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成飞和沈飞同一天试飞两款六代机的壮举,在全球引发了轰动。一时之间,国内外舆论哗然,就连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也不例外,连夜将其B21隐身轰炸机改成了“首款六代机”。

没想到,时间才过去短短几个月,又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传来。据香港《南华早报》2月26报道,中国科学家又取得了一个全球第一,研究出了一款飞行速度有望达到16马赫,也就是每小时2万公里,而且使用标准航空煤油的斜爆震航空发动机。
港媒称,中国科学人员在风洞实验过程中,用一种常见的商用煤油——RP-3实现了可持续爆震波,并在风洞中模拟了距离地面40公里的高空中,以高超音速飞行的相关条件。

中国的这项斜爆震发动机技术突破,在全球航空动力领域掀起了巨大波澜。这种发动机的核心在于利用“爆震波”实现高效燃烧,相比传统超燃冲压发动机,它的燃烧速度快了1000倍,燃烧室长度缩短了85%,重量大幅降低,这直接解决了高超音速飞行器长期面临的推力不足和结构复杂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它首次使用航空煤油RP-3作为燃料,而不是过去常用的氢气或乙烯。氢燃料虽然点火快,但存储条件苛刻且成本高,而RP-3作为商用燃料,能量密度更高且后勤保障更简单,这意味着未来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可以像普通飞机一样加油,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实用性显著提升。

这次突破的背后,离不开中国在高超音速风洞技术上的绝对优势。比如北京的JF12激波风洞能模拟40公里高空、9马赫的飞行环境,而更先进的JF22风洞甚至能达到30马赫的测试能力,远超美国的同类设备。
这些风洞为发动机的极端条件测试提供了“地面实验室”,尤其是通过预压缩燃料空气混合物到3800开尔文的高温,再通过燃烧室壁上的5毫米凸块触发爆震波,这种设计巧妙化解了航空煤油点火延迟的难题。可以说,没有这些风洞的支撑,发动机的研发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进展。

从应用前景来看这项技术,有可能彻底改变未来空中力量的格局。军事上,16马赫的速度意味着导弹或无人机能在半小时内横跨太平洋,传统防空系统几乎无法拦截。
现有的东风-17导弹速度约为10马赫,而搭载斜爆震发动机的新一代武器射程和突防能力将成倍提升,甚至可能催生高超音速轰炸机,直接威胁敌方纵深目标。
在民用领域,如果实现16马赫的客机或空天飞机,从上海到洛杉矶仅需半小时,太空旅行的成本也有望大幅降低。中国提出的“2030年一小时内抵达全球”的目标,或许正依托于此。
不过,技术突破的背后仍有挑战。就比如发动机在9马赫测试中仅维持了50毫秒,相当于飞行150米,距离实际应用还需解决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性问题;
燃烧后的副产品成分复杂,可能对材料和环境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优化。此外,30马赫以上的速度对材料耐高温性能的要求近乎苛刻,尽管中国已研发出特殊合金,但在极端条件下能否持续可靠仍是未知数。
美国近年来多次炒作“中国威胁论”,试图为其军备扩张找借口,但事实是,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和风洞技术上已形成代差优势。

例如,美国AGM-183A导弹项目多次试射失败,而中国东风-17等武器早已实战部署。更有意思的是,美国曾想借用中国风洞设施,却被开价50亿美元测试费,侧面印证了其技术短板。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军事上,更反映了双方科研体系效率的差异,中国通过集中资源攻关关键领域,而美国受制于官僚体系和过度依赖商业合作,导致进度滞后。
长远来看这项技术,可能推动人类进入“高超音速时代”。除了军事和航天,它还可能影响交通、能源等领域。就目前而言,风洞技术已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空气动力学优化,而超高速飞行器的散热和能源管理方案也可能反哺其他工业。
当然,有评论说,高超音速武器若扩散,很有可能会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而民航领域的音爆问题仍需解决,中国科学家已在机翼设计上尝试打孔降噪,但离商业化还有距离。
总之,这项突破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缩影,更可能成为改写未来百年空天格局的起点。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