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关于科克莱文化与中国殷商文化、玉文化的比较分析,是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的探索性讨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科克莱文化。目前尚未发现确凿的跨太平洋文明直接交流考古证据,只处于探索研究阶段,特此说明。)
一、新大陆的文明轨迹
#我的宝藏兴趣#由于太平洋、大西洋的阻隔,古代世界对美洲大陆知之甚少,直到近代欧洲殖民者闯入后,这片古老的土地才被冠以“新大陆”之名。在以往的观念中,人们认为美洲大陆是文明的荒漠,代表着原始和落后。然而实际情况是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从公元前1200年左右,就陆续在中美洲的墨西哥湾沿岸至危地马拉、巴拿马,以及南美洲秘鲁北部沿海地区创造了奥尔梅克、玛雅、莫切、阿兹特克、印加等一系列辉煌的文明。

印第安人在美洲大陆创造的主要文明
关于印第安人的起源中,中国的王大有等学者提出一种假说“殷人东渡说”,认为商朝灭亡后,有一部分商朝遗民通过白令海峡或者南太平洋上的所罗门群岛、库克群岛、复活节岛等岛屿到达了美洲大陆,为这些文明注入了中国元素。不过目前这种假说尚处在探索阶段,并没有确凿的考古证据支持。前两期文章中,我以2024年世界考古十大发现中的莫切女王王座和玛雅翡翠玉面具为例,讲述了南美洲早期的莫切文明和中美洲著名的玛雅文明。今天,我将结合《Archaeology》杂志关于2024年世界考古十大发现巴拿马黄金巫师雕像的相关文章,为大家介绍玛雅人分支科克莱人在巴拿马创造的别具特色的科克莱文化。

殷人东渡假说推测的商代移民路线
二、科克莱文化的摇篮
科克莱人(Coclé Culture)的核心活动区域位于今天的中美洲巴拿马科克莱省的格兰德河流域,所处环境较为特殊。在巴拿马火山群环绕的科克莱谷地,丰沛的雨水年复一年浸润着神明馈赠的黑土地。这里的先民只需将种子撒入沃土,便能有丰厚收获。正是这般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让科克莱人将智慧尽数倾注于与神灵对话的技艺——那些令现代考古学家惊叹的黄金造物。公元前 150 年,可科莱人便在这片土地上种植玉米、豆类、南瓜、木薯等作物,进而形成了以村落为单位的早期农耕社会。优越的自然条件使他们无需投入太多的资源,就能养活大量的人口。这些富裕的人口转入制陶、冶炼等手工业,进一步促进了科克莱人的社会发展,形成了复杂的酋邦社会。
大约在公元300年,科克莱人学会了利用河流砂金制作小型金饰品的技能,工艺以锤揲法为主,到公元500年,他们已经掌握了失腊法等复杂的黄金铸造技术。“科克莱人发达的黄金加工技术足以与莫切人的金银器加工技术相媲美。尽管目前考古学家尚未找到确凿证据,但从技术水平的相似性推测,二者之间或许存在着技术交流。由于黄金制品在科克莱人的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考古学家将他们的文化命名为“科克莱黄金文化”,简称“科克莱”文化。

科克莱文化的影响范围
三、黄金铸就的文明符号
下面我以2024年世界考古十大发现中的“巴拿马黄金巫师雕像”所在的埃尔卡尼奥遗址的考古发现来讲述科克莱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
当1930年的暴雨冲刷过巴拿马格兰德河岸,泥沙中跃出的黄金饰品如同星河碎片,震惊了当地的殖民者。这些沉睡千年的文明信物,终于向世界揭开了科克莱文化的神秘面纱。这个曾被误认作"原始部落"的文明,竟在公元300年就掌握了“让黄金流淌成艺术”的失蜡法铸造技艺。而这次暴雨冲刷出的地区——埃尔卡尼奥,成为科克莱文化的代表性遗址。随后,美国哈佛大学迅速组建考古队,对这一地区展开了系统性的考古发掘。发掘显示这里埋葬着数百位古代的科克莱贵族,埋葬年代从公元700年延续到公元1000年。
哈佛大学对其中的90座埋葬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金器、陶器以及殉葬的人骨。这些随葬品绝大多数被哈佛大学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1940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再次组建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此次发掘收获颇丰,发现了大量如鼻环、耳环、手镯等黄金饰品,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科克莱文化的认知。

