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在西南地区某处端午药市的喧闹中,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博士生程卓举着形似菖蒲的植物突然怔住——浓烈的茴香气息冲散了周遭的鱼腥与草药味。这个被当地人叫做"shan nai"的调料,对于程卓和他的导师龙春林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来说,却成了 开启自然密码的钥匙。
程卓在野外调查与入户调研
龙春林教授团队进行菖蒲属植物的集市调查
“在此之前,‘shan nai’ 的身份一直是个谜, 大家都知道它特殊,却从未有人从科学角度去确定它的真实身份。菖蒲属是单子叶植物最基部的类群,因为是单属成科并成目,也被称作是‘最孤立的属’之一。我国此前被接受的菖蒲属植物只有两个种,而 “山柰” 的物种身份一直悬而未决。”程卓回忆道:“山柰菖蒲是我在中央民族大学发表的第三个植物新种。”
龙春林教授团队在集镇上学习菖蒲属知识
经过形态特征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龙春林教授团队最终将这个在我国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及其周边发现的“shan nai”确定为菖蒲属植物的新物种,并命名为山柰菖蒲。 他们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纲要》(PhytoKeys)上,并被《光明日报》报道(2月22日 第4版)。
山柰菖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 民间物种”。该植物具有独特的茴香气味,因而被作为调料高频出现在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的日常菜肴中。在贵州、广西、湖南西部及其周边地区,它被当地居民种植在房前屋后以便于采摘,在当地农贸市场中也随处可见。当地民众称之为“shan nai”,且普遍认为其不同于金钱蒲等同属的其他物种。
山柰菖蒲(Acorus shannai)植物形态图
对山柰菖蒲这个新物种的发现和确认,无异于对该民间香料植物的一次“正名”,有利于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其科学研究价值并开发利用。特别是此前时有当地居民将其误用作中药“石菖蒲”并引起用药安全问题,如今新发现有利于破解这一问题。
龙春林教授团队向当地人了解山柰菖蒲的传统知识
龙春林教授团队开展入户调查
问
“为何世代食用的植物还能算是新物种?”
龙春林教授解释道:“‘新物种’是指‘ 在科学上首次发现并描述命名的物种’,它一般在此前从未被科学认知、在学术界并未作为独立物种描述命名、没有被合格发表。因此,即使人们见过它、即便大家经常用到它,只要它‘与众不同’、没有按科学家们遵循的《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正式发表,就不影响它成为新物种。 其实像山柰菖蒲这类‘熟悉的陌生者’还不少,我们经常食用的黑木耳和金针菇也是近年来发表的新物种。”
龙春林教授采集百姓家栽培的山柰菖蒲
龙春林教授在野外调查
在这次科研之旅中,同学们在龙春林教授的带领下采用基因组测序技术等多学科手段进行研究,从实验设计到数据分析,大家收获良多。本科生余念婷从对人文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知之甚少,到通过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反复实验分析,“ 逐渐理解了民间生物知识对林柰分类学的独特意义”,还和团队一起从山柰菖蒲的外形、气味、化学物质以及基因序列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不断试验、求证。
龙春林教授与同学们分享菖蒲知识
刘心雨作为学校创新训练项目“基于代谢组学和药理学探究菖蒲植物活性差异”的组长,参与了对菖蒲属的样本材料进行整理与论文的初稿撰写。“ 很感谢能有这样的机会让我把专业知识和田野实践及学术研究相结合,更感谢老师和团队的师兄师姐还有其他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关心与帮助。”
龙春林教授团队在野外采集到山柰菖蒲
通过调研,研究团队发现民间使用的山柰菖蒲多靠自己栽培,野生种群分布较少。龙春林教授团队呼吁, 应积极采取栖息地保护等有针对性的策略,加强该物种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庭园中栽培的山柰菖蒲
一片集中分布的山柰菖蒲
山奈菖蒲在菜市场的发现
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和生活的紧密相连
官微君决定!
下次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
也一定认真挑选、认真吃菜
万一发现了新物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