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2032年,地球或将被 “天外来客” 砸出末日!人类何去何从?
贾老师观天下

在众多科幻电影中,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震撼场景令人印象深刻。那火光冲天、大地崩裂、海啸肆虐的画面,曾被视为遥远的想象。然而,如今这一可怕的场景正逐渐向现实逼近。2024年12月27日,NASA的天文学家观测到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其直径在40到100米之间,宛如一栋30层的高楼,此时它距离地球4800万公里。

当观测数据输入轨道计算机后,一个惊人的结果出现了:这颗小行星在2032年与地球的撞击概率达1.6%。尽管小行星运行轨道存在不确定性,撞击概率也会上下波动,但这无疑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一潜在的巨大威胁。


小行星的威胁剖析

小行星和陨石有着明显区别。小行星是太阳系内围绕太阳运行的小型岩石天体,直径通常在几十米到几百公里,存在与地球撞击的风险。它们一般有恒定轨道绕太阳运转,当轨道与地球交集时,在地球引力或木星等天体引力作用下,可能撞向地球。

而陨石是小行星或彗星的碎片,多数碎片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因摩擦消耗殆尽,成为流星,只有成功落地的才是陨石。例如,世界最大的霍巴陨石直径仅2.7米,重量60吨,陨石通常不会对地球造成显著影响。

不同规模小行星撞击的危害:直径小于40米的小行星能引发区域性灾难。2013年,直径20米的俄罗斯雅宾斯克小行星,质量约13000吨,速度19公里每秒,爆炸威力达47万吨TNT,相当于31颗广岛原子弹,若直接落地,后果不堪设想。

直径在40米到140米的小行星,爆炸威力相当于140颗到5700颗广岛原子弹,撞击会产生强烈冲击波,引发地震、海啸,甚至改变地球局部气候。直径超过140米的小行星被国际天文学界视为对地球有重大威胁的天体,撞击会形成巨大撞击坑,改变海洋和地貌,大量尘埃遮挡阳光数月,导致全球变冷,改变地球环境。

直径大于1000米的小行星更是被称为杀手级小行星,如6600万年前导致恐龙灭绝的直径10公里小行星,爆炸威力相当于16亿颗广岛原子弹,使地球生态重塑。在地球历史早期,太阳系刚形成,行星轨道不稳定,地球遭遇大量天体撞击,月球表面斑驳的陨石坑就是见证。

如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直径达2500公里,占月球表面积近四分之一,推测是由直径100到200公里的超级小行星撞击形成,若撞击地球,生命演化进程将被推迟。目前小行星带中约有19500颗近地小行星,其中五百多颗直径超过1000米,达到杀手级,这些都存在与地球撞击的风险。


人类的应对之策

面对小行星威胁,人类积极行动。2014年联合国举办小行星防御会议,宣布成立国际小行星警报网络,整合全球各地天文台数据,确保早期发现潜在撞击威胁。NASA的哨兵系统是小行星全天候自动撞击监控系统,通过计算机大模型预测未来几周到一百多年内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

在其撞击风险列表中列出了1888颗近地小行星及41848个虚拟撞击日期,其中21个直径大于140米的重大威胁小行星平均撞击概率约为五百分之一,2024 Y24小行星就是由该系统发出警告,显示出当前监控体系的有效性。

动能碰撞器:发射高速探测器与小行星碰撞改变其轨道。2022年NASA的DART任务,探测器经过十个月飞行,成功撞击直径160米的近地小行星,使其围绕较大小行星的运转周期缩短33分钟,验证了该技术可行性。撞击只需让小行星增量大于每秒1厘米,就能使其轨道偏离地球900公里,且越早撞击偏离越大。

引力拖拽:发射探测器靠近小行星,利用探测器引力逐渐改变小行星轨道,此方法适合早期预警的小行星,但技术复杂,时间成本高,目前尚未实验。

核爆炸:应对较大小行星,当动能碰撞器或引力拖拽无效时,使用携带核弹的探测器撞击小行星将其分裂成小块,减少撞击破坏。随着AI和机器人发展,可由机器人登陆小行星放置核弹以达最大爆炸效果。但该方法激进,若小行星接近地球,核弹击碎小行星形成的碎片撞击仍会造成巨大破坏,且远距离使用核弹面临精准度和远程操控难题。

激光武器与表面涂层法:激光武器通过地面或太空激光照射小行星表面,利用激光蒸发物质产生反作用力改变轨道,但目前技术不成熟。表面涂层法是在小行星表面涂特殊反射材料,靠反射太阳光产生微小推力改变轨道,只适用于较小体型小行星,且所需时间长。


2024YR4小行星撞击假设及应对

撞击场景假设:若2024 YR4小行星直径为90米,以20公里每秒速度撞击地球,若在海洋中撞击,大概率发生在太平洋,将引发巨大海啸,形成10到30米高海浪,传播上千公里。斐济群岛、大溪地、库克群岛、新西兰北岛等太平洋小岛将被全部淹没,马尔代夫也会消失。夏威夷群岛虽不会整体淹没,但部分低洼地区和海岸线会被淹没,珍珠港等港口受致命打击,当地旅游业、农业和房地产等支柱产业崩溃,重建需数十年。

太平洋沿岸众多城市如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澳大利亚的悉尼,新西兰的奥克兰,亚洲的福州、厦门、深圳等也会遭到严重破坏。不过海啸传播到美国西海岸需12小时,到达亚洲沿岸要16小时,有一定时间提前躲避。

逃生指南:海啸发生后,各国会发布预警,手机也会收到警报。此时应立即行动,携带必要物品,如手机及充电设备、瓶装水、压缩饼干等食物、急救包、防寒保暖外套、口罩、手电筒、指示地图、瑞士军刀、打火机、睡袋、帐篷等。

注意携带防水袋或保鲜袋保护电子设备等,防毒面具应对烟尘和有毒气体,选择合适鞋子并可带一双备用鞋,携带部分现金和卡片,避免携带大量黄金。交通工具方面,海啸可能致沿海机场关闭,条件允许可搭乘高铁,直升机撤离最佳但可能不现实,也可开私家车,提前用地图规划替代路线,避免受灾害影响区域,做好弃车步行准备。

逃生要往海拔高的地区走,远离水源,保持手机畅通,听取政府灾害预警,遵循保持冷静、节省资源、保留体力、避免拖延的原则。尽管目前应对直径90米的小行星手段较为充足,但了解这些逃生知识能让我们在面对未知灾难时更有备无患。

文字来源:晓涵哥来了的视频内容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