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医疗领域,肿瘤治疗已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肿瘤患者的营养管理却仍是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且亟待加强的一环。营养状况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康复进程及生活质量,因此,提升肿瘤营养专业技能,夯实肿瘤营养管理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为进一步加强肿瘤营养学科建设,2025年2月22日,中国营养学会肿瘤营养管理分会2025学术年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会议期间同时举办第二届肿瘤营养专业技能大赛总决赛和第三届大赛启动会。会议整体安排丰富充实,旨在通过学术交流、指南发布和专业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推动肿瘤营养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广肿瘤营养科学信息的交流和传播。
会后本报特邀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肿瘤营养管理分会主委、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教授针对此次会议及比赛进行专访,现将会议内容、赛事精华及访谈精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提升技能,夯实基础
肿瘤营养发展助力肿瘤患者突破困境
中国营养学会肿瘤营养管理分会2025学术年会顺利开幕,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教授及于康教授先后进行了精彩的开场致辞。
杨月欣教授表示:通过本次会议的举办,将进一步提升广大营养(医)师对肿瘤营养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营养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时,会议也将为肿瘤营养领域的科研创新、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共同推动肿瘤营养事业的发展,为肿瘤患者的康复贡献智慧和力量。
杨月欣教授
于康教授强调:在肿瘤综合治疗中,营养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提升肿瘤营养专业技能,夯实肿瘤营养管理基础,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营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同时举办备受期待的第二届肿瘤营养专业技能大赛总决赛,旨在推动肿瘤营养的专业发展并为后续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于康教授
在会议上众多营养学专家学者的共同见证下,由于康教授牵头制定的《肌少症与肌少症性肥胖标准数据集》及《肿瘤患者口服营养补充制剂选择专家共识(2024)》正式重磅发布,为中国营养视野添砖加瓦!
发布仪式
在上午的学术报告环节中,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增宁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丛明华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孟彬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片红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康军仁教授、航天中心医院闫新欣教授、山东省立医院冯丽教授以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闫飞教授分别就肿瘤患者康复与营养管理的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前沿分享。他们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临床经验,对肿瘤患者全程多模式康复策略、肿瘤急重症营养策略、消化道肿瘤患者营养管理、肿瘤患者食欲下降的营养管理、口服营养补充制剂选择、肿瘤患者合并肌少症的干预、肿瘤营养研究新进展、肿瘤患者的体成分与炎症状态以及特医食品在肿瘤患者预后管理中的关键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此外,各位教授还结合临床案例,分享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并就当前临床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丛明华教授
学术报告的最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刘英华教授针对“特医食品在肿瘤患者预后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与实践探索”这一主题展开专题会,会上与在场同道进行了激烈的思维碰撞。
刘英华教授
角逐时刻,营定WE来
第二届肿瘤营养专业技能大赛总决赛圆满收官
学术会议过后,第二届肿瘤营养专业技能大赛总决赛的帷幕即刻拉起,现场气氛火热!来自无锡、成都、烟台、北京、杭州、广州六个区域赛胜出的六支团队,共18位临床营养(医)师对年度总冠军的头衔展开激烈角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窦攀教授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陆彦妤教授作为本次总决赛的主持人详细介绍过赛制后,邀请于康教授针对比赛进行致辞。
于康教授
为了进一步体现本次赛事的高规格和高标准,在比赛正式开始前,众位嘉宾齐聚台前,以盖章为见证,共同携手启动赛事的全新征程。
启动仪式
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战队的医师们在本环节进行极具团队特色的风采展示,他们是: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营养科焦凯琳医师、西京医院冯筠婷临床营养师、陕西省人民医院张金医师组成的“秦风唐韵”战队;广东省人民医院的肖本熙医师、郑樱医师及房王序医师组成的粤营养越健康战队;福建省立医院常玲医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黄坤琳医师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清市医院李晓铃组成的“乐营灵”战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华倩医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陈玉琢医师及李旭医师组成的营养智“辽”战队;黄石市中心医院顾园、陈紫薇及王中涛医师组成的“营”难而上战队;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张敏医师、付瑜医师及沙琦医师组成的龙城战队。现场的评委们围绕各团队的自我介绍、团队风貌、独特设计等多个维度进行公平、公正的评分。
各自战队团结一致,互相分工,根据赛题内容共同制定细致全面,逻辑缜密,考虑周到的营养方案;现场的评委团依次针对各战队的方案进行点评与交流。










阵容强大的评委团
必答题题目环环相扣,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各战队选手的营养学知识储备。






抢答环节争分夺秒,选手们不甘示弱,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各自战队争取更多的分数。






