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寻根溯源
寻根溯源李氏家族史,由此上溯至柴氏宗姓之始祖, 经历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六代先祖,大约近二百年,约在明正德年间至清嘉庆年间(大约1566年-1796年)。曾祖父、祖父、父亲至我辈和儿孙辈六代,家族传承十二代近五百年。德正、孝诚、厚道、善行、笃学 是家族伦理基因传承。
根据先辈传承的记忆,在经历史年代推记,对家族史寻根溯源,探究家族的变迁,解疑家族姓氏的变改,探寻家族的往事,叙述自己的见解观点。
在写作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主观思想左右,因为,对家族史知之甚微,加之历史知识浅薄。因此,在本文中多处应用“大约”、“可能”、“推测”等词汇, 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牵强附会,逻辑矛盾之处,但在主导思想上是端正的,主线方向是正确的。
一、寻根溯源
今天对家族寻根溯源,树立家族史观,是因为从小受前辈谈论家族往事的影响始然。随着岁月无声的积累,形成了自己的家族史观。家族史观承载着家族,传承责任和精神。今天有责任提示李氏家族的人,树立和传承家族史观,知晓家族的往事,知道自己的来处,知道家族先辈之根基,才会有后辈的枝繁叶茂。因此,追溯家族的记忆是从始然到必然,再到自然的形成过程。
家族史观的核心理念: 参天之木,必有根系,连根养根,根深叶茂。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源远流长,润泽福田。人有根源,根脉相连,寻根问祖,认祖归根。家族史观,代代传承,先祖护佑,人旺家兴。
一个有根系的家族人,无论现今身家在何处,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祖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从何处来。知道敬重自己根基的人,会存有最大的福报。在往后的岁月寄希望于家族人,在思想认知上一定要有寻根问祖,认祖归根,慎终追远的意识,使家族人心怀家族认同感、归属感和传承责任。
随着时光的逝去,带走的是一代代人的春秋岁月,淡忘的是人世间的往事记忆。家族先辈融入时空大地化作泥土的地方,是血脉相连的祖根。一般家族的人,只是继承了家族的姓氏,而先祖所经历的往事,生活过的故里、祖先的尊名、祖藉、祖坟,随着时代的更替,都会从岁月中渐渐淡忘消失。
我们这代人还知道,前辈传下来的家族片段记忆。如今父辈已经相继离去,我们这代人已渐渐老去,再过几代人,很难知道家族的根在何处,自己是从何处来的。今天寻根溯源,是对先祖的感恩和传承,亦是让家族人不忘先祖恩泽,知晓自己的根系在何处,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使祖根血脉世代流传,福泽家族后人。
(一),根系大槐树?
柴氏宗族是否,来自于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这是今天较难释解的疑问和难题。因为,在本家族没有家谱文字可给以佐证,只能从先辈口口相传下来的,家族记忆中回忆、寻找、释疑,“ 摸着石头过河 ”深浅不知。
家族的历代先辈,是否在社会动荡变迁中,经受了战争灾荒、移民迁徙、家族家业兴衰、地理环境变化等因素的经历。但无论在那种情况下的经历,都是一部值得铭记的家族史。本家族若是一般百姓家只有为生存奔波,不会写留有家族的家普,若是有文化传承,有社会地位的大家族,才会有家谱传承于后世。
柴氏家族是否有过家谱?以历史上的柴氏家族分析,柴氏家族一定是有家谱的。经查阅相关资料,现居住在其它地区的,部分柴姓家族存有家谱。但在历史的进程中,难以知道本系柴氏家族是那一代,那一分支失去或脱离了柴氏宗族家谱?
