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关系长期以来呈现出极为复杂的态势,忽冷忽热,在对抗与缓和之间反复交替。
这种不稳定的关系源于大国博弈的深刻背景,美国对俄罗斯始终怀有敌意,却又难以凭借自身力量彻底压制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国家,从而导致两国关系陷入了“对抗—缓和—再对抗—再缓和”的恶性循环,难以挣脱。

回溯至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叶利钦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与包装下,以“民主拯救者”的形象登上俄罗斯的政治舞台。
上台伊始,叶利钦便坚定地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他频繁出访欧美各国,积极传递俄罗斯与苏联截然不同的信号,强调俄罗斯与西方在意识形态上不存在对立,试图与西方建立起紧密的伙伴关系,甚至渴望成为西方同盟的一员。

叶利钦和克林顿合照
在短短半年内,他两次踏上美国的土地,开启了与美国的短暂“蜜月期”。
在经济领域,叶利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全面向西方学习。
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市场化转轨,他们制定了放开物价、收紧财政、控制货币发行量以及提高税率等政策。
其中,将国有资产以1.48亿份股票凭单的形式分发给大众的举措,完全照搬了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的“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百科
其初衷是希望借助纯粹的资本主义模式,让俄罗斯经济与前苏联模式彻底切割。然而,现实却残酷地证明了这一举措的失败。
通货膨胀率飙升至2500%,物价飞涨25倍,半数百姓生活陷入贫困。
西方承诺的援助大多是延期偿债,卢布贬值让民众毕生积蓄化为乌有,而特权阶层却通过外汇投机大发横财,国有资产大量流入寡头手中,俄罗斯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
在政治上,尽管叶利钦极力讨好西方,但美国对俄罗斯的警惕从未消除。美国不断推进北约东扩,吸纳了众多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将势力范围直逼俄罗斯的战略底线。
1999年,北约对南斯拉夫的78天轰炸,让叶利钦彻底认清了西方的真实面目,他毅然驱逐北约驻俄代表,与美国彻底决裂。


此时,叶利钦因身体原因决定退休,普京走上了俄罗斯的权力舞台。

2000年,普京执政,美国迎来小布什总统。普京以强硬手段将寡头控制的经济命脉重新收归国有,终结了俄罗斯经济的寡头时代。
“9・11”事件成为美俄关系的转折点,两国进入“蜜月2.0”时代,一年内高层会面达18次。
然而,好景不长,普京逐渐发现美国在俄罗斯周边地区的小动作,包括北高加索的恐怖主义、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颜色革命”等。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普京公开指责美国和西方是世界动荡的根源。
2008年,格鲁吉亚战争爆发,美俄关系再度恶化。
同年,普京转任总理,梅德韦杰夫代行总统职责。
美国奥巴马和拜登上台后,美俄关系迎来了短暂的缓和期,双方签署了“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俄罗斯也加入了世贸组织。

双方签署“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但随着2012年普京再次担任总统,2013年乌克兰危机和2014年克里米亚入俄事件的发生,美国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制裁,将俄罗斯踢出G8集团,拜登在这一系列对俄强硬措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奥巴马和拜登卸任后,特朗普上台,试图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然而,“通俄门”事件让特朗普政府受到民主党持续打压,美俄关系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愈发僵化。
2020年,拜登赢得大选,民主党政府回归,美俄关系又回到了紧张对抗的轨道。

拜登
拜登政府延续对俄强硬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持续推动北约东扩,联合欧洲盟友对俄罗斯形成战略包围。
北约已吸纳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白俄罗斯因客机事件与俄罗斯紧密相连,加入北约的可能性极小。而乌克兰是否加入北约,成为了美俄博弈的关键焦点。
二是不断炒作乌克兰和克里米亚问题,制造地区紧张局势,但又不敢轻易让乌克兰加入北约。
乌克兰与俄罗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两国同根同源。然而,乌克兰内部亲西方与亲俄势力的分裂,使得局势更加复杂。美国利用乌克兰制衡俄罗斯,但也担心乌克兰加入北约会引发俄罗斯的强烈反应,导致乌克兰东部地区的独立。
三是利用俄罗斯反对派纳瓦尔尼事件,在俄罗斯国内制造混乱。
纳瓦尔尼作为俄罗斯最大的反对派,曾多次抨击俄罗斯政府。

纳瓦尔尼
2020年,他昏迷后称遭俄罗斯特工毒杀,回俄后被关押,引发了国内的抗议游行,而美国驻俄领事馆提前发布游行信息,显示出美国在背后的推波助澜。
美俄关系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两国在大国博弈的舞台上,将继续围绕核心利益展开激烈角逐。这种关系的演变,不仅深刻影响着美俄两国的命运,也将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际社会将密切关注美俄关系的走向,期待两国能够在冲突与合作中找到平衡,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文本内容源自@一心博士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