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如果不是大汗暴毙,已饮马多瑙河的蒙古铁骑,能征服欧洲吗?
一道Talk

公元1241年4月11日,拔都速不台指挥6万蒙古主力,在塞约河畔全歼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率领的10万联军。

就在两天之前,8000蒙古偏师击败了12000人的波兰、德意志联军,而斯拉夫人和钦察人早已沦为了蒙古人的附庸。

此时,在窝阔台大汗的命令下,蒙古铁骑在攻略所知的一切国家:

东亚,南宋和蒙古主力在襄樊地区反复拉锯;西亚被烧为一片白地;东欧在蒙古铁骑下瑟瑟发抖,只有西欧依旧“歌舞升平”。

在将佩斯城夷为平地后,拔都盯上了更加富饶的西欧,决定继续西征。

1241年7月,蒙古先头骑兵到达多瑙河畔,出现在有着“欧洲心脏”之称的维也纳城下。

但就在此时,窝阔台大汗病逝消息传来,蒙古军队只能作罢,选择回撤。

有人说西欧因此逃过一劫,有人则认为蒙古军队因此保留了“体面”。

那么,如果当年窝阔台大汗没有暴毙,蒙古铁骑能否征服西欧?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弄清楚蒙古西征为何百战百胜。

蒙古骑兵装备优势

在很多人印象中,蒙古骑兵装备简陋,武器落后。

但实际上,蒙古人有着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科技。

蒙古人一向重视工匠,在击败金国之后,获得了大量中原地区的武器盔甲和能工巧匠,而在西征过程中,蒙古人又不断吸收沿途各种先进武器技术。

以盔甲为例,蒙古人就掌握了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盔甲,金国“铁浮图”

这种重型扎甲,重约70斤,防御性远超同时期欧洲装备的盔甲。

而蒙古轻骑兵也普遍装备了皮甲、锁子甲等。

反观当时欧洲,当时最精锐的骑士装备的也只是锁子甲,只有30斤左右。

后世大名鼎鼎的板甲,直到15世纪才被发明出来。

并且,当时西欧军队着甲率很低,大量的应招部队和公民根本用不起盔甲。

仅从防护上,蒙古骑兵远高于同期西欧军队。

骑射为主的蒙古骑兵弓箭也远强于西欧军队。

蒙古骑兵使用的是复合弓,由牛角、木材和筋制成,力道非常大,射程高达270米

同时,蒙古铁骑还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火药武器,包括各类火箭“烟雾弹”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1241年4月里格尼次战役。

这场战役,亨利二世率领12000人的波兰、德意志联军,在里格尼次城外10公里的平原上,与8000蒙古偏师正面交战。

此战中亨利二世精锐尽出,包括最骁勇的西里西亚步兵,克拉科夫骑兵,还征召了巴伐利亚矿工和农民和弩手;

此外,欧洲三大骑士团之一的“圣殿骑士团”也派出数十名骑士及百名随从参战。

这场战役中,波兰联军精锐骑兵率先出击,结果一个照面,就被蒙古军队左翼骑兵的箭雨轻松击溃。

见状,亨利二世恼羞成怒,率全军正面压近,企图以步兵方阵击败蒙古骑兵。

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蒙古军队并未硬碰硬,而是佯装撤退。

波兰联军却误以为蒙古人是“害怕”了,开始不顾阵型追击蒙古军队。

但就在此时,战场突然出现浓烟。

这是蒙古人使用学习南宋的火药武器,毒药烟球,能制刺鼻浓烟遮蔽战场。

欧洲人从未见过如此武器,很快就阵型大乱。

此时,恭候多时的蒙古重骑兵发起冲击,宣判了联军的死刑,轻骑兵也开始收割步兵……

最终,波兰12000联军几乎全军覆没,被割掉的右耳就装了9个麻袋,亨利二世也被枭首示众。

比起装备,13世纪蒙古骑兵的组织度和战术才是真正领先世界的。

蒙古骑兵的战术战法

兵者,诡道也。

蒙古骑兵崛起于草原之间,在于金国、西夏、南宋的交战过程中,充分学习了中原王朝的先进军事思想。

公元1211年野狐岭成吉思汗率领10万蒙古主力击破金国50万大军决战,金军伤亡20多万人遭遇大败。

如此规模、烈度的战役,是当时欧洲阻止不了的。

蒙古人自幼骑马射箭,是天生的战士,同时草原严苛的环境,淬炼了蒙古士兵坚韧不拔的性格,能够忍受长时间的行军。

由于蒙古军队全是骑兵,甚至一人三马,因此蒙古骑兵能够实施大规模快速行军,并且保持高昂士气,这在冷兵器时代是非常罕见的。

蒙古西征期间,最常使用的战术就是佯装撤退,调动敌人运动,然后寻找机会一击毙命,屡试不爽。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这是游牧民族最常见的战法,但放在欧洲就是“降维打击”。

1223年蒙古第一次西征时的迦勒迦河之战就是例子。

当时尚未统一的斯拉夫人和钦察人组成了一支9万人的联军,与哲别和速不台的2万蒙古骑兵遭遇。

面对罗斯联军,哲别知道不能硬碰硬,果断选择撤退,同时不断派出小股部队袭扰吸引联军。

罗斯联军轻易击败了这些小股部队,天真的以为蒙古骑兵“不过如此”,于是选择“乘胜追击”。

这一追,就是整整12天!