根椐现在部分地区,部分柴氏家族家谱情况,进行分析、猜想、推断,本系柴氏家族没有家谱存留下来的原因,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先祖在随移民来到宁夏之后,随着时间而脱离了,原柴氏家族家谱的续记,加之当时因西北地区的军事、文化、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柴氏家族后人在未建立新的家族家谱。二,是在后来柴氏天祖辈,过继给李氏烈祖辈为继子之后,脱离了原柴氏家族家谱。
李氏家族是否有过家族家谱?可存疑在以下几点: 一,李姓氏家族若有家谱,也是在迁移来到西北之后,原家族随着时间信息缺失的原因,再未被续记有这一支李氏家族。二,离开固原之后,原李氏家族家谱,因为无确切的族人情况下,再无法续记而中断。三,因李氏烈祖辈的后继人,是柴氏宗姓之子,之后没有被记入原李氏家谱中。四,在同治年间因“回反”分家后脱离了原家族家谱。现今毛李家大堡子内的原李氏家族后人,是否存有李氏家族家谱?还有李氏家族是否,也来自山西大槐树,没有听说过前辈讲述过相关的信息。
因此,撰写家族是否来自大槐树这一章节,或之后对其它章节的探索,仅仅能够参考的是,从前辈传下的碎片记忆中,再根椐各历史时期有关事件背景,判断、推测分析,家族所发生的往事,寻根溯源。但是随着岁月的远去,先辈传留下来的记忆,已经不是十分的清晰,加之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积累沉淀。因此,在寻溯家族史与各历史时期之间,在启合点上存在着诸多的,难以避免的错误节点和遗憾。
祖父曾说过:“我们这门子人是从山西大槐树来的,”父亲说: “听老辈上人说,我们家的老根基,是在山西洪洞大槐树”。 本家族的根是不是来自那棵“大槐树”?在大槐树下又是怎么离开的?家族之前在干什么?今天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否寻找到细微的脉络?
在明朝洪武九年至永乐年间( 1368年一1424年 ),明朝庭开始大规模移民,但彻底结束移民政策,是随着明王朝的终结而中止,这之间大约持续了近二百多年。在当时明朝庭为了恢复,中原地区人口和经济发展,实施的是强制性移民政策,包括无土地或少土地的农民、逃荒的流民以及经商的商人、军营的官兵等进行大规模的迁徙移民。
晋南是山西人口,集中稠密的地方,洪洞县又是晋南人口数最多的县。明朝庭在洪洞县广济寺,设局办理移民手续。移民们被集中在洪洞县的大槐树下,然后由官兵押送到指定的目的地。在当时的大槐树下,有老鹳筑的窝巢,因此,就有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首民谣不仅是,对明朝移民历史的一种写照,更是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也是留给移民最深刻的记忆。
每个移民在迁徙路途中,经历了艰难险阻。根据历史记录,这些移民主要从山西向其他地区迁徙,路途中移民们常常要经历跋山涉水,面临着饥饿、疲惫和疾病的威胁。此外,由于是强制性移民,许多移民在离开家乡时心情沉重,对家乡故土难以分舍,在中途时常发生逃回故乡的情况。
在迁徙的路途上,由官员和士兵组成的队伍,负责押送迁徙移民。官府为了便于管理和识别,防止移民起事逃跑,用绳子把双手反邦起来,人与人连在一起。在每个移民的脚小趾上,砍一刀做上标记。因此, 留下了“解手” 一词、“ 小脚趾分两瓣 ”及移民后人走路时习惯 “背手”的传说故事,反映了当时朝庭对移民的残苦控制。
迁徙到达目的地后,移民发现当地的土地荒芜,缺乏必要的食物和水源。他们不得不重新开垦土地,重新建家园,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由于气候和语言的差异,许多移民在边疆地区难以适应,面临着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和恐惧,移民们不仅要面对身体的疲劳、疾病、饥饿,还要担心家人和财产的安全,使精神上承受着巨大压力。
椐史料记载,明朝从山西迁往的大部分移民,主要来自太原、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迁徙移民涉及十八个省五百多个县,八百八十一个姓氏。在大约五百年前后被迁徙到固原地区的移民,大多数落户在六盘山东西两侧,今固原市原州区、隆德县、西吉县、彭阳县等地。
本家族先辈,如果是来自大槐树下的普通移民,在慢长的移民迁徙岁月里是在那一代先辈,随移民大潮被迁徙?他们被迁移到宁夏后去了什么地方?先辈是农民或商人?还是随移民来的军中官员?
