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全球每年约500万匹马被屠宰,为什么却见不到中国人吃马肉?
鬼谷子思维


凌晨三点的驴肉火烧摊,排长队的兰州牛肉面,网红打卡的兔头火锅店……


可你曾见过一家专卖马肉的馆子?


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一直藏着个“诡异”的饮食之谜:


连毛鸡蛋、蚕蛹都能做成美食的中国人,为何偏偏对马肉避之不及?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是连《舌尖上的中国》都不敢碰的饮食禁区。


这一切归功于“马不再是马”,它早已刻进了我们的文明DNA里。





马肉在欧洲,那是餐桌上的“常客”,甚至经常被卖爆了。


更让人惊讶的是,不只是欧洲,其实全球大多数国家,多多少少都有吃马肉的习惯。


据统计,全球每年大概都会有近500万匹马被屠宰食用,而屠宰生产出的马肉,基本进了欧洲和中亚地区老外的肚子,哈萨克斯坦尤其多。


北美那哥俩,遍地欧洲移民也不用说,特别是加拿大法语区魁北克,马肉产量相当高。


甚至我们隔壁的日本,他们把马肉做出了花,像马肉的刺身、寿司等等,日本人都非常爱吃,还把它归类于高端食材,只有在特定季节才能吃到。





在他们眼里,马就是一种普通动物,没啥特别的。


但在我们这里,那真的是截然不同。猪肉、牛肉、鸡肉……应有尽有,根本没有人还会稀罕马肉?


而且我们对动物保护意识越来越强,马从“社畜”变成了“萌宠”,我们根本不忍心把它端上餐桌。


马作为一种温顺、聪明的动物,更是受到了我们的喜爱。


在城市里,马术俱乐部越来越受欢迎,我们将马当作一种宠物和运动伙伴,更是一种情感寄托,而不是一种食物来源。


据《中国动物保护白皮书》显示,2023年中国动物保护组织数量已超过3000家,其中超过70%的组织将马列为保护对象。


就连城市中,马术俱乐部数量在过去十年增长了3倍,会员数量超过100万。


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得马肉在我国的市场空间再次进一步缩小。


有些餐厅想尝鲜,推出马肉菜品,结果呢?要么无人问津,要么被网友骂“残忍”。


比如,几年前,某地曾尝试推出马肉火锅,结果遭到了网友的强烈抵制。网友们纷纷指责这种行为“残忍”,甚至有人在网上发起抵制活动。





马在我们心里,早就不是一道菜,而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寄托。


毕竟,文化这东西,如同DNA一样,一旦刻进去,就很难改。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就像你永远说服不了一个不想吃马肉的中国人。”







除了文化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养马这个成本,不是普通家庭可以承担的,它真的高得吓人。


一匹好马少说也要几万元,加上饲养成本,更是高得离谱。马得吃精饲料,还得专人照顾,这可不是普通家畜能比的。


使得内蒙古的牧民早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养马不如送快递。


但内蒙古作为我国最大的马匹养殖地之一,每年的那达慕大会,赛马是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比之下,马肉的市场需求真的小得可怜。





在中国,马似乎更适合用来赛马、搞旅游,而不是当“肉牛”。


但“马上不了桌”中,还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马的繁殖周期太长,更无语的是,它一胎一崽,效率极低。


而猪的繁殖周期短,一年可以产两胎,每胎十几头,牛和羊的生长周期也很短,经济效益更高更明显。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2年中国肉类总产量为9500万吨,其中猪肉占比60%,牛肉占比15%,而马肉产量仅为1.5万吨,占比不到0.02%。


内蒙古作为马匹养殖大省,可马肉销量仅占其肉类的0.5%。相比之下,荷兰的马肉消费量占肉类消费的5%,比利时更是高达8%。


内蒙古的马肉产业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高端旅游市场,每公斤马肉售价高达80元,而普通消费者更倾向于价格亲民的猪肉和牛肉。


重点的是,马肉加工产业链也不完善,屠宰、运输、销售,每个环节都卡脖子。


导致了马肉价格高得离谱,普通老百姓根本吃不起,市场接受度自然低。


据调查,马肉的价格每斤在50元左右,而牛肉的价格每斤在30元左右,猪肉的价格每斤在15元左右。马肉的价格明显高于其他肉类,这使得它的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





在国内,马肉的销售渠道也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一些高端餐厅和特色小吃店,普通消费者很难接触到。


虽然马肉在欧洲很受欢迎,但在国内,它的市场空间却小得可怜。


而这背后,既有文化因素,也有经济因素。毕竟,经济这事儿,得算账。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这经济账一算,马肉的市场确实在国内很难有大的突破。




马肉在国内虽然市场很微小,但马在国内的地位,却不是一般的动物能比的。


从周朝开始,马就是战争的“发动机”,是贵族的“座驾”,更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周礼》里提到“六畜”,而马为首位。




曾经汉武帝为了弄到好马,不惜发动战争,也要从西域引进“汗血宝马”,而这马在古代战争里就是“超级战车”。


中国文化,就是刻在DNA里的密码,一旦形成就非常难改。


《西游记》里的白龙马,那是忠诚的代表,一路上护送唐僧取经,这形象深入人心。


民间也爱把马当吉祥物,春节贴“马到成功”的春联,谁都想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马在我们的文化里,早就不是简单的动物,而是文化和精神的载体。


在传统节日里,马肉更是禁忌。


在饮食文化里,讲究的是“和”与“吉祥”,马肉显然不符合这个腔调。


而在我国内蒙古,马是常见的动物,但人们从不吃马肉,反而用马奶酒招待客人。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好奇:马在中国到底有多特殊?


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中国马匹存栏量约360万匹,但用于食用的比例不到1%。相比之下,牛的存栏量约9500万头,猪肉消费量更是占了肉类消费的60%以上。


其实,马在国内更多的是,用于文化活动和旅游项目。


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每年吸引超过100万游客,赛马项目带来的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而马肉消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从“战马”到“萌宠”的转变,也反映了中国人对马的特殊情感。


它就像一条隐形的线,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古代的战场到现代的城市,马的地位从未改变。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一旦刻进DNA,就不是轻易能改的。


- END -


参考资料

毒sir财经:《全球每年约500万匹马被屠宰,为什么却见不到中国人吃马肉?》

中国动物保护白皮书:《马作为保护对象》

中国新闻网:《以那达慕之名,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多样经济》

搜狐新闻:《内蒙古第33届旅游那达慕赢得万众瞩目》

搜狐新闻:《2025年中国马养殖出栏量走势》

南方农村报:《2023年全国肉类产量数据》

华经产业研究院:《2022年中国马养殖产业现状》

作者:ESP

编辑:柳叶叨叨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