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营口坠龙事件分析解读
西游菜馆(猪无戒)


1934年7月初,营口田庄台上游出现“活龙”,人们为其搭棚浇水。7月28日,一条龙在营口天空先下降而后上升,造成船只翻覆、房屋损毁,9人死亡。8月8日,一位农民在营口河北东小街鸭舌岛附近之苇塘中竟然发现一巨形动物白骨长约10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余,脊骨共29节,与首次发现的田庄台相距约10千米,向警察署报告后,当时的第六警察分署署长率人前往现场。在警察的监视下,将“巨龙”遗骨被运到营口西海关码头,并在此处空地进行展出。附近营口市民在听说此件事情后,都纷纷前来观看,在次日就有2000余人赶来参观,当时还派出三名警察维持秩序,再观看后人都认为此物为“龙”之骨。

《盛京时报》先后以“天龙降”“巨龙”“营川坠龙”“龙骨由县发给师校作为标本”“龙降酿灾”等为题连续报道,引发广泛关注。

2004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进科学”栏目专家分析认为,“龙骨”可能为须鲸。当时照片中的骸骨形态与须鲸有相似之处,且营口靠近海洋,须鲸可能因搁浅等原因出现在当地。

也有专家提出“龙骨”为史前第四纪的野马化石,但这与目击者描述的有角等特征不符。


中国龙作为持续八千年的文化基因载体,其存在形态早已超越生物实体范畴。从新石器时代的图腾融合,到数字时代的虚拟形象,龙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力的认知编码和美学想象。这种文化真实远比生物真实更具研究价值,正如《文心雕龙》所言:"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龙的本质,正是华夏文明对宇宙规律的诗意诠释。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