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中国为C919适航证一忍再忍,热脸贴冷屁股后,对欧美开启硬刚模式
羽昕

C919,这架承载了中国航空工业梦想的大飞机,从立项到起飞,再到走向国际市场,真是一路坎坷。

尤其是适航认证这个环节,中国憋着一口气,忍了又忍,结果还是被欧美那边冷眼相待,热脸贴了冷屁股。

没办法,最后只能硬刚,靠实力说话。

一、C919是为啥适航认证这么重要?

C919是中国商飞(COMAC)搞出来的一款单通道窄体客机,对标的是波音737和空客A320这两大巨头的产品。2008年项目启动,2017年首飞成功,2022年开始交付使用。

这飞机不是随便造着玩的,它是中国想在全球民航市场分一杯羹的野心之作。总设计师吴光辉带着团队,从图纸到实物,硬是把这个庞然大物弄上了天。

但造出来只是第一步,想飞出去卖钱,得有适航证。

啥是适航证?简单说,就是国际航空界的“通行证”。没有这张证,飞机就只能在自己家门口飞,国际市场根本不认你。

欧美两大认证机构——美国的FAA(联邦航空管理局)和欧洲的EASA(欧洲航空安全局),基本上垄断了这个通行证的发放权。

你想进他们的市场,就得按他们的标准来,接受他们的审查。这标准高得离谱,程序复杂得要命,还得看人家心情。

那为啥中国这么在乎适航证?因为C919的目标不只是国内市场。国内航空需求是大,但全球市场才是大蛋糕。

波音和空客每年卖出去的飞机,订单金额动辄几百亿美元,中国要是能挤进去,那经济效益和技术声誉都能上一大台阶。所以,适航认证这关,C919必须得过。

二、认证路上,中国忍得有多辛苦?

C919要拿欧美适航证,从一开始就不是件容易事儿。2018年,中国商飞正式向EASA递交了申请,想让C919打进欧洲市场。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咱技术过硬,态度诚恳,配合你们的要求,总能拿到认证吧。可现实是,中国这边热脸贴上去,人家那边冷屁股甩过来,愣是拖着不给个痛快话。

EASA那边给的理由是“严格标准”。他们说,C919得经过全面审查,证明安全性、可靠性啥的都达标。这话听起来没毛病,毕竟飞机安全是头等大事。可实际上,这“严格标准”里有多少水分,大家心里都有数。

波音和空客的产品,EASA审查起来效率高得飞起,C919一到这儿,就成了“重点关照对象”。每次提交资料,EASA都能挑出一堆刺儿,要求补充这补充那,流程拖得老长。

有业内人士爆料,EASA对C919的审查,比对欧美自己飞机的要求还要细,简直是鸡蛋里挑骨头。

比如,C919的某些部件,哪怕已经符合国际通用标准,EASA还是会要求额外的测试数据,理由是“数据来源需要验证”。

这摆明了就是在拖时间。中国商飞的团队跑去欧洲,一次次展示技术细节,解释得口干舌燥,结果人家还是那副不冷不热的态度。

为啥EASA这么不待见C919?说白了,就是怕它抢市场。波音和空客在全球窄体客机市场占了九成以上的份额,日子过得舒坦得很。

C919一旦拿了适航证,凭着性价比和中国的制造能力,绝对能分走一块蛋糕。尤其是欧洲市场,空客的大本营在这儿,EASA哪能轻易放手?

更别提政治因素了。中美、中欧关系那几年有点儿紧张,航空领域又是高技术、高利润的战略产业,欧美对中国的技术崛起本来就有点儿戒备。

C919要是顺利拿到认证,不光是商飞的胜利,更是整个中国工业实力的象征。这种情况下,EASA拖延战术玩得飞起,摆明了不想让C919这么快站稳脚跟。

面对这种冷遇,中国这边也不是没脾气,但一开始还是选择忍耐。商飞团队咬着牙配合,改进了不少设计,提交了海量数据。吴光辉带着工程师们加班加点,硬是把EASA挑出来的问题一个个解决。

2019年到2021年这几年,商飞多次派人去欧洲,展示C919的试飞数据和技术文档,态度那叫一个诚恳。可惜,热脸贴冷屁股的感觉,谁碰谁知道。EASA那边始终不松口,认证进度像蜗牛爬一样。

这期间,中国国内舆论也有点儿炸锅。有人说:“咱干嘛非得求他们?自己飞自己的不挺好?”这话听着解气,但现实是,国际市场不认你,C919的影响力就上不去。所以,中国只能继续忍,争取用实力说话。

