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藏兴趣#2025年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布了2024年度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考古项目,安徽淮南市的武王墩战国晚期一号墓成功入选。这座墓葬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结构等级最复杂的楚国王族墓葬,出土的文物竟然有上万件。下面我们跟随武王墩一号墓的发掘过程和史书记载,来感受楚国最后的辉煌。

发掘前的武王墩
一、风水宝地:武王墩埋藏千年的秘密
武王墩一号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三和镇徐洼村舜耕山南麓,西北面被瓦埠湖环抱,是道家眼中的风水宝地。这里自古就是一片坟场,附近有蔡昭侯墓以及多座楚国贵族、王族的墓葬。当地百姓世代相传,村北小山下埋葬着一位强势的国王,大家都称那座小山为“武王墩”。武王墩果然气势恢宏,地面疑似封土的小山高约14米,底部直径超130米。北部有多座疑似陪葬墓的小型墓葬,外围还有周长近5000米的壕沟环绕。这里西南距楚国晚期都城寿县寿春城遗址只有15公里,也许真有一位楚王埋葬于此。

武王墩一号墓所在的位置
二、盗掘风云:守护文明的较量
古代陵必定会招致盗墓者的觊觎,1938年军阀李品仙在驻防安徽寿县期间,曾试图盗掘武王墩一号墓,但因封土深厚,挖掘困难,转而盗掘了南面谢家集的李三孤堆楚墓。这件事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不仅大批珍贵文物流落海外,更助长了当地盗墓贼的嚣张气焰。虽然安徽省在1981年将武王墩一号墓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仍然遭到多次盗掘,尤其是2015年的盗掘事件造成的破坏最严重,盗墓团伙使用炸药、探针等工具,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洞穿墓葬,进入椁室,盗走编钟、漆木彩绘虎座凤鸟鼓架等70余件文物。
让人欣慰但是这批文物在2018年被追缴回来,之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0年3月开始对武王墩一号墓展开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持续至2024年,考古队使用无人机测绘、探地雷达扫描、3D建模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像X光般透视这座深埋地下20米的巨墓。当第一块封土被揭开后,一个尘封2200年的王国和一位命运坎坷的王国的故事逐渐浮出水面。

被盗的漆木彩绘虎座凤鸟鼓架卧虎底座
三、九宫格椁室:改写先秦丧葬史的建筑奇迹
揭开厚重的封土,下面是一座坐西朝东、规模宏大的“甲”字墓,墓室平面呈正方形,开口边长51米,东侧连接一条长达42米的斜坡墓道。令人震惊的是,这座墓葬的填土非同一般,是用青膏泥、植物纤维与夯土交替铺筑形成的“千层饼”状结构,兼具防水与防盗功能。2015年的那伙盗墓贼就因难以掘开填土,从侧面绕道打洞,进入墓穴底部,最后进入椁室。考古队仅揭去封土和填土就耗费了近 3 年时间。
随着夯筑填土和青膏泥的清理,这座墓葬的内部结构逐渐清晰起来。墓坑深度20米,四壁是逐级向内收缩的台阶,共有21级,每级台阶的高度接近1米。墓室底部有500多平方米,里面安放着一个豪华、巨大的“亜”字形木质椁室,椁室用数千根榉木、梓木加工的枋木、薄板通过榫卯结构搭建而成。光是盖板就有枋木-薄板-枋木交替的三层,而地板为了防潮也有三层。

武王墩一号墓发掘现场
最上层的盖板上覆盖着竹席,竹席用草绳捆扎固定。得益于青膏泥的密封作用,部分竹席保存较好。考古队使用薄荷醇临时固型技术和低氧脱水技术,抢救出200平方米的竹席,这是目前发现的先秦时期面积最大的竹编遗存。竹席采用传统的“八字纹”编织,每片竹篾宽0.3厘米、厚0.1毫米,与现代宣纸厚度相当。竹席除了有阻挡填土渗漏、竹黄素抑制微生物的作用外,可能还与楚人“席地通天”的观念有关,寄托着墓主人早日进入天界的愿望,和马王堆覆盖在棺椁上的那副“T形帛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竹席
按照以往的经验,这样的木椁应该被分隔为3、5、7等不同数量的小椁室,以此展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从木椁外形看,应该有5椁室,但考古队打开盖板后,里面竟然被分割为九个小椁室。中央椁室是墓主人巨大的髹(xiū)漆木棺,保存较好,目前尚未打开,考古学家估计是三重髹漆木棺。如果推测准确,整个墓葬将是九重木椁的最高等级墓葬,比《周礼》记载的“天子棺椁七重”还多两重。主棺室周围,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各有两个平行排列的椁室。值得注意的是主棺室面积最大,而且位置比其他椁室稍高。四个方向上的椁室并非完全左右对称,而是稍稍错开,呈现出似乎要旋转起来的状态。

