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嬴政
别名:赵政、秦政
父母:
父亲:秦庄襄王(子楚),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早年在赵国为人质,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回国继承王位,在位三年。
母亲:赵姬,本为吕不韦姬妾,后被献给子楚,成为秦王夫人,秦庄襄王去世后,嬴政继位,赵姬被尊为太后。
生卒年:公元前 259 年 - 公元前 210 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 247 - 公元前 210 年
年号:无。年号制度始于汉武帝时期,秦始皇所处时代尚无年号。
谥号:无。秦始皇认为谥号是 “子议父、臣议君”,有损帝王威严,故废除谥号制度 ,所以他没有谥号。
庙号:无。秦朝时未设立庙号制度,后世也没有为秦始皇追封庙号。
陵寝:骊山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 5 公里处的骊山北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从秦王政元年(公元前 247 年)开始营建,直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 208 年)仍未完全竣工 ,历时 39 年。
千古一帝秦始皇:传奇一生与深远影响
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秦始皇嬴政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质子生涯到统一六国,再到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他的每一步都深刻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让我们一同走进秦始皇波澜壮阔的一生,探寻他的丰功伟绩与历史影响。
一、坎坷童年,初露锋芒
(一)生于异国,奇货可居
战国末期,秦、赵两国纷争不断,关系紧张。秦国为示交好,将秦昭襄王之孙,也就是不受宠的子楚送往赵国邯郸为人质。子楚在赵国境遇凄惨,居住条件简陋,还遭赵人冷眼与监视,行动处处受限。
在邯郸,大商人吕不韦凭借敏锐的商业洞察力积累了巨额财富,他心怀政治抱负,一直在寻觅政治投机的机会。结识落魄的子楚后,吕不韦意识到子楚的秦国公子身份是他登上政治舞台的关键,于是一个 “奇货可居” 的计划在他心中应运而生 。
吕不韦找到子楚,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助子楚成为秦国太子,进而登上王位。子楚起初将信将疑,吕不韦详细阐述计划后,子楚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两人一拍即合。
吕不韦带着大量奇珍异宝前往秦国,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成功见到了受秦昭襄王宠爱的华阳夫人。华阳夫人虽得宠却无子,吕不韦便抓住这一点,转达子楚对她的敬重与思念,献上宝物,还劝她收子楚为养子,将来可保她后半生无忧。华阳夫人被说服,便将子楚过继到自己名下。
吕不韦不仅为子楚解决了政治困境,还在生活上给予帮助,为他安排住所、提供物资。后来,吕不韦将自己的姬妾赵姬献给子楚,赵姬能歌善舞、容貌出众,子楚对她一见钟情。不久,赵姬怀有子楚的孩子,即后来的秦始皇嬴政。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 259 年)正月,嬴政在赵国邯郸出生,按当时的习俗,孩子时常以出生地作为姓氏。嬴政生于赵国,又是正月出生,所以就得名赵政。后来秦灭了赵国,才从秦姓,改名为嬴政。他的诞生不仅是子楚与赵姬的爱情结晶,更是吕不韦政治布局的重要一步,嬴政的命运自此与秦国政治紧密相连 。
(二)质子岁月,历经磨难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 257 年),秦赵两国兵戎相见,赵国对秦国的怨恨与日俱增,子楚的处境变得岌岌可危。吕不韦凭借着自己的智谋与财力,用重金贿赂赵国的看守官员,协助子楚成功逃离赵国,回到秦国。
然而,赵姬和年幼的嬴政却被滞留在赵国,在赵国的土地上,他们母子二人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时常面临来自赵国的敌意与威胁,不仅要忍受生活的困苦,还要时刻担心自身的安危。在那些朝不保夕的日子里,靠着吕不韦的帮助,靠着东躲西藏,嬴政才艰难长大。
(三)归秦继统,崭露头角
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 250 年),吕不韦的政治运作取得重大成果,子楚在华阳夫人的扶持下,成为秦国太子。在赵国割地求和后,两国也得以息兵休战。在权衡利弊后,为了缓和与秦国的关系,赵国便把嬴政和赵姬送回秦国。嬴政这才终于结束了在赵国的颠沛流离,踏上了秦国的土地。
秦孝文王继位仅仅三天后就突然离世,子楚顺利继位,即秦庄襄王。然而秦庄襄王在位时间也不长,仅仅三年后,便因病离世。
公元前 246 年,年仅 13 岁的嬴政,在这样复杂的局势下,肩负起了秦国的重任,继任秦王。由于嬴政年幼,国家大事暂时由相国吕不韦把持,吕不韦也因此被尊称为 “仲父”,在秦国朝堂上权势滔天。而嬴政则在这暗流涌动的政治漩涡中,开始了他的帝王之路,默默积蓄力量。
二、亲政之路,铲除异己
(一)朝堂乱象,暗流涌动
嬴政亲政前夕,秦国朝堂被吕不韦和嫪毐的势力搅得乌烟瘴气。
吕不韦凭借当年在赵国对秦庄襄王的扶持之功,长期把控朝政。他广纳门客,这些门客来自五湖四海,各有所长,人数多达三千。吕不韦组织他们编纂《吕氏春秋》,涵盖了儒、道、墨、法、兵等诸家学说,试图将这本书作为秦国未来治国理政的思想纲领,将自己的理念深深植入秦国的政治与文化土壤之中,这无疑对嬴政日后亲政,按照自己的意志施政构成了潜在的阻碍。