经过四轮激烈的角逐,最终由秦风唐韵战队获得成绩优秀奖;其余五支战队均获得成绩良好奖。


颁奖仪式
赛后总结中,于康教授对本次总决赛选手们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对评委团一如既往的高水准学术把关表示感谢。同时,于康教授在会议总结中也对费森尤斯卡比华瑞制药有限公司对整场会议客观公正的、不遗余力的支持表示感谢。
于康教授
于康主委专访
用比赛这一“试金石”打通最后”一里路“!
肿瘤营养专业技能大赛,是中国营养学会各分支机构在技能大赛领域的首次尝试,其与传统的学术大会和科普比赛具有明显区别,前者是由专家学者组成进行前沿理论及信息资讯的交流讨论,是于理论层面的一场沟通。而科普大赛的服务对象为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通大众,其目的更多是为了进行科普宣教。在临床营养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真正地解决患者的问题,必须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患者整个链条过程中的每一步,而这最后“一里路”往往是最具有挑战性的。许多年轻医生虽然掌握理论和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可能遇到问题。因此肿瘤营养专业技能大赛应运而生,旨在围绕最后“一里路”的挑战和问题,针对临床中常见的专业操作技术和基本功方面的问题进行比拼学习,选出榜样,从而带动其他同道在营养技能领域共同进步,从而更好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造福患者。
首先,大赛营造了一种重视技能、专业和基本功的氛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提升基本能力、基本功和基本操作水平的热潮。这种热潮促进了非常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形成了一种难得的学习气氛。其次,大赛过程中发现了许多临床营养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如如何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营养支持方案,如何将方案转化为肠外、肠内营养配方,如何将人工营养支持与患者的日常饮食结合等。这些问题通过比赛的训练和竞争得以梳理和明确,为年轻医生的培养和训练提供了宝贵材料,促进了师生技能的提升。此外,大赛还梳理和编撰了一套完整的技能大赛考题,涵盖了理论比拼、实际操作和病例分析等多方面内容,形式丰富多样,覆盖了临床营养的方方面面。这使得考试体系、教学体系和训练体系都得到了空前的梳理和完善。最后,大赛真正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临床营养青年才俊。他们基础扎实,热爱学习,通过大赛的刻苦训练和临床实践打磨,大大成熟了一步。这些人成为了临床营养未来的骨干,构建了人才库。同时,大赛也发现了人才的长处和短板,为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辅导提供了依据,使得培养出的青年才俊不仅理论知识扎实,实战能力也很强,为临床营养的未来十年、二十年储备了放心的人才。
肿瘤营养专业技能大赛在营养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贡献了怎样的力量?于康主委认为……
肿瘤营养技能大赛在营养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参赛选手而言,在肿瘤营养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固然重要,但参赛的整个过程——从训练、调整到提升——可能比大赛的结果更加令人难忘且重要。这种成长不仅仅体现在比赛的名次上,更可能在选手未来职业生涯的十年、二十年中持续发挥作用。评委也在比赛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他们需要不断评分、点评,找出选手的问题,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出题过程也是一次严谨的训练。每一道题都需要经过查阅资料、反复推敲,评委之间先互相讨论、答题、挑错,最终选出最合适的题目。通过这两届大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人才梯队构建以及全社会合理营养氛围的营造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于康教授表示,他们会坚持初衷,继续办好大赛,让大赛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备受瞩目的“第三届医学营养技能大赛”也在本次会议中举办了隆重的启动仪式,对于即将开启的新一届比赛,于康主委信心十足地和我们分享比赛的创新与值得期待的亮点……
第三届医学营养技能大赛即将启动,此次大赛在总结第一届和第二届肿瘤营养专业技能大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改进和创新。
首先,大赛名称由“肿瘤营养专业技能大赛”更改为“医学营养技能大赛”。这一改变是基于前两届大赛的实践经验,肿瘤营养作为切入点,因其情况复杂、受关注度高、涉及学科广,是当初的最佳选择。然而,随着慢病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等的日益增多,单靠肿瘤营养已无法满足临床营养业界的技能培养需求。因此,大赛范围扩展至整个医学营养领域,以培养更具综合技能的专业人员。其次,题库建设方面,大赛将努力构建整个慢病的营养管理题库,这不仅是比赛的需要,更是梳理知识点、技能要害,构建培养培训教学架构的重要过程。再者,大赛对评分系统和各环节分值进行了细致分析,针对前两届中存在的抢答题环节分值偏大、偶然性大等问题,对各环节分值权重进行了调整。这一调整使得比赛更加完整、客观、全面,评分结果更能真实反映选手水平,避免偶然因素导致的评分偏差。于康教授强调,第三届大赛不仅注重服务改进,更致力于为大赛后的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做好基础铺垫。大赛将集中各方智慧,在细节和具体操作上进行进一步微调,力求一届比一届更完美,为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提升社会对营养的关注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