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咙里总感觉有痰,你可能是得了这种病!中医一招祛痰、理气
开闻资讯间02-21
在生活里,不少朋友都有过这样的困扰:时不时就咳嗽几声,嗓子眼儿里像是总被什么东西堵着,用力咳吧,啥也咳不出来,想咽下去,更是难上加难,别提多难受了。今天,就来给大伙好好唠唠这背后的原因,再讲讲中医里那些行之有效的调理法子。 你是不是也常常觉得喉咙像被一层黏腻的东西糊住,清嗓子的次数越来越多,却怎么也摆脱不了这种异样感?有时候,说话都感觉带着股 “痰音”,别提多烦人了。
其实,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痰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很好理解,就是我们能实实在在咳出来、看得见的,颜色、质地各不相同,有时候是浓稠的黄色,有时候又是稀薄的白色。比如,在感冒、呼吸道感染的时候,咳嗽咳出的那些痰,就是有形之痰。而无形之痰就比较 “狡猾” 了,它藏在我们身体里,虽然咳不出来,但却能让人明显感觉到嗓子里有异物,就像有团棉花堵在那儿,咽不下也吐不出。 中医有句老话叫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这话的意思是,脾在我们身体里起着运化水湿的关键作用,如果脾的功能失调,水湿就没办法正常代谢,就会在体内凝聚成痰。而肺呢,就像是一个储存痰的容器,当体内的痰生成过多,就会在肺里堆积起来。
要是你早上起床,或者饭后,一张嘴就能吐出大口白色又稀薄的痰,那很可能是你体内的湿气太重了。这种情况下,体内就像被一层潮湿的雾气笼罩,水湿代谢不畅,就容易滋生出这些痰湿。这时候,中医常用的调理方法就是二陈汤加减。二陈汤就像是一位祛湿化痰的 “小能手”,它由半夏、橘红、茯苓、甘草等药材组成。半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橘红可以理气宽中、燥湿化痰,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甘草则能调和诸药。这几味药搭配在一起,能把体内的湿气慢慢化解,让痰湿不再聚集,从而改善咳痰的症状。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对二陈汤进行灵活加减,比如如果湿气特别重,可能会加入一些苍术、厚朴来增强燥湿的效果;要是咳嗽比较厉害,就会添加一些杏仁、紫菀等止咳的药材。
再来说说无形之痰,它还有个中医专属的名字,叫梅核气,另外,皮下脂肪瘤等也和无形之痰有关。有梅核气的朋友,总感觉嗓子里有个东西卡着,可去医院检查,却啥毛病也查不出来。这是因为这种痰是由痰湿和气滞相互勾结形成的。痰湿在体内阻碍了气机的运行,导致气不畅,气滞反过来又加重了痰湿的凝聚,它们就像两个捣乱的 “小怪兽”,紧紧地阻滞在咽喉部位。这种情况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和其他疾病一起 “找上门”。比如,女性在更年期的时候,身体里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很容易出现肝郁气滞的情况,这时候,梅核气就可能跟着凑热闹;还有肝郁脾虚的人,脾胃功能减弱,痰湿内生,再加上肝气不舒,气滞的问题也会加重,梅核气也就更容易出现了。 除了嗓子有异物感,患者还可能出现一系列其他症状。比如,情绪变得特别容易激动,一点小事就忍不住发火;胃里老是胀胀的,吃点东西就感觉不消化,甚至还会反酸;两侧胁肋部也常常胀疼,就像有股气在里面乱窜;晚上睡觉也不踏实,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好不容易睡着了,还容易做梦。对于这种复杂的情况,中医调理的思路就是疏肝理气、健脾除湿化痰。常用的方子有半夏厚朴汤和香砂六君子汤等进行加减。半夏厚朴汤能够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把阻滞在咽喉部位的痰湿和气滞一点点散开。香砂六君子汤则侧重于健脾益气、和胃化痰,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从根源上减少痰湿的生成。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对这两个方子进行巧妙搭配和调整。比如,要是患者肝郁气滞比较严重,就会多加入一些柴胡、郁金等疏肝理气的药材;要是脾虚的症状明显,就会增加白术、山药等健脾的药物。
在调理身体这件事上,中医一直强调辨证论治,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体质、症状都不一样,所以用药也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人的身体就像一个独特的小宇宙,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和特点。所以,要是你也被喉咙里的痰困扰,千万别自己随便买药吃,一定要及时找专业的中医师帮你辨证,让他们为你量身定制最适合的调理方案 。 |
返回首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