哈佛大学博物馆收藏的巴拿马科克莱文化的双鹰形金吊坠
通过这两次的发掘,人们对科克莱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受北方玛雅文明影响,科克莱人的社会活动也以宗教信仰为核心。黄金制品在可科莱人萨满式的宗教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它被赋予了沟通天地、人神的能力,类似中国人对玉文化的诠释。中国礼器中,外方内圆的玉琮从良渚文化时代,就被赋予了沟通天地的能力。科克莱人的酋长和祭司通过垄断黄金制品的铸造加工,成为拥有特权的统治贵族。他们通过宗教宣传,使黄金的神圣性进一步强化,黄金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更多的是地位的象征。埃尔卡尼奥遗址墓葬群出土的众多金器就是科克莱人的酋长和祭司们希望将他们带往另一个世界的圣物。
四、高等级贵族墓中的文化密码
2024年3月,巴拿马国家文化遗产局与哈佛大学团队合作,在埃尔卡尼奥遗址中发掘了一座高等级贵族墓(编号T7),这座墓葬保存完好,面积较大,出土了包括黄金巫师像在内的数十公斤的金器,数十件陶器、玉器,以及31人的殉葬遗骸,这使人们对科克莱文化又有了全新的认识。而更多与中国文化相似的习俗也将在这座墓葬中得到集中展示。

埃尔卡尼奥遗址T7贵族墓的发掘现场
这是一座多层结构的石块砌筑墓葬,旁边树立着数根石柱作为标记,顶部覆盖石板或土堆。上层埋葬着殉葬的卫兵,他们身边放置着铜矛、骨刀等武器,表明他们将追随墓主人到另一个世界,继续保护墓主人;中层是墓葬的核心区域,里面埋葬着墓主人和他的配偶,还有价值连城的金器等随葬品;下层则是殉葬的男女奴仆、工匠等人员的墓葬区。该墓葬共有 31 名殉葬者。其中,墓主人身边的女性殉葬者佩戴着黄金饰品,而其余殉葬者皆无多余随葬品。他们呈蜷曲状侧躺在狭小空间内,身旁仅有少量骨器、石器等生产工具以及陶器等生活用具。
种种迹象显示墓主人地位尊贵,可能是当地的一名部落酋长。此时科克莱人的社会虽然没有形成早期的国家形态,但已经处在复杂的酋邦联盟阶段。酋长拥有军队和仆从,农民和手工业者为社会提供物质支持。酋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战俘沦为社会最底层的奴隶。丧葬文化中,他们与中国商代的人们有着相似的理念,认为“死后世界需侍从”,因此盛行残酷的殉葬制度。

埃尔卡尼奥遗址T7墓葬出土的殉葬者遗骸
另外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尽管科克莱人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黄金冶炼加工技术,但农业生产可能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或许对科克莱人来说,把贵重金属用于与神对话,远比改良农具更重要,仍然使用原始的石器、骨刀耕种农田。对于这个现象,笔者多方查找资料,没有看到类似问题的研究报告。个人推测,或许是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减轻了生存压力,致使他们在农业生产领域缺乏创新动力,满足于现有的刀耕火种模式。
五、神秘图腾与东方文化的对比
墓主人面部朝下,侧躺在石质的棺床上,周身几乎被黄金饰品完全覆盖,他的头部有鳄鱼形的耳环、镀金抹香鲸牙齿耳环,鼻翼佩戴雕刻着蛇形花纹的鼻环,身穿黄金甲胄,腰间佩戴绿松石和金珠串缀的腰带。手腕上佩戴着硕大的黄金手镯。这样被黄金饰品完全武装的墓主人被考古队赞誉为“黄金战士”。这种现象让笔者联想到西汉的金缕玉衣。东方先民相信玉石“凝萃天地精华”,科克莱祭司则认为黄金是“凝固的阳光”,能照亮往生之路。墓主人死后身穿黄金甲胄、佩戴全套金饰,既期望借助黄金的‘通灵’之力获得重生,也借此向民众彰显统治权力的神圣。

