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2月27日是国际北极熊日(International Polar Bear Day),旨在提高人们对全球变暖和海冰减少对北极熊数量影响的认识,呼吁全世界对北极熊的生存问题和北极的环境问题进行关注。

图源:央视网-军事 农业-人与自然
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圈冰层覆盖的水域,冬季洞穴的深度可达永久冻土层,首选栖息地是北冰洋的浮冰。
北极熊在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处于"静止"状态,例如睡觉、躺着不动。一般说来,在严冬时节,北极熊较少外出,多会寻找避风的地方卧地而睡,代谢速率大大降低,依靠体内储存的脂肪维持生命,类似冬眠。北极熊的冬眠并非蛇等动物的冬眠,它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便会立即惊醒,应付变故。
北极熊在夏季海洋浮冰最少的时期,因难以捕食也会进入局部夏眠状态,减少活动。北极熊主要在春季活动,3—5月是其活动盛期。为了觅食和寻找配偶,它们辗转奔波于浮冰区,过着水陆两栖生活。
随着全球变暖,海冰消融快速的变化正威胁着依赖海冰生存的海洋物种,栖息地的消失造成北极熊捕食和繁殖活动减少,致使其越来越瘦,幼崽越来越少,健康状况下降。
北极熊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Ⅰ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易危(VU)。
一、栖息地减少
北极地区气温不断升高,海冰消融速度加快,而北极熊主要依赖海冰来进行捕猎、休息、繁殖等活动。海冰面积逐年缩减,使得它们可活动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被迫在更广阔的海域中寻找合适的浮冰,长途跋涉的过程中消耗大量体力,生存难度大大增加。
二、食物短缺
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它们通常在海冰边缘伏击猎物。但由于海冰减少,海豹的栖息和繁衍场所也受到影响,数量出现波动,这直接导致北极熊难以获取足够的食物,很多北极熊出现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的情况,严重影响到种群的繁衍和生存。
三、环境污染的影响
北极虽然看似远离人类的主要活动区域,但来自全球的污染物通过大气循环、洋流等最终也会汇聚到北极地区。像一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北极熊体内不断累积,干扰它们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降低其身体素质,让它们更易患病,也对整个北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连锁反应。
国际北极熊日不仅在于提醒我们对北极熊的生存状况的了解,更是唤起人们对北极生态危机的认知。
文|子舒 审核|Yang 编辑|Vi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