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资治通鉴:人性中最坏的特点,是对别人的不幸遭遇幸灾乐祸
微笑着读者

引言:以《资治通鉴》引入话题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记录了 16 朝 1362 年历史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宛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在这漫长岁月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反复浮现 —— 人性中最坏的特点之一,便是对别人的不幸遭遇幸灾乐祸。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个风云变幻的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潞王李从珂与朝廷之间猜忌日深 ,朝廷任命洋王李从璋暂主凤翔事务。李从璋性情粗鲁且幸灾乐祸,此前他代替安重诲镇守河中时,竟亲手槌杀安重诲。当李从珂听闻李从璋即将来接替自己时,内心满是厌恶与恐惧。在这一事件里,李从璋的幸灾乐祸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行为不仅是个人性格缺陷的暴露,更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恶劣影响,加剧了各方的矛盾与冲突,使局势愈发紧张动荡。

什么是幸灾乐祸

幸灾乐祸,从字面意义理解,即当他人遭遇灾祸、处于不幸境遇时,自己却从中感受到快乐,这种情感表现带有明显的负面色彩 。《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为 “别人遭到灾祸时自己心里高兴”。在心理学领域,幸灾乐祸被视作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涉及到社会比较、自我认知以及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有研究表明,人们在看到他人失败或不幸时,大脑中的奖励中枢会被激活,从而产生愉悦感。

这种心理的产生,部分源于人类的攀比心理。个体总是在不自觉地与他人进行比较,当发现他人的处境不如自己时,便会在潜意识里获得一种满足感,仿佛自身的价值得到了提升 。比如,在职场中,当一位同事在重要项目中失利,而自己却进展顺利,有些人可能就会在心底暗自庆幸,甚至产生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比对方更优秀、更有能力 。

《资治通鉴》中的幸灾乐祸实例

在《资治通鉴》的记载里,类似这样幸灾乐祸的事例并不少见。西汉时期,河南太守严延年为人阴鸷酷烈,被百姓称为 “屠伯” 。当他看到相邻的颍川太守黄霸因治理有方,得到朝廷丰厚褒赏,且赏赐超过自己时,内心满是不服。恰逢河南郡出现蝗虫,府丞义外出巡视蝗灾回来向他汇报,严延年竟阴阳怪气地说:“此蝗岂凤皇食邪?” 他的这种幸灾乐祸,源于内心的嫉妒与狭隘,见不得他人比自己优秀,得到更多的认可与奖赏 。

还有南朝梁时期,湘东王萧绎与河东王萧誉之间矛盾重重 。萧绎担任荆州刺史时,曾因些许过失被萧誉上报,自此两人便断了往来。后来萧誉兵败,萧绎听闻后竟 “入而跃,为之破” ,毫不掩饰自己的幸灾乐祸之情。在权力与利益的角逐中,兄弟亲情被抛诸脑后,彼此间的仇恨让萧绎在对方遭遇不幸时,不仅没有一丝怜悯,反而欣喜若狂。

幸灾乐祸背后的人性剖析

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幸灾乐祸的背后有着复杂的人性根源 。

攀比心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社会生活里,人们常常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财富、地位、成就、外貌等 。当看到别人遭遇不幸,而自己没有类似的遭遇时,就会不自觉地进行向下比较,从而产生一种 “我比他幸运”“我比他过得好” 的心理暗示 。这种心理暗示会让个体在潜意识里获得一种满足感,仿佛自身的价值得到了提升 。例如,在同学聚会上,得知曾经的某位同学事业不顺,生活陷入困境,而自己的事业却蒸蒸日上,有些人可能就会在心里暗自庆幸,甚至在言语中透露出一丝优越感 。

自卑心理也是导致幸灾乐祸的一个重要因素。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内心深处充满了对自身不足的恐惧和不安 。当他们看到别人遭遇不幸时,会将别人的不幸当作自己失败的一种补偿,认为别人也有不如自己的地方,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一种平衡 。比如,一个在工作中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同事的人,当同事在项目中出现失误,受到领导批评时,他可能会在心里暗自高兴,觉得同事也有犯错的时候,自己并不比他差 。

此外,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社会属性也对幸灾乐祸心理产生影响 。在群体中,人们往往会形成不同的阵营和立场 。当对立阵营的人遭遇不幸时,出于群体认同和归属感,有些人会产生幸灾乐祸的情绪 。例如,在体育比赛中,当两支敌对球队比赛时,一方球队的球迷看到对方球队输球或者球员受伤,可能会感到高兴,觉得这是自己支持的球队的胜利,也是对方球队应得的下场 。

幸灾乐祸的危害

幸灾乐祸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对人际关系、社会和谐以及个人品德修养都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人际关系方面,幸灾乐祸犹如一把锋利的匕首,无情地撕裂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情感纽带 。没有人愿意与一个在自己遭遇不幸时不但不给予安慰和帮助,反而在一旁幸灾乐祸的人为伍 。这种行为会迅速破坏他人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使原本亲密的关系变得疏远、冷漠 。比如,在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如果有人对其他成员的失败或不幸幸灾乐祸,那么家庭的温暖氛围将荡然无存,亲情也会变得淡薄,甚至可能引发长期的家庭矛盾和冲突 。

从社会和谐的角度来看,幸灾乐祸就像一颗毒瘤,侵蚀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当社会中幸灾乐祸的风气盛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变得紧张、对立,整个社会将充满冷漠和敌意 。这种氛围会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降低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例如,在一些自然灾害发生后,如果有人对受灾群众幸灾乐祸,不仅会伤害受灾群众的感情,还会引发社会公愤,破坏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

对于个人品德修养而言,幸灾乐祸是一种道德瑕疵,严重损害个人的品德和形象 。一个经常幸灾乐祸的人,往往被认为是缺乏同情心、善良和宽容的 。这种不良的品德修养不仅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还会阻碍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长期处于幸灾乐祸的心态中,会让人变得狭隘、自私,逐渐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追求 。

如何避免幸灾乐祸

既然幸灾乐祸有着如此多的危害,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不良心态的产生呢?

提升自我修养是关键所在 。通过阅读经典书籍,如《论语》《孟子》等,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和善良品质 。参加道德修养课程或讲座,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探讨,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一个修养高尚的人,内心充满了爱与宽容,能够以善良和同情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不幸,而不是幸灾乐祸 。

培养同理心也十分重要 。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痛苦和不幸 。当看到别人遭遇挫折时,不妨想一想如果自己处于同样的境地,会有怎样的感受 。比如,当看到同学在考试中失利而难过时,不要在一旁嘲笑,而是给予安慰和鼓励,因为自己也可能有考试失利的时候,能体会那种失落和沮丧 。通过这样的换位思考,能够增强对他人的理解和同情,减少幸灾乐祸心理的产生 。

学会正确比较也有助于避免幸灾乐祸 。不要总是将自己与他人进行片面的比较,而是要关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 。我们应该以自己为参照,设定合理的目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当我们专注于自身的发展时,就不会过分在意他人的得失,也就不容易产生幸灾乐祸的心理 。比如,一个职场新人可以将自己现在的工作能力与刚入职时进行比较,看到自己在专业技能、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不是去羡慕同事的晋升或奖金 。

总结

《资治通鉴》为我们呈现了历史长河中人性的复杂多样,其中幸灾乐祸这一人性的阴暗面,以诸多生动的事例警示着我们 。它不仅破坏人际关系,威胁社会和谐,更损害个人品德修养 。我们要从这部巨著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培养同理心,学会正确比较,努力克服幸灾乐祸的心理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更加真诚友善,为社会的和谐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人性的光辉在生活中熠熠生辉 。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