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每日一诗:杜甫《春夜喜雨》
书剧斋阿特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现代译文

好雨仿佛通晓时节,在春天万物萌发时悄然降临。

它随春风潜入夜色,无声地滋润着大地生灵。

田野小径与乌云融为一片漆黑,唯有江上渔火独自闪烁。

待到天明,看那被雨水浸润的红花,锦官城必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


二、赏析

1. 拟人化与情感表达

首联“好雨知时节”以拟人手法赋予春雨灵性,“知”字既体现雨的及时,也暗含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赞美。这种手法将无生命的雨人格化,使其成为传递喜悦的媒介。

颔联“润物细无声”既写雨的特点,又隐喻诗人对民生关怀的温柔无私,与杜甫“穷年忧黎元”的济世情怀一脉相承。

2. 时空结构与意境营造

诗中时间线清晰:从“潜入夜”到“晓看”,由听觉(雨声)转向视觉(江船灯火),再延伸至想象(花重锦官城)。这种结构将雨夜的静谧与黎明的绚烂巧妙结合,形成动态的时空画卷。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通过“黑”与“明”的对比,既渲染雨意浓密,又以渔火象征希望,暗示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期待。

3. 语言锤炼与细节刻画

“潜”“细”“重”等字精准传神。“潜”突出雨的轻柔,“细”强调润物的细腻,“重”则描绘雨后花朵的饱满,体现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追求。

全诗无一“喜”字,却通过雨的动态、色彩的对比、想象的画面,层层递进地传递喜悦,展现“以景寓情”的高超技巧。


三、诗人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关心民间疾苦,书写百姓生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761年,杜甫因陕西旱灾流寓成都,定居草堂。他躬耕田园,与农民交往,对春雨的珍贵深有体会,诗中“润物”之语亦隐含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中见细腻,既有关注现实的厚重(如“三吏”“三别”),也有体察自然的灵动(如本诗)。《春夜喜雨》是其田园诗代表作,融合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理想。


四、同类主题诗歌比较

同类主题诗歌不少,但想到春雨,首先映入脑海的还是杜甫的春夜喜雨。其中很著名的还有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赞春雨的温润(“天街小雨润如酥”),韩诗侧重早春朦胧美,杜诗更重雨的奉献精神与农事意义 。

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以夜雨为意象 |,李诗借雨抒离愁(“巴山夜雨涨秋池”),杜诗则借雨表达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两位诗人都是在巴山属地进行的相关创作。

王维的《山居秋暝》 也写自然景物,意境清新 , 空灵禅意(“明月松间照”),杜诗贴近现实,融入民生关怀 。


《春夜喜雨》以春雨为载体,既展现了自然的生机,又折射出杜甫忧国忧民的人格光辉。相较于其他咏雨诗,其独特之处在于:

1. 情感深度:将个人喜悦升华为对万物生长的博爱,隐含儒家“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

2. 艺术手法:拟人、对比、留白等多重技巧交织,使全诗如一幅水墨画,淡雅中见浓情;

3. 现实关怀: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隐喻诗人对民生疾苦的默默关切,体现了杜甫“诗史”特质。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