根据《明实录》记载宁夏移民时间,始于洪武九年(1376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这一节段是朝庭,大量强制移民的时间。但事实上明朝向宁夏移民,一直延续到明末时期。以移民时间的跨度来推测,大约是在清朝正德年间,那时始祖年事已高或已故,远祖年龄大约三十岁左右,因此,可能随移民来的是远祖先辈,他携带家眷从山西来到了宁夏。
因为,当时迁徙到宁夏地区的移民,大部份都落在六盘山地区一带,柴氏家族先辈如果是普通移民,与其他移民心情一样,经历悲欢离合,惜别故土,来到在六盘山山下这块土地上,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一切虽然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今天报着感恩先辈的心情,追寻和猜想心中,先辈所经历的往事,也是圆家族一个遥远而想像中的梦。
(二),故里是固原
先辈们移民之后,在荒凉的六盘山边垂,不断适应新的生存生活环境。如果先辈是从事农牧业生产,他们开垦荒地,养殖家畜,春播秋收解决其本生活需要;若是商户进行各种物资交流;若是军户吃穿生活有保障;若是军户官员,可能在移民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经济和物质利益,家族得到新的发展。
从迁徙移民的时间看,家族各代之间的时间,朝代年号更替关系分析,先辈是在正德年间 (1566年一1620年)来到宁夏。当时宁夏战事频繁,红寺堡及周边地区,存在蒙古势力的不断侵扰,军屯已渐趋于衰落,明廷为了巩固边防,招募迁徙民户屯田,调拨军队以补充军屯不足,先祖可能是随军调入西北地区。因此,在明初大移民期间,来宁夏的可能性不是太大,若有可能就是更早的先辈了。可根椐历史及姓氏来源变迁进行猜想,更远的先祖有可能是鲜卑族,鲜卑族在宁夏固原建立了北魏朝,后迁都山西大同,有可能是鲜卑族汉化的柴姓氏之后裔。另外,先辈来到宁夏后是否到达过红寺堡 ?如果先辈是军中官员,一定是去过红寺堡,当时的红寺堡是明朝庭,与蒙元残余的主战场。
椐老辈人述说,当年家族大致曾游居生活在,今宁夏固原原州区的扬郎 、开城、黑城子、三营一带。他们究竟从事的什么行业?在历史上柴氏宗族有行武出身的先辈人。家族基因遗传,性格耿直,思维较缜密,行事风格较果断,這点从现在家族的人身上也有体现出来。因此,先辈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不像是善于农牧生产,商业经营。还有移居固原后,没有固的定居地来分析,家族更符合军户人家,随军事调防需要而随军迁动变换住地。
推测柴氏家族,在移民来固原之前,其家道可能是比较殷实,在移民时带来了一定的财产,家族中可能还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官员。家族在移居固原后,可能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人脉。这一点上从后期家业发展可以窥其一斑。如果在当时是一般的移民,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家族移民后的家业是不可能得到有效保障和发展。
固原在明朝时期是边防重镇,明政府在这里设立了固原卫,并大量驻扎军队。这些军队除了执行边塞防御任务,还进行农业屯田,以保证自给自足。军人及其家属就构成了,当时移民的主力群体,他们不仅是戍守边疆的主力军,也是生产者,改造环境创造了财富。家族在军中有当差的官员,就更容易获得更多的利益和财富,并能保障家族家业得到发展和壮大。
在写到這里要转写李氏家族。在李氏家族烈祖辈时,发了一笔可观的钱財。在李氏家族中也可能,有位社会地位较高的官员。這笔钱是否是李氏家族烈祖辈,在任官位上所获得的财富。椐史料记载,当时官员在移民过程中利用职权,会占有更多的土地,有的官员还参于商业活动,从中获取大量的利益和财富,李氏家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不会另外。推测李氏家族得到了这笔财富之后,考虑继续留在原地,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使家人及财产安全保障,避免意外风险,李氏家族脱离军伍离开了固原。李氏家族是否从山西洪洞大槐树,随移民来到宁夏固原,没有听到过前辈讲述,因此,这也是一个未知的问题。