武王墩一号墓九宫格木椁室
这些椁室也是用名贵的榉木、梓木用榫卯结构搭建而成,每根木材的长度普遍在8米以上,其结构远比搭建一座普通的的房屋要复杂。为了使工程顺利实施,工匠们在关键部位的木材上标注了“南梓枘割十”“东三区”“北乐府”等墨书编号,它们就像战国版的“宜家组装说明书”,指导着九宫格椁室的有序组装。试想,用数千根枋木搭建深埋地下的九宫格宫殿,这是何等气魄!难怪老百姓要称墓主人为“武王”。因此考古学家推断,墓主人是一位高等级诸侯王。历史上淮南市一带最强盛的国家只有楚国,而且很多楚王一直有僭越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的野心。因此武王墩一号墓的墓主人应该是一位楚王。

四、墓主之谜:合纵抗秦者的最后安息之地
根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和考古资料显示,楚王陵的分布和楚国的数次迁都有关。西周早期楚国的都城丹阳在陕西商洛一带,春秋时楚国将都城南迁到河南淅川、湖北丹江口、枝江等地。这一时期的楚墓大多集中在河南南阳一带,淅川下寺楚墓群就埋葬着多位楚国贵族。公元前 689 年,楚文王将国都迁至湖北荆州纪南城(即历史上的郢都)后,这座都城存在了411年,纪南城周边的八岭山墓群、熊家冢等墓地埋葬了战国早期至中期的多位楚王。

楚国迁都路线
公元前 279 - 前 278 秦国发起鄢郢之战,白起先攻下楚国别都鄢都,接着攻陷郢都纪南城。楚顷襄王被迫将都城迁往陈(河南淮阳)。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在忧虑中病逝,作人质的太子熊完从秦国逃回,继承王位,这便是楚考烈王。熊完执政楚国二十五年,任用前春申君黄歇试图重振楚国雄风。君臣同心戮力,联合赵国、魏国,击败秦军与汾城,攻灭鲁国、救援赵国,一度使楚国出现中兴之象,楚考烈王也因此获得了担任合纵长的资格。
然而强秦的崛起无人能挡,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率领楚、赵、魏、燕、韩五国的十多万大军讨伐秦国,最终以失败告终。回天无力的他只能将都城迁往远离秦国的寿春,即今安徽寿县。之后楚国又延续了18年。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后,继子楚幽王和儿子楚哀王相继继位。楚幽王执政十年,继承父志,一度也联合五国抵御秦国,但最终失败。楚哀王的命运更加凄惨,登基仅两个月,就被庶兄负刍篡位弑杀。公元前223年,王翦攻陷寿春,楚王负刍被俘,押往咸阳,立国800多年的楚国就此画上句号。

影视剧中的楚考烈王
因此寿县地区埋葬的只有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三位楚王。楚幽王的陵墓可能就是前文中提到的被李品仙盗掘了的李三孤堆楚墓,因为在出土的多件青铜器上发现了带有 “酓感” 二字的铭文,“酓” (yǎn)通 “熊”,为楚王姓氏的古代写法;“感”的另一读音为“hàn”,通“撼”,发音与《史记》记载的楚幽王名字“熊悍”完全一致。而且李三孤堆楚墓出土的铸客大鼎及九件升鼎,都表明这是一座楚王墓,因此学者推断那就是楚幽王的陵墓。

李三孤堆楚墓出土的铸客大鼎
而楚哀王在位只有两月,并且是被楚王负刍篡位弑杀,可以想象他一定会是被草草下葬,而且不会享受诸侯王的葬制,更不会有如此豪华的大墓。楚考烈王一生致力于与强秦抗争,当得起百姓对他“武王”的称号,因此考古专家推断,武王墩一号墓只能是楚考烈王的陵墓。
五、九鼎八簋:楚国问鼎中原的具象化
可惜的是盗墓贼从北侧椁室底部进入墓室,对北室和主棺室造成严重破坏。其他椁室也因长期渗水,使许多漆器、木器等文物浸泡在水中,造成不同程度的的破坏。好在考古队使用先进科技手段,抢救出不少文物。抽干积水后,各墓室的文物分布状况清晰展现在人们面前。

