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帮美媒造谣诋毁中国,如今在中外都成跳梁小丑,袁莉如今后悔了吗
南宫钦

说起袁莉,可能有些人还记得她曾经是新华社的“骄傲”,一个从宁夏银川走出来的普通女孩,靠着努力和才华一步步站上国际新闻的舞台。可如今提起她,更多人想到的是“跳梁小丑”这个标签。

从中国的高材生到美国媒体的笔杆子,她的选择和行为让很多人瞠目结舌。她在《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上发表的文章,特别是在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和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的报道,充满了争议,被指责为“帮美媒造谣诋毁中国”。

如今,她的名声在中外都跌到谷底,事业也似乎走投无路。袁莉到底经历了什么?

袁莉:从银川到新华社的“天之骄女”

袁莉,1971年3月15日出生在宁夏银川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中学老师,母亲是医院护士,家里条件不算好,但父母对教育特别看重。她从小就聪明好学,尤其喜欢语文和写作,在银川一中一直是尖子生。

1989年,她考进北京大学新闻系,那可是当时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大学里,她不仅成绩好,还特别活跃,加入校报、参加辩论队,忙得不亦乐乎。大三那年,她去新华社北京分社实习,开始接触真正的新闻工作,整理稿件、核对细节,干得特别认真。

1993年,袁莉大学毕业,凭着出色的表现顺利进入新华社国际编辑部。她从基层编辑干起,负责校对稿件,那股认真劲儿让同事们都刮目相看。

1997年,她被调到国际新闻部,开始接触更重要的工作。1999年,新华社派她去曼谷做东南亚记者,她跑遍了泰国、老挝等地,报道东盟峰会、地方选举,还深入山区采访少数民族节日。

2001年,她又被调到阿富汗喀布尔,报道战后重建。那时候的她,报道写得既有细节又有温度,特别受欢迎。在阿富汗的经历对袁莉影响很大。她看到国际干预的复杂性,也开始反思国内媒体的报道方式。

2002年,新华社给了她一个公费留学的机会,她毫不犹豫选择了美国。先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读硕士,后来又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拿了个国际政策与实践的硕士学位。

美国的新闻环境让她眼界大开,开放的讨论和多元的观点跟她在中国的经历完全不一样,她开始喜欢上这种“自由”的氛围。

2004年,袁莉面临一个重大抉择:回国还是留美。她选择了留在美国,加入《华尔街日报》做科技记者,还申请了绿卡,放弃了中国国籍。这事儿让她的亲朋好友炸了锅,但她似乎铁了心要走这条路。

刚开始,她在《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还算中规中矩,主要是分析中国科技行业,比如阿里巴巴、腾讯的崛起,文章写得逻辑清楚,数据扎实,挺受认可。

但随着中美关系越来越紧张,她的报道慢慢变了味,开始带上批判中国的色彩,强调中国科技公司对美国的“威胁”,有点迎合西方读者的意思。

帮美媒造谣:从温州动车事故到新冠疫情的争议报道

2008年,袁莉回到北京,担任《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主编。这时候,她的报道风格变得更尖锐,经常针对中国政策发表负面评论。

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这场悲剧让全国上下都揪着心,政府迅速展开救援和调查。可袁莉却把这场事故当成攻击中国高铁的素材。

她写了一篇《中国高铁投资之殇》,说高铁建设是“投资灾难”,质疑安全性和可靠性,完全不提中国高铁的整体成就和国际地位。

这篇文章一出,国内网友炸了锅,骂她“冷血”“歪曲事实”,但她好像一点不在乎,还在社交媒体上转发挑衅性的帖子,把舆论越炒越大。

2018年,袁莉跳槽到《纽约时报》,当上了亚洲科技专栏作家,平台更大,自由度也更高。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中国推出了“动态清零”政策,全国上下齐心抗疫。

可袁莉却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数百万人为中国“零疫情”政策付出代价》,把“动态清零”歪曲成“零感染”,说中国抗疫是“平庸的恶”。

她还采访了一些所谓的“匿名人士”,写了不少耸人听闻的故事,但文章漏洞百出,数据和逻辑都站不住脚。这篇文章引发了国内外强烈批评,中国网友直接给她贴上“卖国贼”的标签,国际上也有学者质疑她违背新闻伦理。

除了写文章,袁莉还搞了个《不明白播客》,专门请一些反华人士和偏见评论家来聊中国,抛出挑衅问题,唱衰中国发展。她在播客里聊得挺嗨,但听众却越来越少。

她的这些行为在中国彻底激怒了大众,社交媒体上全是骂她的,她的父母在银川的日子也不好过,邻居冷眼相看,老朋友都不联系了。

袁莉的争议行为让她成了众矢之的。她在中国的名声彻底臭了,被叫“汉奸”“跳梁小丑”,她从一个有理想的记者,变成了一个让人瞧不起的“政治工具”,这转变让人唏嘘。

如今的处境:事业无望,声誉尽毁

到了2024年,有消息说袁莉搬到了香港,住在当地。她试图通过香港的英文媒体继续发文章,但效果很差。香港的记者和读者对她不信任,她的文章经常被拒,评论区全是批评。

尽管如此,袁莉好像还没认输。2023年,她在香港接受采访时还嘴硬,说自己“只是在说真话”,觉得历史会证明她是对的。可这话没人信,她的辩护听起来更像自我安慰。

她的行为不仅伤害了祖国的感情,也让自己成了孤家寡人。曾经的新闻理想早就没了,她从新华社的“天之骄女”变成了如今的“跳梁小丑”,事业没戏,名声也毁了。

袁莉到底后悔没后悔?从她公开的表现来看,好像没有。她在采访里还在为自己辩解,说自己坚持的是“真相”。但这“真相”没人买账,她的坚持更像是死鸭子嘴硬。

她的事业和生活都跌到这地步,要说一点不后悔,可能连她自己都不信。只是她现在骑虎难下,回头路不好走,只能硬着头皮撑下去。

不过,从她如今的处境看,后悔不后悔已经不重要了。她失去的东西太多,名声、事业、亲情,全都没了。她的故事让人觉得有点讽刺,一个有才华的人,硬是把自己活成了笑话。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