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阿方,一个曾经135斤的90后吃货,用了三年把自己塞进100斤的壳子里。
身边朋友总问,怎么做到一边啃馒头一边掉秤的?
其实答案就在碗里——以前我也以为米饭面条是敌人,直到后来发现,吃对碳水反而成了我瘦下来的秘密武器。

两年前有个同事和我抱怨,说每天啃黄瓜体重纹丝不动,结果我偷偷观察她的三餐:早餐喝黑咖啡,午餐只吃沙拉,晚餐啃半根玉米。
我劝她试试把每顿主食加够,比如早上一碗小米粥配鸡蛋,中午拳头大的米饭配鸡腿。
她半信半疑照做,两周后腰围居然松了两指。这让我更确信,有些根深蒂固的减脂认知该推翻了。

所谓“干净碳水”,其实就是家里饭桌上最常见的那些。
大米饭、面条、馒头、土豆,这些被妖魔化的主食,只要不裹着油糖酱料,就是最安分的能量来源。
我现在的早餐标配是半个红糖馒头配豆浆,中午雷打不动吃满一碗米饭,晚上换成半块蒸南瓜。
别小看这些朴实的食物,它们能让你吃饱了再瘦,而不是饿着肚子跟体重较劲。
很多人怕碳水是因为混淆了概念。奶茶里的糖和蛋糕里的油,跟白米饭根本是两码事。

我有个简单判断标准:如果某种碳水需要加三勺糖或者半锅油才好吃,那才是该避开的。
像油条、手抓饼这些混着大量脂肪的主食,吃完不仅容易犯困,还会让身体囤积更多能量。
而单纯蒸煮的米面薯类,消耗起来反而干净利落。
控制体重不是玩数学题,没必要精确计算每粒米的卡路里。
我的经验是每顿保证主食占碗的三分之一,剩下用肉蛋和蔬菜填满。
比如午餐盛饭时先舀半碗,再添到八分满,这样既有满足感又不会过量。

遇上特别馋的时候,我会直接吃两个刚出锅的菜包子,比忍着不吃最后暴食一堆饼干强百倍。
有人觉得吃碳水容易肿,其实问题出在搭配上。
以前我试过光吃面条不配菜,下午确实会昏昏沉沉。
后来改成捞面时必加焯水的青菜和卤牛肉,饱腹感能持续四五个小时。
现在办公室抽屉常备烤红薯干,下午饿的时候嚼两根,比吃蛋白棒实在多了。
记住,碳水不是洪水猛兽,孤立无援的碳水才是。

三餐分配也有讲究。
我早上爱吃扎实的碳水,比如发面饼卷土豆丝,配杯无糖酸奶;
中午米饭必须吃温热松软的,凉米饭容易胀气;
晚上换成好消耗的杂粮粥,撒把南瓜子增加咀嚼感。
如果某天运动量大,睡前还会奖励自己两片苏打饼干。
这种吃法让我再也没出现过半夜饿到挠墙的情况。
那些年走过的弯路告诉我,减脂最怕的不是吃主食,而是不敢吃主食。

有个周末我做过实验:两天吃同样热量的餐食,第一天吃炒饭配炸鸡,第二天吃白米饭配清蒸鱼,结果第二天体重反而轻了半斤。
身体就像精明的会计,它能分清吃进去的是营养还是负担。
现在我的冰箱里永远冻着切块的南瓜和玉米,电饭煲定时煮着杂粮饭。
朋友来家里聚餐,我做土豆烧牛肉从来不削皮,用砂锅小火慢炖到汤汁收干。
谁说减脂餐必须寡淡无味?看着电子秤数字往下走,而饭桌上的饭碗依旧冒着热气,这才是吃货最得意的胜利。

瘦到100斤后最想告诉姐妹们的是:别把主食当假想敌,你需要的不是战战兢兢计算热量,而是学会和食物坦然相处。
明天午饭,试试在餐盘里先盛好米饭,再铺上你爱的菜。
或许过段时间你会发现,那个总在纠结吃不吃碳水的自己,不知不觉已经穿上了去年嫌紧的牛仔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