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灭绝后又重新现身!从濒危到现存600头,上海水牛背后有啥故事?
你我微观察

在农业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水牛曾是田间地头不可或缺的重要劳动力。炎炎夏日,我们常能看到它们悠然地泡在水中,只露出脑袋,那是因为水牛的汗腺不发达,只能依靠这种方式来驱散暑热,也因此得名 “水牛”。在全国各地,水牛都有着广泛的分布,然而,上海水牛却凭借自身独特的魅力,在众多水牛品种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备受瞩目的存在。

上海水牛的独特优势

上海水牛主要产于嘉定、宝山、上海一带,与其他地区的水牛相比,宛如一个 “巨无霸”。普通水牛体重一般在 500 - 650 公斤,而上海水牛却能远超这个范围,最重可达 1 吨,其体型之大令人惊叹,是全国公认的著名良种水牛之一。

从劳作能力来看,上海水牛堪称 “农田里的超级英雄”。它体质健壮结实,骨骼粗壮,肌肉结实,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旱田劳作时,它能连续工作 8 个小时,轻松耕完 4000 到 5400 平方米的土地,要是状态极佳,甚至能耕 7000 平方米。想象一下,在那广阔的田野上,一头上海水牛迈着稳健的步伐,拉着沉重的犁铧,身后的土地被整齐地翻开,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农耕画面。相比之下,东流水牛在耕水田时,使出的力气一般在 110 到 135 千克左右,而上海水牛的拉力称重可达 500 - 800 千克,如此强大的力量,让它成为农民们在农田里最得力的助手。

上海水牛的母牛所产的奶同样品质非凡。虽然每天 10 - 15 千克的产奶量比不上专门的良种奶牛,但它的奶极为浓稠,脂肪含量颇高。平均每 100 份奶中,就含有 7.4 份脂肪,在产奶状态绝佳时,脂肪含量甚至能飙升至 9%。可以说,上海水牛产出的奶,是大自然馈赠的一份浓郁厚礼。

在繁殖能力方面,上海水牛也表现得十分出色。其平均怀孕周期为 335 天,基本能做到三年两胎。成年母牛的繁殖率高达 87%,生下来的小牛成活率更是高达 97.9%。反观东流水牛,繁殖率仅为 46%,小牛的成活率也只有 78%;江汉水牛则繁殖速度较慢,大多是 5 年才产 3 头小牛犊,或者 3 年才生 2 头。在过去生产力低下的时期,更多的小牛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上海水牛强大的繁殖能力,无疑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对当时的农民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外,上海地处江南地区,夏季高温高湿,这样的环境对牲畜的适应能力是极大的考验。但上海水牛却展现出了超强的耐热性,能够完美适应江南的环境和气候条件。而且它从不挑食,本地的草料、水草都是它喜爱的食物,即便饲养方式并不精细,它也能茁壮成长,堪称家畜中的 “生存强者”。

陷入濒危的艰难处境

如此优秀的上海水牛,却在几年前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困境,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缘由呢?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上海作为我国发展的前沿阵地,各种先进的农机具如潮水般涌入农田。曾经,上海水牛为了完成农活,需要在田间辛苦劳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拿耕地来说,一头水牛辛勤劳作一天,所翻耕的土地面积十分有限。而如今,一台中型拖拉机只需 “突突突” 地运转一天,就能轻松翻耕出比好几头水牛加起来还多得多的土地。拖拉机不仅效率高,而且不知疲倦,无需像水牛那样需要休息,能够持续不断地工作。面对这样的巨大差距,农户们纷纷意识到,依靠水牛干农活实在是不划算,于是,大批农户开始放弃饲养水牛,这直接导致了水牛数量的急剧减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饲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上海水牛体型庞大,饭量自然也大得惊人,一头成年水牛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草料,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养殖成本。再看看猪、鸡等家畜,它们生长速度快,短短几个月就能出栏售卖,而且饲料消耗量相对较少,投入少量的饲料就能获得可观的肉类产出,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农户们在过日子时往往精打细算,经过一番对比,他们发现养殖水牛不仅不挣钱,反而还会耗费大量资金,于是,许多人纷纷改变养殖方向,选择养殖更具经济效益的猪、鸡等家畜,这使得水牛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小。

