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中国为何要专注于反介入-区域拒止?美媒:中国的战略非常明智
斋晗

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根基,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科技发展密不可分。

20世纪50年代,面对外部威胁和技术封锁,中国亟需建立自主的战略威慑能力。

钱学森作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先驱,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技术起步到战略成型

他1935年赴美留学,师从冯·卡门,参与美国早期火箭研究,积累了深厚的理论功底。

回国后,他投身国防建设,领导了东风系列导弹的研发。1960年,东风-1导弹成功试射,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弹道导弹技术。

1966年,东风-2A导弹携带核弹头试爆成功,中国成为少数具备导弹核武能力的国家。这些技术突破为后来的反介入能力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台海局势紧张,美国航母逼近中国近海,暴露了中国海空力量的短板。

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美国“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进入台湾海峡,舰载机频繁起降,彰显了其强大的投射能力。

中国当时缺乏有效应对手段,促使军方加速研发反航母武器。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应运而生,其射程约3200公里,专为打击移动中的航母设计。

这一时期,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也开始建设,为导弹精确制导提供了支持。到2010年,东风-21D首次公开亮相,其独特的高速末段突防能力震慑了外界。

中国反介入战略的形成,还受到冷战时期大国博弈的启发。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虽拥有先进导弹,但海军实力不足,在海上对峙中处于劣势。

这一教训让中国意识到,单靠导弹不足以应对所有场景,必须同步发展海军力量。

21世纪初,中国开始建造052D型驱逐舰和055型驱逐舰,同时推进航母计划。

2012年,辽宁号航母服役,2019年山东号入列,2023年福建号完成首次海试。这些努力表明,中国在强化导弹威慑的同时,致力于构建均衡的海上力量。

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另一个背景,是中国对本土防御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周边安全环境复杂,朝鲜战争中美国航母的空中支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印象。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加速,中国经济起飞,但军事现代化相对滞后。

面对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基地网络,包括日本横须贺、韩国乌山和关岛安德森基地,中国需要一种成本效益高、能快速形成威慑的手段。

中程弹道导弹成为首选,其射程覆盖美军基地,弥补了海空力量的不足。

应对航母威胁与维护安全

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应对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威胁,维护中国周边安全。

美国航母是其全球霸权的重要支柱,朝鲜战争中,19艘航母为联合国军提供了强大空中支援,舰载机在关键战役中扭转战局。

现代航母的战斗力更为惊人,以卡尔·文森号为例,其搭载12架F-35C隐形战机、36架F/A-18E/F超级大黄蜂、4架EA-18G电子战机,以及多架预警机和直升机,火力足以压制中小国家空军。

护航的宙斯盾驱逐舰配备战斧导弹和标准防空导弹,构成严密的防护网。

2023年,里根号航母在南海巡航,其舰载机频繁起降,彰显了美军的投射能力。

中国发展东风-21D和东风-26导弹,正是为了在航母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外实施打击。东风-21D的射程远超F/A-18的800公里作战半径,其在大气层外飞行,普通防空导弹难以拦截,末段速度达10马赫以上,宙斯盾系统难以应对。

东风-26射程更远,达5000公里,覆盖第二岛链,包括关岛基地。2024年的一次演习中,东风-26成功命中太平洋靶船,验证了其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中国反介入战略的必要性,还源于地缘环境的复杂性。第一岛链是中国东出太平洋的必经之路,也是美军遏制中国的前沿阵地。

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包括7000多人的驻日美军和关岛的B-2轰炸机,构成了对中国安全的潜在威胁。

2020年美国国防部报告指出,中国在第一岛链内的反介入能力最为坚实,意味着美军介入台海的成本大幅增加。

东风系列导弹的部署,让中国能够在危机中迅速响应,阻止外部势力靠近核心利益区域。

和平时期的海上对峙中,导弹难以发挥作用。2018年南海对峙中,中国海军与美军舰艇近距离对峙,双方雷达信号交织,紧张气氛凸显了海军实力的重要性。

为此,中国加速海军现代化,055型驱逐舰装备1130近防炮和鹰击-18反舰导弹,具备强大的攻防能力。

2023年,福建号航母完成海试,其电磁弹射系统支持舰载机高效起降,标志着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海作战迈进。

这种导弹与海军并重的策略,体现了中国对战略平衡的追求。

中国反介入战略的另一个考量,是成本效益。中美军事实力差距客观存在,美国2024年军费高达8860亿美元,而中国约为2960亿美元。

发展航母战斗群需要巨额投入,而中程弹道导弹的研发和部署成本相对较低,却能产生不对称的威慑效果。

据美国智库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估算,东风-21D的单枚成本远低于航母舰载机的造价。

这种高性价比的武器体系,让中国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快速提升战略威慑力。

国际反应与战略意义

美国对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高度关注,但反应复杂。

一方面,美媒如《国家利益》表面称赞中国战略“明智”,实则渲染“中国威胁论”,意在推动核裁军谈判。

2022年,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演讲中指责中国军事扩张,试图将中国塑造成全球安全威胁。

另一方面,美国军方积极应对,提出“空海一体战”和“分布式杀伤”概念,试图破解中国的导弹威慑。

2024年,美国海军向国会提交报告,计划将舰艇分散部署,降低被东风导弹“一锅端”的风险。

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层面的威慑,更在于其对国家尊严的守护。14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14万亿美元的GDP,构成了中国维护安全的底气。

中国反介入战略的未来,仍在不断演进,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亮相阅兵,展示了中国在尖端技术领域的突破。海军建设持续推进,新型两栖攻击舰和095型核潜艇陆续下水。

面对美国的遏制,中国坚持走防御性道路,既不称霸,也不屈服。

这种战略选择,既是对历史教训的回应,也是对未来和平的承诺。在大国博弈的棋局中,中国以智慧和定力,守护着属于自己的那片海天。

参考资料

反介入/区域拒止与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战略 - pku.edu.cn

[1]吴天昊,刘峰,郭阳.传统基金会:组建远征海岸炮兵旅应对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J].防务视点,2017,(02):28-30.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