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悉《西游记》的朋友都知道:西天取经的路上,货真价实、毫无背景的妖精很少。不是某神仙的坐骑,就是某领导的手下,因为一时“疏于管理”,偷偷下界,或惦记唐僧的肉,或垂涎御弟的貌。
往往在孙悟空举起金箍棒要收获些功果的时候,空中就会有个声音传来:
“大圣,手下留情!”
然后,轻描淡写地解释上几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这些犯罪嫌疑人带走了。
所有的妖精里面,本事最low的,首推白骨精,原著中称为“尸魔”。
她除了会变化外,连件像样的兵器都没有。赤手空拳硬要将唐僧带走,圆一个长生不老的梦想。
翻遍全书,作者也没交代“吃唐僧肉能延寿”的消息是谁散播出去的,但白骨精确实是第一个知道这个秘密并将想法变为行动的。
很可惜,在齐天大圣面前,她连一个回合都没走下来。仅靠两次变化躲过两劫,第三次没有避开,命丧在猴子的棒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可嘉,结果却够悲催的。
本事虽然不济,但在所有的妖精里面,白骨精却几乎是知名度最高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86版电视连续剧的改编和演绎。
电视剧那一集取名为“三打白骨精”,而原著第二十七回的标题是“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我觉得还是原著的表述更为深刻。因为从这一回开始,孙悟空逐渐变得成熟起来。他虽然打了白骨精三次,却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等于是“被打了三次”。
一次在事中,两次在事后。

第一次:小人撺掇,亲人施暴,部位在“头”
白骨精战斗力弱,根本不经打,按说这一回没有什么可写的。可这一回却非常精彩,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对话上。
一到白虎岭,孙悟空就因为不会说话,得罪了师父。原文是:
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
师徒之间的芥蒂,为下面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白骨精变成俊俏的少女斋僧,猪八戒见色起意,唐僧也不相信那女子是妖精,只说是好人,拦住孙悟空不让动手。你看孙悟空又阴阳怪气地说了些啥:
“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了,却不是件事业?何必又跋涉,取甚经去!”
“那长老原是个软善的人,哪里吃得他这句言语,羞得个光头彻耳通红。”
一棒既出,白骨精跑了,留下个尸首,饭菜也变成了长蛆和癞蛤蟆。本来唐僧也有三分儿信了:
“怎禁猪八戒气不忿,在旁漏八分儿唆嘴道:‘师父,说起这个女子,他是此间农妇,因为送饭下田,路遇我等,却怎么栽他是个妖怪?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甚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变做这等样东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
果然,唐僧还是信了猪八戒的撺唆,手中捻诀,口里念咒,把孙悟空折磨得死去活来。
往后的两次,情形差不太多,在猪八戒的怂恿下,唐僧毫不留情,因为他本来也有借机泄私愤的意思。一次比一次念得多、念得狠,把孙悟空的头“勒得似个亚腰儿葫芦”似的。
非但如此,唐僧还说了番非常绝情的话,写了贬书,把猴子撵走了。
这一“打”,孙悟空说话不注意、得罪师父是一方面,猪八戒这个小人的煽风点火,也是最大的诱因。