嫪毐的崛起则源于太后赵姬的宠信。嫪毐本是吕不韦为摆脱与赵姬的私情而引荐的。进入太后宫闱后,他深得赵姬欢心,被封为长信侯。嫪毐获得赏赐的大量土地,其封地内的税收、人口等都归他掌控,财富急剧积累。他还大肆招揽门客,这些门客大多是为了攀附权势而来,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势力。嫪毐的野心愈发膨胀,甚至与赵姬谋划,欲在嬴政死后,让他们的私生子继承王位。
嬴政身处这两大势力的夹缝之中,虽贵为秦王,但政令推行处处受限。朝中大臣或是依附吕不韦,或是投靠嫪毐,嬴政想要做出的决策常常被暗中抵制。例如在一些人事任免、军事行动等关键事务上,他的意见都会受到来自这两方势力的干扰。嬴政深知,若不尽快打破这一局面,自己的统治将岌岌可危,于是他暗中观察,积蓄力量,等待合适的时机一举铲除这两大威胁 。
(二)加冠亲政,平定嫪毐之乱
秦始皇九年(公元前 238 年),嬴政年满二十二岁。按照秦国的传统,嬴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了隆重的加冠礼,佩戴上了象征成人的冠冕。这一仪式,标志着他正式成年,从此能够亲理国事,开始真正掌控秦国的命运。
嫪毐则趁机盗用秦王大印和太后印玺,征调县卒、卫卒、官骑等,企图攻打嬴政所在的蕲年宫,杀死嬴政,发动政变。
嬴政早有防备,在得知嫪毐叛乱的消息后,迅速调兵遣将。他命令昌平君、昌文君率领咸阳士卒前去平息叛乱。经过一番激战,嬴政凭借着果断的决策和周密的部署,成功击败嫪毐的叛军。
嫪毐在逃亡途中被抓获,嬴政对其处以车裂之刑,同时下令灭其三族,包括他与赵姬所生的两个私生子也未能幸免。这场叛乱被彻底粉碎,嬴政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也为秦国的稳定和发展扫除了一大障碍。
(三)罢黜吕不韦,独揽大权
秦始皇十年(公元前 237 年),初步掌握大权的嬴政终于对吕不韦采取了行动,他罢免了吕不韦的相国之位,责令其迁居洛邑。
吕不韦在秦国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嬴政对他仍心存忌惮。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 235 年),再次下令斥责:“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命令吕不韦迁居蜀地。
吕不韦深知自己已彻底失势,且嬴政对他的猜忌日益加深,恐惧之下,最终饮毒酒自尽,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至此,年仅 22 岁的嬴政靠着隐忍、谋划、果敢成功铲除了朝堂上的两大威胁,真正实现了大权独揽,为他日后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金戈铁马,统一六国
(一)首灭韩国,初尝胜果
秦始皇十三年(公元前 234 年),秦国对韩国用兵,拉开了统一六国的序幕。秦始皇十六年(公元前 231 年),韩国南阳守腾主动投降秦国并献出南阳地。次年,秦国派内史腾攻打韩国,秦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克韩国都城新郑,擒获韩王安,尽收其地设颍川郡,韩国灭亡。韩国作为六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成为了秦国统一大业的第一个目标,其灭亡也标志着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正式启动。
(二)强攻赵国,巧用反间
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 229 年),秦国趁赵国连遭灾害国力衰弱,派王翦等将领攻打赵国。赵国将领李牧、司马尚率军顽强抵御,秦军一时难以取胜。秦国深知李牧是赵国的中流砥柱,于是采用反间计,以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让他诬告李牧、司马尚反叛。赵王昏庸无能,竟信以为真,处死了李牧。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 228 年),秦军在李牧死后长驱直入,攻占赵国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逃至代郡,自立为代王,但赵国的灭亡已不可避免。
(三)水淹大梁,魏国覆灭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 225 年),嬴政派王贲攻魏围大梁。大梁城地势险要,城墙坚固,魏军坚守不出。王贲见强攻难以奏效,于是决定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经过三个月的水攻,大梁城墙坍塌,魏王假投降被杀,魏国灭亡。水淹大梁这一计策充分展现了秦国军事策略的灵活性和果断性,也加速了魏国的灭亡。
(四)大战楚国,王翦挂帅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 226 年),嬴政令王翦之子王贲率军攻楚,占领了楚国的十几个城池。但楚国地域辽阔,实力雄厚,嬴政起初认为楚国不难对付,在听取李信只需二十万兵力即可灭楚的建议后,派李信和蒙恬率军攻楚。然而,李信轻敌冒进,被楚军击败。秦始皇认识到楚国的强大,于是起用老将王翦,凑齐六十万大军再次攻打楚国。王翦深知楚军士气高昂,不可强攻,于是采取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的策略,与楚军对峙一年之久。最终,楚军松懈向东撤退,王翦趁势大败楚军,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五)荆轲刺秦,燕国败亡