一些养殖户为了在短期内提高水牛的产奶量,盲目地引进外地水牛品种与本地的上海水牛进行配种。在初期,杂交水牛的产奶量确实有所提高,让农户们尝到了一点甜头。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保护上海水牛纯种基因的重要性。随着杂交水牛数量的不断增加,纯种上海水牛所特有的优点,如耐寒耐热、耐力强等,逐渐消失殆尽。纯正的上海水牛数量越来越少,基因库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无疑给上海水牛的繁衍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使其逐渐走向了濒危的边缘。

同时,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是导致上海水牛陷入绝境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许多原本是水牛栖息地的农田、湿地和滩涂等地,都被高楼大厦、工厂和马路所取代。从 1980 年到 2000 年的这二十年里,上海约三分之一的耕地消失不见。水牛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要么被赶到狭小的空间里饲养,生存空间极为局促;要么被迫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寻找新的栖息地,但这谈何容易。在新的环境中,它们面临着食物和水源获取不便的问题,活动空间也变得十分狭小,生存条件变得日益艰难。

重获新生的希望曙光

令人惊喜的是,在不久前,农业农村部于 12 月 10 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左玲玲宣布,在这次农业普查中,成功找到了包括上海水牛在内的 10 个曾被宣布灭绝的品种。这一消息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上海水牛保护工作的前行道路。那么,已经被宣布灭绝的上海水牛究竟是如何重现江湖的呢?

故事要从 2019 年的一次意外发现说起。当时,为了全面深入地摸清上海农业资源的家底,一支由农业专家、畜牧研究员以及基层农技人员组成的调研队伍,踏上了一段艰辛而意义非凡的征程。他们不辞辛劳,跑遍了上海的各个郊县,对各种农业物种进行逐一细致的摸排。当调研队伍来到崇明岛时,队员们在一片稻田边偶然发现了一群水牛。这些水牛乍看之下,高大健壮,有着耕牛常见的模样,但仔细观察后,却发现它们与众不同。它们的毛色青灰且富有光泽,牛角粗壮而弯曲规整,行动时格外机警。凭借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调研人员猜测这些水牛可能就是濒危多年的上海水牛,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迅速将这一重要发现上报。

这一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上海市农业农村委高度重视,迅速组织专家前往崇明岛进行鉴定。当确认这些水牛就是纯种上海水牛时,各方力量迅速行动起来。科研院校积极承担起基因测序等科研任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深入研究上海水牛的基因奥秘;当地政府也积极筹备资金,用于改善水牛的生存环境,并着手建设保种基地;养殖户们也纷纷响应号召,积极分享自己的养殖经验,全身心地参与到上海水牛的保护工作中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上海水牛终于踏上了重归大众视野的希望之旅。

为了更好地保护上海水牛,2021 年 1 月,国家将其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这一举措犹如给上海水牛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使其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保护。到了 2022 年,保护工作全面升级,“上海水牛种质特性和保护体系研究” 正式立项,众多科研院校和机构纷纷踊跃参与,科研人员们不辞辛劳,在实验室和崇明岛水牛栖息地之间来回奔波。他们认真采集水牛的血样、毛发等样本,运用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试图揭开上海水牛耐寒耐热、力气大、奶质好等优良特性背后的基因密码,为上海水牛的选育和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上海水牛养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联合各方力量,积极筹备保种场。在选址和规划过程中,工作人员可谓煞费苦心。他们邀请了畜牧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根据水牛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精心设计出了宽敞舒适、分区合理的养殖空间。如今,更令人振奋的是,占地面积达 2 万平方米的上海水牛保种养殖基地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在这个基地里,规划了大片的草地和池塘,为水牛们提供了充足的活动场地,尽可能地模拟出它们原本的自然生活环境。目前,基地内已经拥有核心种群 200 头优质水牛,这些水牛都经过了严格的基因检测和健康筛查,它们肩负着延续上海水牛纯种血脉的重要使命。按照规划,基地的总存栏量将达到 450 头,通过合理的雌雄配比、精心的饲养管理以及先进的繁殖技术,上海水牛的数量有望逐步增加。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