第二次:狠人出手,非同凡响,部位在“肩”
遇到黄袍怪(奎木狼)这一难,原著用了四章的篇幅。这应该是作者在暗示:取经路上,离了孙悟空还真不行,关键时候八戒和沙僧根本不顶用。让唐僧结结实实地遭一回罪(被变成老虎,这在取经路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失去了才知道珍贵”,认识到这位大徒弟不可替代的价值。
但随即,傲慢的孙悟空就知到“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了。
第三十二回,取经队伍在平顶山遇到了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这一次,孙悟空长了心眼,他设了一计,安排猪八戒去巡山,并变作小虫跟随,通过汇报、印证猪八戒的所作所为,让师父见识到了自己喜爱的这位二徒弟懒惰、撒谎且毫无责任心的一面,防止他以后再进谗言。
可这一难实在是非同小可。
这两位跟着太上老君混的妖怪,法力高强,深不可测,可以随意使换土地神,拥有太上老君的五件宝贝,更为可怕的是,移山倒海不费吹灰之力。
那银角大王变作一个摔断腿的道士,千方百计让孙悟空驮他。
就在孙悟空算计着要掼死这假道士的时候,那怪早就知道了:
“他在行者背上捻诀,念动真言,把一座须弥山遣在空中,劈头来压行者。这大圣慌的把头偏一偏,压在左肩背上,笑道:“我的儿,你使甚么重身法来压老孙哩?这个倒也不怕,只是正担好挑,偏担儿难挨。”那魔道:“一座山压他不住!”却又念咒语,把一座峨眉山遣在空中来压。行者又把头偏一偏,压在右肩背上。看他挑着两座大山,飞星来赶师父!那魔头……又整性情,把真言念动,将一座泰山遣在空中,劈头压住行者。那大圣力软筋麻,遭逢他这泰山下顶之法,只压得三尸神咋,七窍喷红……”
“三座大山”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吧?总之,这魔头让孙悟空吃尽了苦头,小命差点就交代了。
这次被“打”,源于猴子的自我认知出了偏差。在《西游记》的世界里,比他本领强的神仙多了去了,他终于为自己的盲目自信付出了沉重代价。

第三次:奸人作祟,阴险老辣,部位在“心”
孙悟空几经波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战胜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山已净,妖已无”,救出师父和两位师弟,正在找出山之路的时候,经典场面出现了:
“猛见路旁闪出一个瞽者,走上前扯住三藏马,道:“和尚那里去?还我宝贝来!”八戒大惊道:“罢了!这是老妖来讨宝贝了!”行者仔细观看,原来是太上李老君,慌得近前施礼道:“老官儿,那里去?”那老祖急升玉局宝座,九霄空里佇立,叫:“孙行者,还我宝贝。”大圣起到空中道:“甚么宝贝?”老君道:“葫芦是我盛丹的,净瓶是我盛水的,宝剑是我炼魔的,扇子是我搧火的,绳子是我一根勒袍的带。那两个怪:一个是我看金炉的童子,一个是我看银炉的童子,只因他偷了我的宝贝,走下界来,正无觅处,却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绩。”
大圣道:“你这老官儿,着实无礼,纵放家属为邪,该问个钤束不严的罪名。”
老君道:“不干我事,不可错怪了人。此乃海上菩萨问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师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
大圣闻言,心中作念道:“这菩萨也老大惫懒!当时解脱老孙,教保唐僧西去取经,我说路途艰涩难行,他曾许我到急难处亲来相救。如今反使精邪掯害,语言不的,该他一世无夫!若不是老官儿亲来,我决不与他。既是你这等说,拿去罢。”
一场空欢喜。妖魔收拾不了,宝贝也必须物归原主。这本没啥,但孙悟空却着实有点伤心,于是在心中发恨,骂观音菩萨“老大惫懒”,并咒他“一世无夫”。
但又能怎样呢?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两位都是惹不起的大佬,观音没有出现,即使来了,猴子也不敢过于放肆;太上老君也够阴的,他只说是“海上菩萨”,并没有指名道姓说是观音,究竟是真是假,无法确认,事后如果问起,也完全可以不认账的。

《西游记》其实是一本讲人生修行的书。
孙悟空,从一只无法无天的野猴子,到最后成为人人敬仰的斗战胜佛,哪有那么容易的?其间是十四年的跋涉,和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
和孙悟空一样,我们每个人要想成熟、成长,必然要经历一些“社会的毒打”。这种毒打也可以说是一种痛感教育,它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单纯讲道理有用得多了。
所以,有一句话说得很对:人这一辈子,该走的弯路,该吃的苦,该撞的南墙,该踩的坑,一样都少不了,熬得住,挺得住,跨过去才能获得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