武王墩一号墓东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八簠
东室是楚王的礼器库,出土文物以青铜礼器为主,漆木器为辅。九件束腰平底升鼎,搭配八件铜方座簋(guǐ)、八件铜簠(fǔ),构成楚国最高等级礼器组合——“九鼎八簋八簠”,向后世展示楚国问鼎天下的雄心。其中出土的一件青铜元鼎,高112厘米,口径88厘米,造型附耳折沿深腹,高浮雕兽首纹的三足似乎支撑起了楚国最后的尊严。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青铜元鼎
南室是生活用品库房,出土了数百件漆器、木器、玉器、兵器等文物。下面这件雍容华贵的漆木案便是楚国漆木器的代表之作。它的左右和前面各有一道凸起的拦水沿,上面饰以鎏金铆钉,四角包裹鎏金包边。案面以黑漆为底,金漆绘制巨幅龙凤图案。龙凤图案以漆木案对角线对称分布,两条上下翱翔的长龙张口露齿,一往无前,尽显威武霸气;中央两只凤鸟回首顾盼,长身而立,神态安详,振翼欲飞。两条龙身中段和尾部,各化为一条凤尾,卷曲成圆,四个凤尾圆圈内各有一只似龙似凤的幼崽,悠然自得,自在嬉戏。整幅图案龙蟠凤逸、流畅灵动,翱翔于天地之间,诉说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割据的形成之路——楚文化的凤与中原龙其乐融融,融为一体。

龙凤纹漆木案

漆木案上的凤凰

漆木案上的飞龙
西室则是楚王的待客场所,这里出土了280多件歌舞俑和仪仗俑,此外还出土了瑟、竽、笙等众多的丝竹乐器以及车马器。下面这件木俑首是西室中出土的最大木俑,他的大小完整时应该有1.8米,和真人一样大小。但是在唐代的盗墓中,它被破坏,身首分离。这件木俑以红黑二色漆绘制,表情怒目圆挣,目光炯炯有神,可能是按照楚考烈王身边的侍卫为原型制作的。可惜再威武的侍卫也没能守护主人的安宁,墓葬仍然被多次盗掘。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木俑首
六、乐舞时空:龙凤鼓架听得见的楚文化绝响
北室应该是楚王的乐器库,在它上面的一些盖板上标注有“乐府”二字。可惜的是这里被盗墓贼破坏的非常严重,只出土了大量漆木乐器的残块。被追缴回来的编钟、石磬、漆木彩绘虎座凤鸟鼓架就是从这里被盗走的。下面这幅图展示的就是被盗的漆木彩绘虎座凤鸟鼓架的模样。盗墓贼将它盗走后,并没有有效的保护措施,致使上面的彩绘漆皮在数天内剥落,成为现在的破败模样。2002年湖北枣阳市九连墩楚墓群也出土过一件类似的虎座凤架鼓,它在文物工作者的精心呵护下,成为惊艳世人的国宝,但这件鼓架却是这样的命运。希望它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在文物修复专家的手中获得重生。
即便是这样,我们仍然能能够从它精致的雕刻中感受到昔日光彩照人的模样。鼓架的主体是一只引颈高歌的凤鸟,它的口中衔着一枚宝珠,身上盘着一条青色的蟒蛇,蛇有小龙之称,龙凤呈祥,寄托着楚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凤鸟脚下是一对斑斓的卧虎,虎身上的斑纹清晰可见,样子威而不怒,代表了楚人威武不屈的性格。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漆木彩绘虎座凤鸟鼓架

九连墩2号楚墓出土的虎座凤架鼓
这样的鼓架上一般会安放一面鳄鱼皮制作的鼍(tuó)鼓,但是鼍鼓早已不知去向,唯有这件鼓架默默诉说着昔日的辉煌。想当年楚考烈王战秦国、灭鲁国,率领五国与秦国抗争,与齐国周旋,威服四夷,府内嘉宾云集。鼍鼓一响,如虎啸山岭,凤舞九天。编钟、琴瑟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材质的乐器交响互鸣,场上歌姬载歌载舞。场下楚王与嘉宾们坐在奢华的龙凤漆木案旁觥筹交错,品尝美食,共商合纵抗秦大业。楚艺术文化的浪漫与辉煌在这一刻,最后一次了充分释放。

现代复原的楚国歌舞
七、文明基因:从九宫椁室到汉乐府,楚文化的不死密码
然而历史的滚滚车轮谁都无法阻挡,劳师远征的大军止步于函谷关下。晚年的楚考烈王深受疾病和无子嗣的困扰。陪葬的占卜龟甲上那密集如蜂巢的凿痕——或许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执着于向神灵追问:“合纵攻秦为何屡战屡败?东迁寿春能否延续楚国国祚?”历史给出了残酷答案:他死后18年,秦军攻破寿春,楚国灭亡。但武王墩的陪葬品却透露另一重真相——楚文化从未消亡。墓中丝竹乐器演变为汉乐府的笙箫,木俑彩绘技法启迪了马王堆汉墓的帛画,就连那套“九宫格”椁室,也以岩洞椁室的形式出现在了河北满城深山下的刘胜墓中。

媒体记者参观武王墩一号墓文物
如今,武王墩正变身为“跨时空文化枢纽”,能让你我目睹楚王葬仪的宏大场面和楚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这座曾被盗墓贼觊觎的古墓,终于以文明守护者的姿态在文物工作者的手中获得重生——它不再只是冷冰冰的考古数据,而是一扇让现代人触摸战国心跳的时光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