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婚”盛行下,我们是需要爱情,还是生活的“合伙人”?
当我们还在一边调侃公园里的“相亲角”,一边观望亲情与爱情如何在父母催促下交织,如今的年轻人,早已另辟蹊径:他们不再执着于所谓“灵魂伴侣”,而是发明出一种全新模式——干婚。
“干婚”是近年来在年轻人群体中兴起的一种非传统婚姻模式,通常指的是两人基于现实需要而建立的“无爱情”婚姻关系。
那为什么现在会流行“干婚”?“干婚”盛行的背后,代表了年轻人怎样的现实处境?当婚姻成为利益中的一环,爱情又该走向何方?

搭子时代,婚姻变“合作”
当996成为荣誉勋章,年轻人开始用Excel表格计算婚姻的性价比。有人用配偶的公积金对抗天价房贷,有人借结婚证堵住催婚的悠悠众口。当民政局钢印落下时,他们签下的不是百年盟约,而是一份规避社会风险的有限责任协议。
这场静悄悄的关系革命正在撕裂传统婚恋观:当婚姻沦为生存策略的工具箱,当双人床上筑起精致的玻璃幕墙,我们究竟是在用理性对抗荒诞,还是亲手掐灭了人类爱情的火种?
在这个信息爆炸、快节奏的时代里,“慢慢来”成为一种奢侈的、并不划算的社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放上了加速器,省时省力、能够快速建立关系的“搭子文化”正在悄然兴起。

从“饭搭子”、“旅游搭子”到“上班搭子”,这种单一场景下的交互,不需要任何的情绪负担,只需要在相同的板块里享受快乐和狂欢。轻松、低成本、随时能抽离,恰好迎合了现代人对高效率与低投入的社交需求。

然而,当“搭子文化”逐渐蔓延至婚姻生活,取代传统式的“爱情婚姻”,当代年轻人的婚姻观,正在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去情感化”转型。
一种被称为“干婚”的新型婚姻形态正在浮出水面,成为现实中物质世界的婚姻代替品。这种关系没有爱情基础、不强调激情火花,夫妻之间像生活合伙人,目标是稳定共处,而非心动永恒。

他们不再执着于爱情的激情,而更看重婚姻的功能性和互助性。本质上是两个没有感情基础的人,因为生活需求走进婚姻的围城。
然而,这种拒绝亲密关系的深度,强调物质条件的适配,真的会让我们的往后余生更加轻松幸福吗?
其实,干婚现象并不是空穴来风。
根据《某婚恋平台2024年度婚恋趋势报告》,超过46%的受访青年更倾向于“务实型婚姻”,认为“爱情不是婚姻的必要前提”,而“生活习惯契合、经济基础稳固”才是更重要的标准。

同时,在一项关于“你会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吗?”的网络投票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年轻人选择了“可以接受”,理由普遍集中在,不想孤独终老、搭伙过日子也挺好、爱情太不靠谱,这几个选项中。
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社会节奏加快、人际交往成本上升之后,青年人对婚姻的重新定义和情感价值体系的重塑,他们不再追求灵魂碰撞,而是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稳定。
婚姻对他们而言,不再是相濡以沫,携手与共,而是成为一种资源整合平台——房子能一起买,父母能一起照顾,孩子能一起养,能够共同抵御生活的风险,分担生活的花销。

毕竟,单身生活下,两个人,每一份收入都需要维持两套房子、两套家电的开销,但是一起生活,成为搭子,能够极大程度上节约生活成本,彼此互利。
这类婚姻里,彼此是生活上的队友,却不一定是情感上的伴侣。这种关系表面和谐,但一旦合作模式出错,比如一方失业、疾病、出现不可预期的人生变化,搭子关系便难以承受考验。因为它缺乏的,正是传统婚姻最重要的支撑:情感粘性与心理共鸣。
当“搭子”取代了伴侣的位置,我们是否正在逃避亲密关系的深度连接?当你生活无助困惑时,会有一个拥抱轻轻接住你的脆弱吗?当你经济条件不再处于理想状态,无力承担“合伙人”的重担,你的搭子是否会立即撤资,留下你独自在生活的暴风下风雨飘摇?
现实压力与情感的背离
“干婚”的火爆,不是偶然,而是这个时代结构变迁的产物。
传统观念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归宿,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承诺。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在经过时代的更迭后,依然能成为经典。
他们相识于清华园,志趣相投,彼此尊重。在最艰难的时代相互扶持,风雨数十年,杨绛在钱钟书去世后仍独居多年,整理他的遗稿,直至百岁。钱钟书曾说:“遇到杨绛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遇到她之后,我从未想过与别人结婚。”

这是现实中真正的“精神伴侣”,他们的婚姻建立在深厚的情感、共同的价值观与长久的陪伴上,完全不同于“搭子婚姻”的临时性与功能性。
核物理专家程开甲,因国家任务,长期隐姓埋名参与核试验,几十年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他的妻子王淑贞始终默默支持,不离不弃,一人照顾家庭,甚至多年不能公开说“我丈夫是谁”。

