,将钱运回本镇。然而,黄巢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他所过之处,尤其是河南和山东西部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摧残。这些地区是唐朝为防御河朔三镇而设置的藩篱,又远离漕运,本身力量较为薄弱。黄巢不仅在北方肆虐,还跑到南方打了一圈,把江南这个唐朝的经济重地打得稀烂,彻底斩断了唐朝的物资循环体系。
当黄巢从长安退出时,遭到了激烈的抵抗。但这背后,是他已经摧毁了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的新的内部循环网络。为了平灭黄巢起义,原来的旧藩镇纷纷参与其中,唐朝内部的地盘被重新瓜分。黄巢的旧部朱温等人,更是踩着原来藩镇的 “尸体”,建立起新的体系。
研究唐朝历史:突破想象的桎梏
唐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朝代,其兴衰历程充满传奇与谜团。当我们翻开史书,本想探寻它的真实轨迹,却发现重重迷雾。
读史书时,其中脉络繁多。不少人读纪传体史书,仅把它当作故事集;读《资治通鉴》,又易将其变为史论书。尤其是宋人对唐人的理解偏差较大,像司马光、欧阳修等北宋学者,他们对唐代制度的理解带有浓厚的宋朝化和儒家化色彩,制度想象存在不少偏差。

这就导致了,我们研究唐代兵制、徭役、税收等变化时,很难顺着宋人的视角去理解。深入研究的话,应以《旧唐书》为主,把《资治通鉴》和《新唐书》作为参考。同时,兼顾《唐六典》、《元和郡县图志》、《通典》、《册府元龟》、《唐大诏令集》等收录的唐朝一手资料,再结合敦煌文书,进行深入研究。
唐初制度看似规整,可落实到基层的情况却并不清晰。以唐太宗时期,棋盘式制度体系为例,高昌轮戍的镇兵来自几十个州,从北方的幽州到南方的越州都有参与。若按制度由兵部依户籍圈选,中央官员人数远远不够,具体圈选兵员的操作细节,至今仍是个谜。
正因为纸面上完美的制度,在现实执行中,一定存在诸多变通,而变通的细节又不见于记载,就会让我们在读史书的过程中,产生疑惑,为什么那么完美的制度不执行下去呢?
尤其是制度的变革,又引发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比如唐玄宗为了解决边防压力,建立节度使军区体制,最后演变成了外重内轻的藩镇割据局面。宪宗元和年间虽一度表面统一,可成果却难以维系,平藩后养不起军队,又不能裁军。军人自组织能力强,通过地域纽带联系紧密,裁一万人可能引发七万人造反。
而唐朝没钱的根源是财政体制的痼疾,又因为对地方财政控制只能到州一级,再往下就陷入失控。失控原因又要上溯到唐初,反人性的静态控制,根本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百姓自由流动和参与市场经济,却遭到了根本性的限制。那么,百姓自然就会四散逃亡,落实在财政层面,就是脱离户籍,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在此背景下,即便唐朝未发生安史之乱,最终也可能以其他方式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