李氏烈祖辈的家族,离开固原的时间,大约是在清嘉庆年至同治年间(约1861年一1875年) 。李氏家族在固原居住生活了近一百五十多年。李氏家族为何,在这时要离开故乡呢?较开观的原因,除了所得的那笔钱财外,可能还有柴姓继子的因素在内。因李、柴两姓是亲戚关系,又同时居住在一个地方。可能考虑:一,是怕原生柴氏家族因素,影响其与继子的关系,二,是考虑怕其家产,以后落在柴氏家族手里,因此,离开固原可以消除后顾之忧。
听父亲说,李氏家族烈祖辈得了这笔钱财后,连同家眷财产装了几辆牛马车。为了避免他人发现,沿着山路离开了固原,最后落脚在隆德县杨河乡,一个偏避的地方安了家。此地有可能是李氏家族,早己经选择好了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后来,被叫作毛李家庄的小山村。
在自己记忆中祖父、父亲都曾经提起过,有关家族根源故里的事。祖父说过,大意是在固原有柴姓家人。父亲说,在解放前祖父曾去过一次固原。但后来祖父很少提及家族过往的事情,原因有可能是,家族的家业败落在祖父手里,不愿意在后辈人面前提及此事。父亲说在固原有我们家的亲戚,解放前父亲在固原路工段工作,说曾经打听过那里的亲戚,但没有听说找到过什么人。
六七十年代,老院子里有果树园子,因为那时候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每年到秋天果子成熟了时,父亲兄弟三人头天摘上果子,第二天半夜挑着担子出发,徒步翻过六盘山到固原十字、杨郎、黑城子一带去卖果子,说他们打问过那里的亲戚,在一家还吃过一顿饭。看来固原故里,还有亲戚或柴姓同宗族的人。后来在也没听说过,互相之间有什么联系往来。
(三),家族姓氏变改
在柴、李两家族的历史进程中,柴氏家族天祖辈宗姓发生了改变。现李氏家族原姓氏非李氏宗姓,而原姓氏是柴氏宗姓,也就是说柴氏宗姓,是本家族祖上原有的姓氏,即柴姓氏是本家族的祖姓。今天虽为李姓氏后人,但现追溯家族原本的宗族姓氏,是为了让家族后人知道,李氏家族与柴氏家族之间,姓氏曾经发生过变改,知晓两个家族宗姓的变改关系。
追溯柴、李两家族宗姓氏,发生改变的原因,可能是在李氏烈祖辈时,因为,没有生育出子嗣,使李氏家族一位烈祖辈人,宗姓出现了后继无人的情况下,李姓烈祖辈向柴氏家族请求过继子嗣。柴、李烈祖辈两人,可能还是 “表兄弟” 关系。柴氏烈祖辈的儿子天祖是,李氏烈祖辈的外甥。另外两人都是官场上人,这样亲上加亲可互相照应。门当互对,顺理成章的使柴氏烈祖辈之子天祖,成为了李氏烈祖辈的继子,以承继一支李氏烈祖辈的姓氏及家业。因此,在此之后这一支柴氏宗姓的后人,成就了这一李氏烈祖辈家族的香火继承人。
有意思的是柴氏天祖,过继给李姓烈祖辈成为继子后,在高祖、曾祖父、祖父三代人都是单传。但是在天祖、高祖、曾祖三代人家业兴旺。传到祖父时家业开始衰落,但人丁却兴旺起来了。祖父、祖母生育有三子一女。应证了俗语:“业旺人不旺,人旺业不旺”, “富不过三代”之玄学。一个家族的传承之道,隐藏着未知的理学玄机。但有一点就是尊天道,归正道,家族家业人旺业兴。
祖父为了让家族的后人,知道李姓氏曾是柴姓氏,柴氏宗姓是今天李姓人的根姓,所以,祖父给第三子取名: 李明才 ( 在当地方言中,才与柴是同音 ),现在虽是李姓继承者,但因家族历史原因,造成的姓氏更改,但家族后人也要记得家族祖姓。
在民间传统习俗中,过继子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家族的延续及香火继承。在没有男性子嗣的情况下,家族会选择从同宗或其他亲属中,过继一个男娃来继承家业和延续香火。这种做法体现了,古代人对家族延续的重视,以及通过继子来确保家族血脉,得以延续的传统观念。
父亲和家人在拉家常时,除了讲家族的有关往事,还常讲唐朝时期一个叫柴武绍子的人物故事,这也是祖辈传下来的故事。柴武绍子是柴姓家族的一个历史人物。这个故事是否与本家族,柴氏宗姓历史有关?柴武绍子何许人也?