这样的“忠贞不渝”,即便对方消失在生活中多年,也不动摇。如今的婚姻关系却常常因一点摩擦就分崩离析,“干婚”现象更是完全排除掉了承诺和牺牲这两个关键词。
无独有偶,林清玄成名后,面对许多诱惑,但他始终不离与他一同吃苦、走过贫困的原配妻子。他曾说:“她没有美貌,却是我灵魂的家。”
在名利诱惑面前依然守护平凡的爱情,这样的婚姻底色是“选择”和“忠诚”,不是“合用”或“暂时”。
然而,干婚下的“搭子婚姻”将这一神圣纽带变成了类似“合伙协议”的存在。它不是爱与责任的自然延伸,而是一场精明算计后的理性选择。
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走向“无爱的干婚”?
在经济压力不断增加的今天,高房价,高物价,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无法难以负担单身的生活成本,而选择一个合适的婚姻搭子,可以在生活上实现资源互补,两人共同生活的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在这样的观念和社会压力下,每个人的经济能力、现实条件、抵御风险能力都被明码标价,成为明牌被放置在牌桌上,等待相同的另一张牌面前来匹配。

经济快速发展下,人们的婚恋模式也受到了冲击,“快节奏”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代名词,也成为现代人生活和感情的现状。
恋爱即上头,分手即拉黑,很多人对情感关系失去了耐心和信任。长期情感投入的不确定性,让人们开始转向理性——既然感情靠不住,不如找一个“靠谱的人”合伙过日子。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并没有给观念的迭新留下充足的时间,在这样的新旧观念交替的转折点下,现代年轻人更向往自由的单身生活,强调个人边界和自由,老辈人更崇尚“成家立业”的传统生活。
观念的冲突、对幸福生活的不同理解,也点燃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很多年轻人会就此妥协,进入婚姻的围城。

不少人到了适婚年龄,父母逼婚、职场婚育歧视、独身歧视接踵而至。在这种多重夹击下,有些人选择“假性婚姻”来获得社会承认,同时继续各自的自由生活。
但这种建立在功能与场景基础上的关系,它能提供的只是陪伴的“量”,而非情感的“质”。
别把婚姻变成孤岛
干婚作为目前一种低风险、低投资、低期待的婚姻版本,它看起来更像是成年人的“情感避风港”,看起来无波无浪、平静、安全。
可正如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所说,留在港口的船最安全,但这并不是造船的目的。
这句话放在亲密关系里也同样适用:安逸的停滞不前并非建立关系的目的,亲密关系真正的意义在于航行与探索。在婚恋选择中,我们都可能成为那艘留在港口的小船,看似安全,却失去了前进的意义。

“干婚”式婚姻的扩张,看似理智成熟,但背后潜藏的,是爱情的退场与情感深度的丧失。
在这种婚姻模式盛行的背后,是无数人对爱的渴望、对婚姻的怀疑。那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如何才能重新找到爱的方向,探索一段真正健康、有爱的婚姻关系?
突破功能主义婚恋困境,需要重拾“完整的人”的情感维度。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强调,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身完整性的前提下与他人结合。这意味着婚姻不应是残缺个体的互相救赎,而是两个完整世界的交融共振。

东京大学婚恋研究室的“关系成长模型”显示,共同创作、深度对话、危机应对等共享体验,能有效增强伴侣间的情感黏合度。
挪威中学推行的“情感素养课程”也同样值得借鉴,通过角色扮演、冲突调解、共情训练等方式,青少年得以提前习得关系经营的核心能力。
对成年人而言,定期进行“关系体检”,建立非暴力沟通机制,培养共同兴趣爱好,都是打破情感隔阂的可行路径。芝加哥家庭治疗中心的研究证实,每周3小时以上的深度交流,能使夫妻亲密度提升40%。
“慢婚主义”的兴起昭示着新的觉醒,也成为速食时代的解药。
首尔出现的“三年约会协议”运动,倡导情侣在充分了解后再考虑婚姻,这种反效率至上的婚恋态度,本质上是对人性复杂性的尊重。
德国夫妻倡导的“数字安息日”,约定每周日断绝电子设备干扰,专注现实相处。
上海出现的“婚姻实习生”制度,允许准新人通过模拟家庭责任分配、财务共同管理等场景进行婚前预演。
这些创新实践都在试图重构婚姻的本质价值——不是在契约中寻求保障,而是在共同成长中确证存在。

当我们将婚姻从生存策略还原为生命对话,会发现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真正的安全感恰恰来自敢于袒露脆弱的勇气。那些在晨光中共享沉默的早餐时刻,在困境中紧握的双手,在岁月里沉淀的默契眼神,才是对抗存在孤独的终极答案。
婚姻制度或许终将消亡,但人类对情感连接的渴望永不会褪色——这既是我们的软肋,也是最崇高的铠甲。
在碎片化的时代,我们习惯了“速食关系”。但爱,从来不是速成品。我们需要放慢脚步,认真去了解一个人,不是为了结婚而恋爱,而是因为彼此契合而愿意共度余生。

“干婚”表面上解决了现实困境,实则加剧了内心孤独。我们每个人都值得一段真诚、温暖、有爱的关系,而不是一场“婚姻合同”。
所以,在“干婚”流行的时代,你还愿意继续等那个真正让你心动、也愿意和你并肩前行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