此时,术赤率领的援军终于赶到,但蒙古军队依旧不足3万,而罗斯联军已经人困马乏,疲惫不堪。

当蒙古人引诱联军度过迦勒迦河后,哲别停止了撤退,开始反击。

而侧翼的钦察人就成为了蒙古军队的突破口。

果然,钦察人顶不住蒙古人的猛烈进攻开始后撤,直接导致罗斯联军士气崩溃。

参战的各罗斯王公被吓破了胆,有的占据高地见死不救,有的渡河逃跑后烧掉所有船只。

最终,罗斯联军惨败,6个王公被杀,70多名贵族阵亡。

蒙古军队不论是将领能力还是单兵素质,军队组织度,都远超当时欧洲。

自从马镫问世,骑兵一直都是冷兵器时代的主角,直到20世纪机枪和铁丝网的出现。

蒙古骑兵的机动性,使其能够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不断用骑射战术消耗敌人。

在野战环境中,敌人占据优势,蒙古骑兵就会避其锋芒;而敌军陷入劣势,面对骑兵又是逃无可逃……

如果当时蒙古军队继续西征,野战环境下,西欧诸国军队绝对不是蒙古骑兵的对手。

但这并不意味着蒙古骑兵就真的“天下无敌”。

西欧军队能否战胜蒙古军队

冷兵器时代,欧洲军队不论是面对匈人,还是蒙古骑兵,野战都没有招架之力。

但蒙古人也有自己的短处,那就是不善于攻城。

欧洲遍布的城堡要塞,对于蒙古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噩梦”。

历史上,蒙古人有两次折戟,一次是征服越南,一次是跨海登录日本。

这两次战事失败都是因为无法发挥蒙古骑兵的长处。

欧洲当时众多小国割据,波兰、匈牙利已经被打残,但神圣罗马帝国却忙于和教廷的权利斗争,西欧各国作壁上观,无暇顾及肆虐东欧的蒙古人。

按照中国人的观念,大敌当前却内斗不止,很容易酿成大祸。

但这句话可能并不适用于当时的西欧。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使得地方具有很大的自主性,直观体现就是大大小小的城堡。

这些城堡尺寸差异极大,大的能容纳万人,小的可能仅能装数十人。

根据统计在13世纪,法国东部平均每一百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堡,西欧遍布城堡上万座。

要知道蒙古西征总人数不过10万,想要攻下如此多的城堡绝非易事。

蒙古军队人数太少,使得蒙古西征期间,总是尽量避免攻城,而是尽可能引诱敌军主力野战。

蒙古骑兵一旦丧失骑兵优势,面对人数众多的西欧联军将陷入被动。

贝拉四世

塞约河之战,贝拉四世据守布达和佩斯这两座隔河相望的坚城,蒙古军队毫无办法。

还是因为城内联军内讧,贝拉四世才不得已率10万人出城追击蒙古人。

蒙古军队渡过塞约河后,贝拉四世识破了蒙古人诱敌深入的计谋,没有继续追击,而是将辎重车辆围成营垒,隔河与蒙古人对峙。

于是,两军围绕石桥开始了绞肉战,蒙古军队损失惨重。

蒙古人拥有大型床弩、投石器等先进装备,持续消耗联军,但拔都此时情况危急,连亲卫队都遭受了巨大伤亡。

所幸速不台连夜急行军百里,强渡塞约河下游,在第二天黎明完成了对贝拉四世10万人的包围,才扭转了局势。

速不台

但蒙古人狡猾的“围三阙一”,故意流出逃亡佩斯城的道路,联军一时间人心惶惶。

在蒙古人的猛攻下,联军士气终于崩溃,联军开始不顾一切逃亡佩斯城,再无力抵抗蒙古人,结果10万人中7万人被杀,佩斯城被蒙古人焚毁……

虽然此战蒙古人大获全胜,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蒙古军队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数太少,消耗不起。

蒙古能战攻灭南宋,很大原因就是整合了北方地区,得到了汉军世候的支持。

但面对西欧遍地的城堡以及茂密的森林,数量稀少的蒙古骑兵将难以发挥优势,很难征服西欧广大地区。

但如果一旦西欧诸国选择组成联军与蒙古军队硬碰硬,大概率会因为内讧被蒙古人抓到机会,重蹈贝拉四世的覆辙。

蒙古骑兵纵横万里,三次西征时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

但终究昙花一现,未能长久……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

[1]澎湃新闻《蒙古骑兵何以天下无敌?》2015.03.02

[2]澎湃新闻《赛约河之战:蒙古西征军在欧洲的最大规模战役》2021.08.23

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