柴武绍子即柴令武,唐朝时期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是唐朝驸马爷,柴绍与平阳公主之子。柴绍晋州临汾 人(今山西临汾) 。柴绍是唐朝的开国功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柴令武娶妻巴陵公主,在唐高宗时期曾任仆少卿、卫州刺史等,并被封为襄阳郡,显示了柴令武的贵族身份。柴令武被宰相长孙无忌勾陷,牵址进永徽四年高阳公主和房遗爱,策划的宫庭政变,企图废除高宗李治,拥荆王李元景为帝。事秘泄露之后柴令武,在归案途经华阴时自杀,妻子巴陵公主因此案被赐死。柴令武及家族身世地位非常显赫,但却成了历史的悲剧人物。
本家族传讲,唐朝柴武绍子的人物故事,可能有两层意义:一,是通过以讲故事的方式,传递柴氏家族宗姓根基来源,二,是以讲柴令武的故事,警示柴氏宗族的后人,世道复杂险恶,必识人防人。官场有风险,高处不胜寒。
附:一,柴姓氏来宁夏的起源
现籍宁夏固原,柴姓的祖籍来源于多个方面,包括历史上的移民、政治变迁等多种因素。
(一),柴姓来源和迁徙历史
①,姜姓来源 :柴姓部分源于炎帝的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世孙高柴。
②,鲜卑族、氐族、羌族等汉化改姓:东汉时鲜卑吐谷浑部等,汉化改姓为柴氏。
③,蒙古族汉化改姓:如柴尔吉惕氏等。
④,满族汉化改姓:如赛密哷氏等。
(二),固原柴姓的迁徙路径
据史料记载,柴姓氏一世祖名伯通,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山西枣强县迁来宁夏。
(三),柴绍是唐朝时期的大将,他出生于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是唐朝初期的重要军事将领之一。他的家族背景显赫,祖父柴烈曾任北周骠骑大将军,父亲柴慎为隋朝太子右内率。柴绍因此成为将门出身,自幼矫健有力,因任侠闻名。他的夫人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女平阳昭公主。
附:二,李姓氏起源
(一),李姓氏最初源于,嬴姓和姚姓,出自皋陶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和舜帝姚姓结合的后代。
(二),李姓也与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有关,他是李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是为理官,理与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姓氏。
(三),在唐朝皇帝赐姓与改姓,为了封疆扩土,李氏大唐对功勋氏族,大规模赐姓,封了少数民族领袖人物姓李,如李绩、李粲等。
(四),少数民族融入李姓氏,在回族、苗族、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这些民族在与汉族,或其他民族的互动中融入了李姓。
附:三,固原历史简略
固原简称 “固”,历史上称大原、高平、萧关、原州,现宁夏自治区所辖地级市。
固原地理位于六盘山山区,东与甘肃庆阳、平凉为邻,南与平凉连接,在西与甘肃白银分界,北与中宁、吴忠接壤。
固原距今2.7万年至3.5万年,青石器时代就存在人类活动;南北朝时期该地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属地。
固原曾建立过,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一是匈奴人建立的大夏国。二是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朝,后建都山西大同。
宋朝时与西夏对立地带。元朝改原州为开城路。明代固原为陕西三边重镇,总督府开设固原。
清朝固原州归甘肃管辖。民国时固原州改为固原县。新中国成立之后,五八年设固原专署,现设为固原市。
lizhen 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