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东北军的故事,很多人觉得就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家事,仿佛整个东北军就是他们个人的私人武装。
但如果真这么简单,那些年奉系军阀内部的明争暗斗,怎么会比战场上的厮杀还要激烈?真相是,东北军并不是一支铁板一块的队伍,里面有直系、有前革命党、有绿林出身的悍匪,甚至还有人暗中与南方的势力保持联系。
换句话说,这支军队的半壁江山,掌握在曾经的同盟会成员手里。
张作霖出身绿林,他的早期班底也多是马匪出身,行事风格带着浓厚的江湖气息。
但奉系崛起后,东北的军队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

许多曾经在革命军中搏杀过的将领,后来都成了奉军的重要人物,比如张宗昌、姜登选、郭松龄等人。
张作霖手下的兵,并不是清一色的奉系子弟,而是来自各个派系的杂牌军,这也为后来的内斗埋下了伏笔。
张宗昌的名声,很多人是从“诗才”里听来的,但他在民国初年的经历,远比他的诗更具戏剧性。
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投身民军,在陈其美手下混过,还跟着徐绍桢打过南京,算是革命军出身。
只是后来时局变化,他转投冯国璋,在直系军队里摸爬滚打了十年,才有了后来的直鲁联军。

也正因如此,张宗昌和直系的关系极深,甚至比奉系待得还久,所以他才能在奉系和直系之间左右逢源。
张作霖对他也并不完全信任,张学良更是对直鲁联军的回归东北持强烈反对态度。
如果说张宗昌是奉直之间的“墙头草”,那姜登选的经历就更传奇了。
他是典型的革命党,早在日本留学时就加入了同盟会,后来在四川革命中担任要职,一度是军政府的总参谋长。
护法运动失败后,他流亡东北,张作霖虽然知道他的背景,却还是收留了他,甚至还让他和孙中山方面保持联系。

这种胆识和用人思路,在当时的军阀中并不多见。
姜登选这种前革命党人,在奉军中并不少见,他的存在说明奉系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一个多元化的军政集团。
但东北军里最能折腾的,还得是郭松龄。
这位曾在四川革命中混过的将领,后来回到东北,成了张学良的嫡系。
但他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不满奉系的封闭和保守,在山海关之战时与姜登选发生冲突,后来倒戈反奉,试图颠覆张作霖的统治。

郭松龄的背叛,让东北军内部的派系矛盾彻底激化,他的死也让奉军失去了一位真正有军事才能的将领。
奉系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它对直系残部的吸收上。
李景林、于学忠等人,原本都是直系出身,但却在奉直战争后加入了东北军。
于学忠甚至是吴佩孚的死忠,几乎陪着吴走到了最后一刻。
张作霖并不介意这些人的背景,甚至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前,他手下的六个军长里,就有一半是前同盟会成员或直系旧部。

这种包容性,既是奉系的优势,也是它最终分裂的原因之一。
东北军最终的结局,或许早在它内部复杂的构成中就埋下了伏笔。
它既不像阎锡山的晋军那样有浓厚的地域认同,也不像桂系那样有明确的利益集团,它更像是一个因时局变化而临时拼凑的军政联盟。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北军最终走向分崩离析,似乎也是必然的结果。
有人说,东北军的历史,就是一部军阀混战的缩影。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