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广东全省GDP首次突破9000亿元大关,占全国经济总量的十分之一强。
然而就在这个值得庆贺的时刻,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传来:曾任广东省委书记的谢非,在北京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7岁。
作为改革开放时期广东省的重要领导人,谢非为这片热土的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

功成身退留遗憾
在他主政期间,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腾飞有目共睹,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的建设如火如荼。他带领广东人民披荆斩棘,在国际市场上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为经济建设鞠躬尽瘁的省委书记,生活却异常简朴。即便在广东这样的富省工作,他始终保持着清廉本色。
他的家中除了必需的家具,几乎看不到任何装饰品。那张老旧的大理石餐桌和从农村带来的长条凳,见证了他朴素的生活作风。

谢非为了节省开支,在家里配备了一套理发工具,不仅自己理发,还常常为家人和亲戚理发。
有一次,他的堂弟来访,看到对方头发稍长,立即让堂弟坐下,亲自为他修剪。这样的场景,在当时的省委书记家中实属罕见。
不仅如此,谢非对待亲属的请托更是秉持着公私分明的原则。他的亲兄弟谢富财曾经下乡八年后想找工作,找到他帮忙。但谢非却直言相告:"你初中毕业,没有更多的文化,我帮不了你。"

1998年,谢非升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次年年初,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经检查发现患上了白血病,生命随即进入倒计时。
1999年10月1日,在医疗组的协助下,他强撑病体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庆典活动。
那一天,当五星红旗在晨风中冉冉升起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谢非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短短一个月后,谢非去世。

生逢乱世志报国
1932年谢非出生。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国民党内军阀割据,日军铁蹄已经践踏东北,而素来富庚的广东也未能幸免于难,成为了各方势力盘剥的对象。
在谢非年幼时,他的父亲就因劳累过度离开人世。母亲李春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独自抚养四个年幼的孩子。
那段日子,李春带着大儿子给地主家做工,从早到晚忙碌十几个小时,才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对于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来说,供孩子读书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李春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她省吃俭用,变着法子挤出钱来供孩子们上学。夜晚没有油灯,她就举着火把给孩子们照明读书。这份执着的母爱,为谢非的成长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11岁那年,谢非参加了一场全县考试。虽然谢非是考生中年龄最小,但他却在国文和数学两门考试中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这次考试为他赢得了继续读完高小的机会。然而,家境的贫困最终还是迫使他在1945年辍学。但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谢非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这段经历当作人生的一课。

15岁的谢非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毅然决定投身革命事业。当时的广东仍在国民党统治之下,开展地下工作困难重重。但少年谢非却展现出超乎寻常的胆识和才干,积极参与党组织在农村的宣传工作。
从协助开展地下工作开始,谢非就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责任感和执行力。每一项任务,他都会认真完成,从不打折扣。这种工作作风,为他后来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17岁时,谢非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投身革命的理想。

新中国成立后,谢非继续在家乡工作,负责土地改革。他经常走村串户,实地了解群众诉求。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的土改工作不仅保证了公平公正,更维护了生产效率。
谢非对工作的投入和对群众的真诚,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信任和爱戴。土改工作队解散后,他以高票当选为区委书记。
虽然任期不到两年,但在这期间,陆丰县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收入提高了,百姓生活改善了,人均寿命延长了。这些成就,为他后来的仕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革潮头敢为先
1983年,59岁的谢非被任命为广东省委书记。这个任命来得恰逢其时,正值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需要一位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领导人来掌舵。
上任伊始,谢非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工作作风。
他将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在了调研上,足迹遍布全省的科研单位、工厂企业和基层单位。他不打招呼,不搞形式,就是要了解第一手资料,掌握真实情况。

在谢非的主政期间,广东的经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但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以顺德为例,作为珠三角"四小虎"之一,这里的企业虽然销售额可观,但体制僵化导致效益低下,债务不断攀升。
面对这种情况,谢非在1993年亲自主持顺德改革。他从企业产权改革入手,推动政企分开,建立村级股份合作社,完善土地承包制。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理顺了企业体制,还为后来的"顺德模式"奠定了基础。

1992年,时任中央领导人南下视察,谢非全程陪同。
11天里,谢非向领导人详细汇报了广东的改革成果。中央对广东的发展成就表示满意,这不仅是对谢非工作的肯定,更坚定了他继续深化改革的决心。
在南巡讲话的鼓舞下,谢非提出了"三个三工程",为广东未来二十年的现代化建设绘制了蓝图。他深知,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必须冲出一条新路,为全国改革探路。

谢非对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
他认为,特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在他的推动下,这三个特区的建设步入快车道,成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1991年,苏联解体后,国内对改革开放出现了一些争议。面对质疑声,谢非始终保持清醒,如果连广东这样的经济发达省份都裹足不前,那将会对全国改革大局产生不利影响。

谢非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继续大胆探索,推动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1998年他离开广东时,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1998年,谢非的身体开始出现异常时,他并未引起重视。往后的频繁的鼻血、难以止住的牙龈出血,这些警示信号被他简单地归因于北京干燥的气候。
直到1999年初的体检,谢非被诊断出白血病。

母子情深终难诉
面对诊断结果,谢非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年过百岁的母亲李春。
多年来,由于工作繁忙,他难得有机会在母亲身边尽孝。1997年调任北京后,这种遗憾更加深重。此时的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远在广州的老母亲。
在住院期间,谢非每当谈起母亲,就会显得异常柔软。他知道,以自己的年龄和病情,治愈的希望渺茫,于是他叮嘱医护人员不要把病情告诉家乡的亲友,生怕消息传到母亲耳中。

1999年10月27日,在经过近十个月的治疗后,谢非还是离开了人世,终年67岁。临终前,他拉着家人的手,留下了最后的嘱托:千万不要告诉母亲。
此时的李春已经103岁高龄了。为了完成谢非的遗愿,家人开始了一场长达十一年的"守护"。每当李春询问儿子的近况,家人总是说他工作繁忙。
逢年过节,他们会准备一些礼物,以谢非的名义送给老人。这种温柔的谎言,让母亲始终保持着对儿子的期盼。

时间流逝,李春也到了112岁高龄,渐渐地记性不太好了。
她有时会问起为什么儿子这么多年都没回来看她,为什么一个病能养这么久。每当这时,子女们的心就会绞痛,但他们依然坚持着这个善意的谎言,称谢非工作太忙了,有时间一定回来。
或许是上天的垂怜,李春的后半生过的非常好。2009年3月17日,李春离世。

1.穗最长寿老人谢非母亲辞世 家人11年保守“谢非去世”秘密.人民网 2019-11-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