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法国小伙凭啥扒掉中国媒体底裤?
古籍

大脑更喜欢自带“正义光环”的故事。



大新闻!


一个法国小伙把中国媒体骗得底裤都没了。


这个叫马库斯·德雷特斯的家伙,来华捐赠了“记录侵华日军暴行”600多张照片,并公开声称,是他外祖父罗杰·皮埃尔·劳伦斯1930年代在上海拍摄的。



他是个骗子,但几乎所有中国机构媒体都沦陷了。今天,还是一个叫沈默之克的自媒体人揭露了这个骗局。见:法国人拿网图骗抗日流量,官媒集体上当


举个例子:


“去年5月16日,法国小伙晒的这两张“外公亲自拍摄”的照片,左边这张裁切放大:
图片
经检索得知,原图如下:
图片
这张照片是上海兆芳照相馆于1937年拍摄 淞沪抗战情景。
兆芳照相馆的这张照片所属的相册(共110张照片), 于2015年5月16日在华辰春季拍卖会上亮相。人民网韩语版当时有报道 http://kr.people.com.cn/n/2015/0522/c310158-8896065-3.html 。
这张照片是中国人开设的上海兆芳照相馆所摄,版权明确,且曾公开拍卖,跟法国小伙的外公有个der关系?”
好了,具体有哪些造假,不多展开。这下丢人丢大了。
本公号当然还是从认知智识角度,谈一谈这个事情。


1


媒体为何轻易掉进认知陷阱?为什么媒体总爱相信“完美剧本”?


这和大脑的“偷懒程序”有关。

人类大脑有一个“节能模式”——神经科学称之为认知捷径。简单来说,大脑更喜欢处理符合既有框架的信息,尤其是那些自带“正义光环”的故事,因为这能减少认知冲突,快速激活情绪共鸣。


法国小伙马库斯的捐赠故事,精准踩中了两个“爽点”:


第一个,正义叙事。


2025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媒体急需“铭记历史”的素材。一个外国人带着“日军暴行铁证”无偿捐赠,简直是现成的“英雄剧本”——外祖父冒死拍摄、家族悲剧、国际友人支持,每个元素都像为头条新闻量身定制。


第二个,情感杠杆。


“西方人主动揭露历史罪行”,这在中国舆论场属于“稀缺认同”。这种“连外国人都站我们”的叙事,能迅速激发民族情感,甚至让大脑的奖励中枢(伏隔核)分泌多巴胺——


“看,我们是对的!”。


这是神经学的讽刺。当信息符合预期时,大脑的“冲突监测器”(前扣带回皮层)会偷懒,而“情绪处理器”(杏仁核)会超负荷工作。


媒体和公众不是“傻”,而是大脑在舒适区里选择了“省电模式”。



2


这次事件中,上百家官媒集体翻车,传统媒体“专业性破产”,被自媒体用基础搜索打假,机构媒体为何输给自媒体?


这暴露了传统媒体的“溃败点”。


他们有权威依赖症。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接收照片的动作,被媒体默认为“权威认证”。然而,馆方明确表示“需专家鉴定”,但报道标题却写成“历史真相震撼公开”,暗示照片已获认可。


盖章即真理,这种对机构的盲目信任,实则是风险转嫁——若事后证明有假,责任可推给“鉴定中”。


时效压垮了核实。


流量变得比真相更重要。在此之前,腾讯较真主笔丁阳就发现关键矛盾,如所谓“日军伪造虹口公园事件”混淆1932年与1937年的史实。通过公开资料比对,揭穿“国家档案局已鉴定”的谣言。这种“草根侦探”式的操作,反而凸显了传统媒体专业性的惰性。


这些硬伤在自媒体打假中成为焦点,而传统媒体却沉迷于“国际友人感动中国”的剧情,选择性忽略矛盾。



3


这个事件的荒诞性远超一场简单的骗局,它揭示了信息时代的一些悖论。

对公众而言,人们既骂媒体无脑,又为“打脸西方”的剧情点赞——本质是享受“情绪代餐”的双标快感。


媒体记者很大程度上沦为“Ctrl+C/V流水工”,《纽约客》式的深度调查被流量KPI碾压。有编辑私下坦言:“领导只要热搜,不要真相。”


当然也有算法推波助澜。平台推荐机制偏爱冲突与反转。马库斯事件从“感动中国”到“打假狂欢”,全程收割两波流量,一度无人关心历史真相本身。


当故事比事实更“好吃,一切都变了味。


马库斯的照片真伪终将水落石出,但事件暴露的真相更值得警惕。


在注意力经济中,人们消费的不是事实,而是情绪。传统媒体若继续沉迷“认知捷径”,只会让大脑的偷懒程序反噬公信力。


毕竟,真正的新闻专业主义,不是复制粘贴通稿,而是敢于对“完美故事”说:“等等,我们先核查一下。”


已开快捷转载,文章可自由转载



END
《楼塌筵散:令J划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