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 227 年),燕国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的危局,派荆轲刺杀嬴政。荆轲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前往秦国,在咸阳宫向嬴政献上地图。当地图展开到尽头时,荆轲露出匕首,试图刺杀嬴政。嬴政反应迅速,在慌乱中绕柱躲避,最终在大臣和侍卫的帮助下,成功击退荆轲。荆轲刺秦失败后,嬴政派王翦、辛胜攻打燕国。燕王喜惊恐万分,献出太子丹首级向秦求和,并北迁至辽东郡。但秦国并未就此罢休,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 226 年),秦军平乱新郑反叛后继续攻燕,最终燕国灭亡。
(六)不战而降,齐国归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秦国灭掉齐国。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齐国一直采取观望态度,与秦国保持着相对和平的关系。当其他五国相继灭亡后,齐国孤立无援。秦国派王贲率军从燕国南下攻打齐国,齐国军队毫无抵抗之力,齐王田建不战而降,齐国灭亡。至此,六国皆灭,天下尽归于秦,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制国家。
四、称帝治国,开创伟业
(一)建立帝制,中央集权
公元前 221 年,统一六国后,嬴政认为自己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改称号为 “始皇帝”,自称 “朕”,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九卿则分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同时,嬴政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统一措施,促进融合
嬴政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统一政策,全方位推动国家的融合与发展。
在经济上,秦始皇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同时统一货币度量衡。他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将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推广到全国,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商品流通,推动经济融合发展 。
在文化上,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后又推行隶书,这一举措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更顺畅地交流沟通,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为中华文化统一和传承奠定基础。
在思想上,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烧除秦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以外的其他各国史书,以及民间收藏的《诗》《书》等儒家经典,禁止私学,以加强思想控制。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思想,但也对中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此外,秦始皇还坑杀了 460 多名儒生,这些儒生被指控妖言惑众、诽谤朝廷,秦始皇借此打击了反对他的势力,但也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感。
在军事上,秦始皇销毁六国兵器,将收缴的兵器运到咸阳,铸成十二个巨大的铜人,以防止百姓造反。同时,派蒙恬北驱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设九原郡,移民实边;修筑长城,将秦、赵、燕旧长城连接修缮,形成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同时,南征百越,派屠睢、任嚣、赵佗等将领进军岭南,历经数年苦战,统一百越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移民与当地融合,促进民族交融和岭南开发。
交通建设上,秦始皇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东至燕齐,南达吴楚,道宽五十步,用铁椎夯实路基,路旁植树,便利交通,加强中央与地方联系,利于军队调动和物资运输。还兴修水利,如灵渠,连通长江和珠江水系,既便利灌溉,又促进南北物资交流。
法律制度上,嬴政将秦国法律推广至全国,统一法律体系,涵盖刑事、民事、经济等多方面,强调法律统一适用,不论身份地位,违法必究,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稳定,促进社会融合 。
这些统一政策相辅相成,构建起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框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虽部分政策在实施中引发争议,但不可否认其推动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的历史功绩。
(三)巡游刻碑,彰显威严
公元前 220 年至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巡游,巡行四方刻石立碑彰显功德。他先后到达陇西、北地、泰山、琅邪、会稽等地,在这些地方刻石颂德,宣扬秦朝的威德和自己的功绩。
