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过完,春节的热闹渐渐散去,接下来就是雨水时节,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可今年特殊,是“双春闰月年”。
老一辈人常说:“双春闰月清明不上坟。”这句话听着挺讲究,可到底是什么意思?清明节还能不能正常扫墓?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

一、“双春闰月清明不上坟”是何意?
在民俗中,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传承孝道的重要节日。但在“双春闰月”的年份,却流传着“清明不上坟”的说法。这句话,背后有两层含义:
1.什么是“双春闰月”?
“双春”,指的是一年中有两个“立春”。今年就是典型的“双春年”,立春分别出现在农历正月十四和腊月廿六。
“闰月”,则是农历为了与公历对齐而设置的,每隔两三年就会有一个闰月。今年是“闰六月”,也就是说,农历六月会重复一次。
“双春加闰月”,在农历中是非常少见的现象。因为年份变长,节气和月份的变化更加复杂,民间认为这是一个“特殊年”,家族的风水和气场也会受到影响。

2.“清明不上坟”的由来
过去,老一辈人认为,“双春闰月”年份的气场不稳定,清明节这天扫墓,容易“冲撞阴阳”。
清明节本就以“祭祖”为主,再加上“双春闰月”的年份气场特殊,民俗里认为这一天上坟,容易破坏家运,甚至可能招来晦气。所以,才有了“清明不上坟”的说法。
二、今年到底能不能上坟扫墓?
老话归老话,今年到底能不能正常上坟?答案是:可以上坟,但要注意一些讲究。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双春闰月”只是农历的计算方式,并不会对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而清明节扫墓,是为了表达对先人的思念,这份孝心没有对错之分。只要心存敬意,任何时候都可以祭拜祖先。
但民俗讲究依然值得注意,尤其是长辈的嘱咐,还是要尊重。以下几点建议,可以让今年的扫墓更加顺利、安心。
1.提前或延后扫墓
如果你家乡的老人特别在意“双春闰月清明不上坟”的说法,不妨选择在清明节前后扫墓。
比如,可以在“寒食节”(清明节前两天)或“立夏”之后再去祭拜。寒食节同样是传统的祭祖日,而立夏之后天气回暖,也更适合扫墓。
提前或延后,并不会影响对先人的尊重,反而能避开更多人的忌讳,让家人心里更踏实。
2.清明当天祭拜不下坟
如果必须在清明当天祭祖,也可以选择在家中祭拜,不一定非要去墓地。
在家里摆上供品、点香祭拜,同样能表达对祖先的敬意。这样既符合老一辈“不下坟”的传统,也能让家人安心,不破坏仪式感。
3.注意扫墓的“时辰”
清明扫墓,时间上也是有讲究的。
最好选择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这段时间阳气足,适合进行祭祀活动。早晨太早或傍晚之后,阴气较重,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不安。
另外,扫墓时要保持庄重肃穆,避免嬉笑打闹。扫完墓后,记得洗手、换衣,以免将墓地的气场带回家。
4.听从家种长辈的安排
每个地方的风俗不同,长辈的话要多听、多问。
有些地方的老人可能会特别在意“双春闰月”的说法,甚至会要求全家推迟清明扫墓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尽量尊重长辈的意见。毕竟,祭祖最重要的是传递孝心,而不是纠结具体的日期。

三、民俗的智慧与现代的思考
老话“清明不上坟”,其实也承载了老一辈人对生活的思考。
过去,交通不便,天气又多变,清明时节去扫墓,可能会遇到雨水天。
为了减少意外风险,老人们才会以“双春闰月”为由,提醒后人注意安全。
而且,“不上坟”的说法,也是一种对自然节律的尊重。清明节前后,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如果人们扎堆扫墓,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这句老话并不是迷信,而是希望后人在祭祖时,更加理性和科学。

四、写在最后
今年双春闰六月,清明节到底扫不扫墓,还是要看个人选择。
尊重传统,听从长辈;怀念先人,不拘形式。无论是清明当天,还是提前延后,只要心存敬意,就是对祖先最好的告慰。
愿你的清明节,顺顺利利,家人安康;愿你的孝心,代代相传,福泽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