红圈标注的是刻有龙头形鳄鱼纹饰的黄金胸甲
此外,墓主人身上的八块胸甲均雕刻有鳄鱼纹饰。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块胸甲上那个龙首鳄身的奇异图腾,它微张的猪唇、暴突的牛眼,恍惚间让人想起殷商青铜器上盘踞的夔龙。这究竟是文明传播的密码,还是人类共通的原始想象?答案或许就藏在太平洋浩渺烟波之下。2019年,在洪都拉斯玛雅文明科潘遗址中,也出土过一件类似的“中国龙元素”的石雕,那件石雕与商代的夔龙更加接近。有些中国学者将他们视作“殷人东渡”美洲大陆的证据之一,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这只是玛雅文明中的羽蛇神的变体,是美洲大陆独立发展出的宗教产物,并不能代表有跨太平洋的直接文化交流。

洪都拉斯玛雅文明科潘遗址出土的龙形石雕
除了墓主人身上佩戴的黄金饰品,在他的遗骸旁边还随葬着包括那件著名的黄金巫师雕像在内的数个小金人,以及鹿骨制作的管子、金铃铛等物品。黄金巫师雕像高约 20 厘米,以失蜡法精心铸造而成。雕像呈现出一名头戴四条鳄鱼神兽造型冠冕的男子形象。他双目圆睁,牙关紧咬,双手紧握并高举法器响板,仿佛正沉浸于作法之中。其双耳与鼻子具有蝙蝠的特征,口唇与牙齿则类似鳄鱼。胸部雕刻着精细的螺旋纹、菱形网格纹以及一些神秘的文字符号,彰显出独特的工艺与文化内涵。
从这些随葬品可以看出,鳄鱼在科克莱人的宗教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可能是他们的图腾崇拜。格兰德河流域水系发达,鳄鱼是水中最常见的动物,在科克莱文化中,鳄鱼可能象征对水资源的控制代表着统治的权威。

巴拿马黄金巫师雕像和刻有鳄鱼人纹饰的黄金胸甲
墓主人的身份揭秘
至于那些鹿骨管子,考古学家开始时以为是和金铃铛配合使用的骨笛,但是经过检查,发现骨管上没有笛孔,最后确认它们可能是类似烟嘴的治疗管。巴拿马地区处于热带雨林气候环境,气候湿热,人容易得病,当地的原住民自古就吸食各类草药燃烧后的烟雾治病。当初掌握这些知识的是当地的祭司、巫师等人员。骨管就是当时巫师帮助病患吸食草药烟雾治疗时的烟嘴。从随葬品的这些特征分析,墓主人可能是当地兼任巫师的一名酋长。
最终这座墓葬清理出重达数十公斤的黄金制品,而且黄金的纯度较高,达到80%以上,其他的陪葬品还有武器(包括殉葬士兵身旁的铜矛、骨刀),法器,动物骨牙装饰品,以及陶罐、食物容器等上百件遗物。从这里我们又看到了科克莱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似的一面,他们也奉行“事死如事生”的理念,认为死后在另一个世界应该过着和活着时一样的生活。作为统治一方的酋长,自然希望死后继续过着尊荣的生活,因此他们的墓葬中才有了如此丰富的随葬品。

巴拿马的印第安人后裔
这些珍贵的随葬品成为后世了解那个时代的珍贵实物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克莱酋长渴望在死后世界延续尊荣、获得重生的愿望,以一种特殊的方式 —— 为后人留存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期望未来有更多的考古发现,能进一步揭示科克莱文化的独特魅力,为解开跨太平洋文化交流的谜题提供更多线索,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性与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