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淮海战役胜利是怎么来的?543万民工,9.6亿斤粮食,88.1万辆车辆
勇哥读史

在解放战争的宏大篇章里,淮海战役无疑是浓墨重彩的关键一页。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是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成果,更是543万支前民工用他们的坚韧、奉献,推着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

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集结了80万兵力,妄图凭借其优势兵力和先进装备守住中原,挽回败局。而人民解放军,虽兵力仅有60万,但士气高昂,战略战术精妙。在这场力量悬殊的较量背后,还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默默支撑着解放军,那便是广大的支前民工。

有一组数据,哪怕在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读起来仍然感到不可思议。

据《淮海战役支前记》记载,淮海战役期间,共出动支前民工543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1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8539只,汽车257辆,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万斤、筹运粮食9.6亿斤,向后方转运伤员11万余名。

淮海战役规模巨大,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作战方式多样多变,战役进程转换迅速,参战兵力众多,这些都给后勤保障带来巨大的压力。

战役伊始,支前民工们就纷纷响应号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喊着“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送什么”“倾家荡产也要支援淮海战役”等极具感召力的口号,推着简陋的小推车,肩负着沉重的物资,踏上了支援前线的征程。

支前民工

这些小推车,成了他们运送物资的 “利器”,也成了连接前线与后方的关键纽带。每一辆小推车,都承载着对胜利的期望,承载着人民对解放军的信任与支持。

在运输途中,支前民工们面临着重重困难。冬日的寒风刺骨,道路崎岖泥泞,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为了能尽快将物资送到前线战士手中,他们日夜兼程,饿了就啃一口干粮,渴了就喝一口凉水。遇到敌人的轰炸和袭击,他们也毫不畏惧,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着物资。有的民工甚至在战火中失去了生命,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来者。

还记得“华东支前英雄”唐和恩吗?这个来自山东莱阳的农民,带领小车队风餐露宿、昼夜兼程,跑遍了几乎整个战场。他随身带了一根一米多长的小竹竿,每到一地便把地名用针刻在上面。战役结束后,人们惊讶地发现,他的竹竿上刻下了山东、江苏、安徽3个省88个城镇和村庄的名称,总行程长达5000余里。

绘画中的支前民工

20.6万副担架,承载着受伤战士的希望。担架队员们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不顾自身安危,将受伤的战士及时送往后方救治。他们小心翼翼地抬着担架,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生怕颠簸到伤员。他们的付出,让无数战士得以在后方得到及时治疗,重新回到战场,继续为胜利而战。

88.1万辆大小车辆和挑子30.5万副,满载着粮食、弹药等物资,在支前民工的驾驭下,源源不断地驶向战场。这些车辆,有的是破旧的牛车,有的是简易的板车,但它们都承载着前线最急需的物资。支前民工们不顾路途遥远,不惧敌人的封锁,想尽一切办法将物资送到战士手中。他们的辛勤付出,让解放军战士们在战场上有了充足的物资保障,得以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支前民工

76.7万头牲畜,同样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们或是拉着沉重的物资,或是驮着伤员,在战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牲畜,在支前民工的悉心照料下,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前线与后方之间,为战役的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9.6亿斤粮食,是战士们的生命之源。支前民工们不辞辛劳地将粮食运往前线,让战士们能够吃饱饭,有力气战斗。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每一斤粮食都饱含着人民的深情厚谊。正是这些粮食,让解放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中保持着旺盛的斗志,为最终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不无感慨地说。这句话道出了淮海战役乃至于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没错,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543万支前民工,用他们的小推车,为解放军铺就了一条胜利之路。他们的奉献精神,诠释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这场用小推车推出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要有人民的支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