三、忍无可忍,开启硬刚模式

忍了几年,眼看EASA还是那副老样子,中国这边终于坐不住了。2022年以后,商飞和国家的策略开始变了,从一味忍耐转向强硬姿态,摆明了要硬刚到底。

首先,中国把目光转向了自己能控制的地盘——国内市场。2022年,C919正式拿到中国民航局(CAAC)的适航证,开始在国内交付使用。中国航空市场本身就够大,东航、南航这些大客户一口气签了几百架的订单。

2023年,首批C919正式投入商业运营,飞国内航线,口碑和数据都不错。这一步走得扎实,等于先把基本盘稳住了。

与此同时,中国还瞄上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地方对性价比高的飞机需求旺盛,又不像欧美市场那样被波音空客完全垄断。

商飞开始跟这些国家谈合作,推销C919。比如,东南亚、中亚的一些航空公司,对C919表现出了浓厚兴趣。靠着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中国逐渐在国际市场上撕开了一条口子。

光干活不吭声不是中国的风格。2023年,商飞高层在一次国际航空论坛上公开开炮,直指EASA和FAA的认证流程“不透明、不公平”。

他们点名批评说,C919的技术指标明明不输给波音737和空客A320,凭啥就得被卡这么久?这番话说得痛快,直接把欧美那边的遮羞布给掀了。

国内舆论也跟着炸了锅,网上全是“早就该硬气一把”的声音。商飞还放出狠话:“你们不认证,我们自己也能活得好好的,但你们要是想公平竞争,就别老玩拖延这一套。”这态度转变,说明中国已经不想再低声下气了。

硬刚不是光靠嘴,最关键的还是实力。C919在国内运营的数据越来越漂亮,安全性、舒适性都得到了验证。

2024年,商飞又推出了改进型的C919-200,航程更远,燃油效率更高,直接对标波音和空客的最新型号。这下,欧美那边有点儿慌了。

市场压力也开始显现。一些欧洲中小航空公司看到C919的性价比,主动找上门来谈订单。EASA再拖下去,等于把生意往外推。

加上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2024年,EASA终于松口,正式给C919颁发了适航证。这事儿虽然晚了点儿,但总算让C919杀进了欧洲市场。

四、硬刚之后,C919的路还长

拿到EASA认证只是个开始,C919要想真正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还有一堆硬仗要打。

国内市场是C919的根基。2023年交付首批飞机后,商飞的产能一直在爬坡。到2025年,预计交付量能突破200架。

东航、南航这些大客户已经把C919飞上了热门航线,乘客反馈还不错。网上有人调侃:“坐着C919,感觉比波音737还稳当。”这话有点儿夸张,但至少说明这飞机在自家地盘上站住了。

欧洲市场打开了,但竞争依然凶残。波音和空客不会坐着看C919抢生意,肯定会降价、推新品来挤压空间。

而且,欧美客户对新飞机的接受度没那么高,售后服务网络也不如老牌厂商完善。C919要想站稳脚跟,商飞还得在服务上下大功夫。

“一带一路”市场是个机会,但这些地方的航空公司预算有限,对价格敏感。C919得继续保持性价比优势,同时保证交付速度和质量。

C919-200的推出是个好信号,但技术迭代的速度得跟上。波音和空客每年都在优化自己的产品,C919要是停下脚步,很快就会被甩开。

商飞已经在研发更大型的C929,目标是宽体客机市场。这条路更难,但不走不行。

C919能走到今天,离不开一群人的努力。总设计师吴光辉是个关键人物。他1960年出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1982年就进了航空圈,从军用飞机干到民用飞机。

2008年接手C919项目后,他带着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2017年首飞成功那天,他站在机场,估计心里五味杂陈。2025年他退休了,留下的C919还在继续飞。

还有个不得不提的人物是牟其中。这家伙跟C919没直接关系,但他的故事也挺传奇。90年代,他靠物物交换从苏联弄回四架图-154客机,支援了四川航空。

那时候他用日用品换飞机,胆子大得吓人。后来因为经济纠纷1999年入狱,晚年低调,再没掀起啥风浪。他的故事跟C919的硬刚精神有点儿像,都是不服输的劲头。

2024年拿到EASA认证,2025年进入欧洲市场,这只是个新起点。未来C919能不能在全球市场杀出一条血路,还得看商飞的造化。

相关推荐
x