只是,在巡行期间,秦始皇先后两次遭到刺杀。第一次是在博浪沙,韩国贵族张良派力士用大铁椎袭击秦始皇,误中副车,秦始皇幸免于难;第二次是在咸阳,一名刺客在秦始皇出行时突然袭击,但也未能成功。这些刺杀事件虽然没有危及秦始皇的生命,但也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安全面临着威胁。
五、沙丘病逝,王朝落幕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出巡期间病逝于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秦始皇一生都在追求长生不老,他多次派人寻找长生不老药,但都无果而终。在这次出巡途中,秦始皇身体不适,病情逐渐加重,最终在沙丘平台驾崩。
他的少子胡亥和丞相李斯、宦官赵高一起发动沙丘政变,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扶苏,得以继承皇帝位,即秦二世。秦二世昏庸无道,在赵高的操纵下,大肆诛杀宗室和大臣,导致秦朝内部矛盾激化,民不聊生。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随后,刘邦、项羽等各路反秦势力纷纷崛起,秦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公元前 207 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秦始皇安葬于骊山陵,早在他即位之初,即秦王政元年(公元前 247 年)此陵便已开始营建,直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 208 年)仍未完全竣工,历时 39 年,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座陵墓规模极为宏大,陵寝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 2.5 公里,外城周长 6.3 公里 。
陵墓内部结构复杂,宛如一座地下宫殿。据《史记》记载,地宫内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象征着秦始皇即便在死后,也能掌控着整个天下。墓室顶部镶嵌着夜明珠,模拟日月星辰,地面则以水银流动来象征江河湖海,利用机械动力使其循环不息。地宫中还布满了各种机关暗器,用以防止盗墓者的侵扰。

陪葬品更是不计其数,除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奇珍异宝之外,还有众多象征着秦朝军队的兵马俑。这些兵马俑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组成了庞大的地下军阵,彰显着秦始皇生前的赫赫战功和无上威严。此外,还有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它们不仅是秦始皇个人财富的象征,更是秦朝高度发达的手工艺和文化的见证。
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寝中的杰出代表,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研究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
六、功过千秋,影响深远
秦始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争议。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战乱局面,为中国的统一和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确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成为后世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中华文化的统一和传承奠定了基础。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扩大了秦朝的疆域,初步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版图。
然而,秦始皇的统治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他实行暴政,滥用民力,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墓等大型工程,使得百姓生活困苦,民怨沸腾。他焚书坑儒,钳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他的继任者秦二世昏庸无能,导致秦朝迅速走向灭亡。
尽管秦始皇的一生功过参半,但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仍然不可忽视。他的统一大业和制度创新,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毛主席说过: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他成功地将大一统思想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从此以后,中华民族无论历经多少磨难,都将会团结起来,成为一个同心同德、同心协力的整体。
秦始皇的故事将永远被后人传颂;他的功绩也将永远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来源于番茄小说《中国皇帝大全》作者:2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