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最早是佛教中的形象:
哪吒在佛教中被称为“那罗鸠婆”(也有译为“那吒鸠跋罗”等),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多闻天王(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

在佛教经典中,哪吒通常被描绘为具有三头六臂或八臂的凶恶面相,手持金刚杵等法器,腰缠迦龙,脚踏恶龙,以忿怒相示人。他的主要职责是降服恶鬼、震慑邪祟,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可以说哪吒在佛教中是战神,守护神,以其相貌凶恶,说是魔神也未尝不可。
在一些佛教典籍中,哪吒甚至以“析骨还父、析肉还母”的极端方式割裂肉身,以此证道,展现了其深厚的佛教护法神身份和职责。

在佛教经典中,哪吒作为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属于夜叉神体系。随着佛教的东传,哪吒的形象也逐渐传入中国,并在与本土文化的交融中发生了深刻的演变。
到了宋代,哪吒的形象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他与唐代名将李靖的形象融合,成为了李靖之子,姓氏“李”的加入标志其彻底脱离印度背景,进入中国神谱。
到了明中期的《西游记》和较晚的《封神演义》中,哪吒形象开始广为人知。

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的主要事迹:
哪吒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的弟子灵珠子转世,出生时是一个肉球,破开后便是哪吒。
哪吒七岁时在九湾河洗澡,用混天绫搅动海水,撼动龙宫,惹出巡海夜叉李艮和龙王三太子敖丙。哪吒先打死夜叉,后与敖丙打斗,将敖丙打死还抽了龙筋。
这一段平常认为是儿童的孝心与天真,但怎么看都觉得不对劲。

大概相当于哪吒去别人家门口捣乱,别人出来制止。
一般儿童应该会收敛一些吧,哪吒是把出来制止的夜叉打死了。然后三太子来了,哪吒又把三太子打死,还要抽三太子的筋。
剥皮抽筋一般心智的儿童能做得出来吗?
怪不得饺子哪吒说是魔童,长大绝对妥妥的大魔王。
儿子在自家门口被剥皮抽筋,哪个父亲能忍得了!
东海龙王估计是老实惯了,竟然想到找李靖理论,被激怒又到天庭告状。
结果两次受辱,在天庭还被哪吒被哪吒阻拦并痛打一顿,还被抓下几十片龙鳞。

老龙王就这水平?妥妥受气包。
《封神演义》说龙王不下雨,导致大旱。我觉得不是,应该是有人不让他下,谁的命令,当然是天庭。
再好的脾气也会被激怒,再窝囊的龙也有几分火气。
于是就有了水淹陈塘关。
哪吒自尽,被师父重塑肉身,开启哪吒助周伐纣故事线。
哪吒的形象,三头六臂,还骨肉于父母,就是脱胎于佛教的哪吒形象。

哪吒加入道教系统,暗示东西方教派的融合,现代说来就是文化的融合。
也有人说《西游记》及《封神演义》两本书的问世,就是佛教东传的舆论宣传,《西游记》隐晦记录了佛教东传中不为人知的神界较量与妥协。
《西游记》中的哪吒已经是天神,是东方世界天庭势力的组成部分,听命于天庭。

火爆的《哪吒2》电影形象塑造时,是在《封神演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但说哪吒是“魔童”是正确的。
哪吒形象本身并不是正义感爆棚的形象,电影中土拨鼠、石矶娘娘的遭遇让人婉惜,也是作者有意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